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雲南的澄江化石群,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距今5.3億年前,是人類作為生物的遠祖。

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對雲南省澄江古化石群研究的傑出貢獻:雲南大學侯先光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陳都源研究員、西北大學舒德幹教授。三位古生物學家發現,記錄了5.3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生動畫面的澄江化石群,揭示了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他們的研究大大推進了達爾文以來對人類起源的研究,将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研究推向了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階段。結果,2012年10月,澄江化石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舒德幹(2011年)和陳都源(2013年)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侯賢光

澄江化石群是侯賢光發現的,引起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1984年,侯先光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學研究所工作,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堂告訴他,早在1907年和1910年,法國學者就曾在澄江地區進行地質古生物學調查, 留下《關于閩東地區地質狀況的諒解備忘錄》,記錄他們發現的化石。1940年,中國地質學家何春軒奉命調查地質礦産資源,他撰寫了《中央地質調查局地質報告》,其中《雲南澄江縣東山磷地質》一文記載:雲南澄江帽天山剖面"自上而下含有一小類雙瓣殼節肢動物,被中山大學地質系楊遵義鑒定為Bradoriasp(高肌蟲或金臂蟲的翻譯)。侯賢光親自來到澄江合天山,癡迷地尋找何春軒記錄的化石。經過一段時間艱苦的野外工作,他發現了第一塊納羅蠕蟲化石,并撰寫了一篇研究論文發表,引起了國内外學術界的關注。

侯賢光的功績非凡,他發現的澄江化石群,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是80年代最早在雲南澄江開展生命起源的學術研究,并取得了研究成果。鑒于侯先光對寒武紀疫情科學意義和早期生命進化論創新研究的突出貢獻,他于2006年當選為國際古生物學會副會長。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舒德坎

舒德幹和陳潦也非常出色,他們随後長期專注于澄江化石群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較為原創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進而奠定了雲南澄江作為地球"生命起源"的地位,并讓世人知道,位于澄江縣, 雲南省并不驚豔"帽子天山",原來是整個人類應該來"尋根傳",崇拜寶山。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陳都源

然而,1984年以後,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的雲南澄江化石群,或許也引起了轟動。由于賀春軒以前曾在澄江工作,在中山大學任教授期間,中山大學從1939年到1940年向西遷往雲南省澄江縣,以逃避戰鬥。正如楊遵義(後來在中文地質大學工作)在1991年的一封信中所說:"當時,中山大學地質系位于雲南省澄江縣東龍潭村,離合天山很近,當帶學生到附近修習時,經常發現這樣的化石,由于當時缺乏資訊, 這些化石一般被鑒定為高蚌,它并不代表高蚌物體,而是這種化石。(見蔣志文《中國早期高肌病的最新研究》,《古生物學報》2003年第4期)楊遵義不僅發現了這些古生物學化石,還用國際公認的學術語言"Bradoriasp"對其進行了描述,卻沒有從古生物學的角度及時深入研究,錯失了獲得學術研究成果并産生重大影響的機會。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楊遵義,中國古地層教育創始人

當然,楊遵義和何春軒的貢獻還是很重要的!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楊遵義和何春軒對澄江帽天山古化石的認知和重視這種認識,賀春義就不會把它寫成地質礦物報告,未來的生命不可能在之前的研究資料中找到這個線索,澄江帽天山作為化石群的珍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發現, 而現在的"雲南蠕蟲"在澄江化石群中是最早的脊髓動物(脊椎動物的雛形),昆明魚和海口魚作為最早的脊椎動物,不能是人類後來從脊椎動物中分離出來的祖先,作為唯一儲存完好的自然遺産,反而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雲南蠕蟲

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果中國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能夠更均衡地配置設定,那麼在澄江合天山旁邊就有了一所中山大學(如果不是因為戰争把大學搬到澄江這樣的地方,戰争稍微好一點搬走), 那麼我們能相信楊遵義和他的同僚們會"親身"走向世界,而不是等到40年或50年後再去尋找這樣的機會嗎?也許侯賢光的"發現"等學者和專家的傑出研究工作,正是提醒今天的決策者:是時候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布局,相對均衡的布局了。像澄江縣這樣的地方,盡管擁有各種獨特的資源,但由于人才匮乏,特别是高層次人才的匮乏,無法獲得發展,這是一個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雲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兩名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擦肩而過

對于中山大學來說,或許還應該有一些反思:澄江化石群的崛起,這一轟動一時的世界學術事件,卻似乎與澄江化石群沒有直接關系, 與中山大學有着直接的關系。當然,沒關系,今天中山大學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例如,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恢複和重建中山大學的澄江分校,以換取1940年中山大學從澄江遷出,當重慶總統說澄江人民使中山大學在極端困難中"弦歌不停,有一些解脫"("告别澄江"("告别澄江"人民書)的恩德, 支援助澄江縣為"事轉難,生死轉"(2009年中山大學上司在重訪澄江縣時,描述了中山大學與澄江縣的關系),是否也為中山大學本身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澄江縣來說,發現澄江化石群是大自然送給澄江人的禮物,不僅在社會各方面對其進行保護和關愛,更是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優勢。例如,引進國内外優質科研資源、高等教育資源、文化産業發展資源等。想象一下,澄江化石群中有許多貝殼、頭發甚至表皮、内髒等軟體部分儲存完好的200多種古生物學,足以吸引所有好奇和知識淵博的視野,也可以變成一幅精彩的動畫圖像,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參觀古生物學的神奇世界......(本文最初發表于2017年4月1日的《團結報》,作者的筆名之一為作者簽名海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