天天看點

微塑膠污染海洋,贻貝、牡蛎和扇貝污染最嚴重

作者:十輪網
微塑膠污染海洋,贻貝、牡蛎和扇貝污染最嚴重

微塑膠已被确定為對人類有影響,但程度取決于它們的消費量,現在科學家們正在仔細計算每種食物中微塑膠的含量,新的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包括贻貝,牡蛎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污染最嚴重的微塑膠類别之一。

微塑膠是通過分解較大的塑膠顆粒而産生的,其中一些顆粒直接作為洗滌劑或美容産品的添加劑生産,并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進入海洋,微塑膠經常被野生動物吃掉和嘔吐,經常導緻它們因為難以消化而死亡。

科學家們分析了50多項關于海鮮微塑膠污染的研究,涵蓋了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物種,發現所有樣品都含有塑膠顆粒,研究人員檢測到九種不同類型的塑膠,聚丙烯(PP)和聚苯二醇(PET),這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塑膠類型。

而每當人類吃海鮮時,他們也吃海鮮體内的塑膠。研究小組發現,軟體動物的微塑膠含量最高,每克0-10.5微塑膠,甲殼類動物0.1-8.6,魚類0-2.9。

研究人員說,他們在海鮮的腸道和肝髒的每個部位都發現了微塑膠,而人類隻吃大型魚類和哺乳動物的一部分,但牡蛎,贻貝和扇貝是整個事情,他們認為了解微塑膠污染的特定區域以及人類如何食用它們是關鍵。

研究小組還發現,中國、澳洲和加拿大是軟體動物的最大消費國,其次是日本、美國、歐洲和英國。在亞洲沿海捕獲的海鮮污染程度最高,表明這些地區受到塑膠和微塑膠的污染最嚴重。該研究發表在《環境健康展望》雜志上。

此外,這項發表在《環境污染》雜志上的研究還發現了全球12個國家超市出售的贻貝中的微塑膠,并發現一克贻貝肉含有0.13至2.45個微塑膠顆粒。在贻貝中檢測到的微塑膠顆粒的尺寸範圍為0.003至5毫米。

抽樣的四隻贻貝分别是歐洲藍贻貝、綠殼贻貝、波浪形金星和太平洋金星蛤,而台灣的孔雀蛤是綠殼贻貝。研究中抽樣的所有贻貝都是從雜貨店購買的,其中一些是農場,其中一些是北海,地中海,大西洋,南太平洋,南中國海和泰國灣的野生捕獲物。來自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贻貝樣本受污染最嚴重。

塑膠的使用隻會增加,預計到2060年,世界塑膠廢物的産量将增加兩倍,達到每年1.55億至2.65億噸。一旦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湖泊和河流,最終有可能積聚在貝類、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體内,最終被人類吃掉。

(第一圖片來源:Flickr / Charles HaynesCC By2.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