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云南的澄江化石群,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距今5.3亿年前,是人类作为生物的远祖。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云南省澄江古化石群研究的杰出贡献: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陈都源研究员、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三位古生物学家发现,记录了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动画面的澄江化石群,揭示了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他们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达尔文以来对人类起源的研究,将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阶段。结果,2012年10月,澄江化石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舒德干(2011年)和陈都源(2013年)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侯贤光

澄江化石群是侯贤光发现的,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1984年,侯先光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南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堂告诉他,早在1907年和1910年,法国学者就曾在澄江地区进行地质古生物学调查, 留下《关于闽东地区地质状况的谅解备忘录》,记录他们发现的化石。1940年,中国地质学家何春轩奉命调查地质矿产资源,他撰写了《中央地质调查局地质报告》,其中《云南澄江县东山磷地质》一文记载:云南澄江帽天山剖面"自上而下含有一小类双瓣壳节肢动物,被中山大学地质系杨遵义鉴定为Bradoriasp(高肌虫或金臂虫的翻译)。侯贤光亲自来到澄江合天山,痴迷地寻找何春轩记录的化石。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野外工作,他发现了第一块纳罗蠕虫化石,并撰写了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侯贤光的功绩非凡,他发现的澄江化石群,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是80年代最早在云南澄江开展生命起源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研究成果。鉴于侯先光对寒武纪疫情科学意义和早期生命进化论创新研究的突出贡献,他于2006年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会长。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舒德坎

舒德干和陈潦也非常出色,他们随后长期专注于澄江化石群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较为原创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而奠定了云南澄江作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地位,并让世人知道,位于澄江县, 云南省并不惊艳"帽子天山",原来是整个人类应该来"寻根传",崇拜宝山。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陈都源

然而,1984年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的云南澄江化石群,或许也引起了轰动。由于贺春轩以前曾在澄江工作,在中山大学任教授期间,中山大学从1939年到1940年向西迁往云南省澄江县,以逃避战斗。正如杨遵义(后来在中文地质大学工作)在1991年的一封信中所说:"当时,中山大学地质系位于云南省澄江县东龙潭村,离合天山很近,当带学生到附近修习时,经常发现这样的化石,由于当时缺乏信息, 这些化石一般被鉴定为高蚌,它并不代表高蚌物体,而是这种化石。(见蒋志文《中国早期高肌病的最新研究》,《古生物学报》2003年第4期)杨遵义不仅发现了这些古生物学化石,还用国际公认的学术语言"Bradoriasp"对其进行了描述,却没有从古生物学的角度及时深入研究,错失了获得学术研究成果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机会。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杨遵义,中国古地层教育创始人

当然,杨遵义和何春轩的贡献还是很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杨遵义和何春轩对澄江帽天山古化石的认知和重视这种认识,贺春义就不会把它写成地质矿物报告,未来的生命不可能在之前的研究资料中找到这个线索,澄江帽天山作为化石群的珍宝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发现, 而现在的"云南蠕虫"在澄江化石群中是最早的脊髓动物(脊椎动物的雏形),昆明鱼和海口鱼作为最早的脊椎动物,不能是人类后来从脊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祖先,作为唯一保存完好的自然遗产,反而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云南蠕虫

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果中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更均衡地分配,那么在澄江合天山旁边就有了一所中山大学(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把大学搬到澄江这样的地方,战争稍微好一点搬走), 那么我们能相信杨遵义和他的同事们会"亲身"走向世界,而不是等到40年或50年后再去寻找这样的机会吗?也许侯贤光的"发现"等学者和专家的杰出研究工作,正是提醒今天的决策者:是时候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相对均衡的布局了。像澄江县这样的地方,尽管拥有各种独特的资源,但由于人才匮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无法获得发展,这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云南“生命起源地”造就了两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擦肩而过

对于中山大学来说,或许还应该有一些反思:澄江化石群的崛起,这一轰动一时的世界学术事件,却似乎与澄江化石群没有直接关系, 与中山大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没关系,今天中山大学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例如,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恢复和重建中山大学的澄江分校,以换取1940年中山大学从澄江迁出,当重庆总统说澄江人民使中山大学在极端困难中"弦歌不停,有一些解脱"("告别澄江"("告别澄江"人民书)的恩德, 支持助澄江县为"事转难,生死转"(2009年中山大学领导在重访澄江县时,描述了中山大学与澄江县的关系),是否也为中山大学本身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澄江县来说,发现澄江化石群是大自然送给澄江人的礼物,不仅在社会各方面对其进行保护和关爱,更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优势。例如,引进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资源等。想象一下,澄江化石群中有许多贝壳、头发甚至表皮、内脏等软体部分保存完好的200多种古生物学,足以吸引所有好奇和知识渊博的视野,也可以变成一幅精彩的动画图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参观古生物学的神奇世界......(本文最初发表于2017年4月1日的《团结报》,作者的笔名之一为作者签名海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