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晨報 記者:王偉

今年是上海洋港民間音樂博物館成立10周年。
年初,曾做出傑出貢獻的音樂大師乃至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劉德海先生去世,為了在一生中"重返江南文化的搖籃",經過多次合作,他的銅像近日在崇明"上海瑪陽宮民間音樂廳"落成。
上海陽港民俗音樂廳位于上海崇明島中部,庭院内有一座流水的小橋,山石趣味橫生。
山石上刻有劉德海專門為江南 Yayun.com 設計的銘文。博物館大樓入口處的"上海洋崗民間音樂廳"的名字也是劉師傅的手迹。
前門是一塊人造江南景觀,青銅雕像位于景觀的左側,由上海楊崗民間音樂廳、劉家苑、上海曉威雕塑藝術有限公司共同設計制作,上海崇明區文化旅遊局監理。
青銅雕像描繪了劉德海先生手持坐在江南山水的背景下。象征着江南先生在同一片風景中,他的精神和藝術始終彌漫在空氣中。
01
劉德海的優勢
劉德海1937年出生于上海,年輕時開始學習蜻蜓、二胡、長笛、三弦等民族樂器。1954年,大師石成成于195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
在浦東打球技巧的基礎上,他大量運用博納,然後向崇明的曹安和先生、上海王宇德先生、上海王牌和平湖學校代表楊大昭先生學習和咨詢,以各家各界的長處,極大地發展了他的演奏技巧, 并擁有深厚的傳統音樂修養。
他也是第一批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中國音樂家之一,曾與指揮家澤爾澤和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
他的演奏嚴謹性完美,技巧純正,音色寬廣,善于表達各種風格的音樂。"十面伏擊"、"日落鼓"、"漢宮秋月"、"平沙秋"等都是他傳統的保留曲目。
作為一名表演者,劉德海為中國音樂在五大洲的傳播和推廣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曆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民族音樂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家,他在表演、教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中國當代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
02
劉德海與男子氣概民間音樂廳
上海洋港民俗音樂廳由企業家楊剛先生于2009年創立。
十多年來,在劉德海等人的指導和密切參與下,這個音樂廳圍繞江南絲竹、涠州古曲進行了搶救、收藏、保護、研究、創作和傳承,推廣開發工作。
清代以來,儲存了8000多件樂曲、文學理論、唱片、手稿、樂器等,組織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音樂活動。
此外,音樂館還打造了"江南雅雲"和"禹州絲竹"文化品牌,與大批有識之士共同贊助創辦了"上海"。長三角江南絲竹音樂協會"和"江南雅雲"網站,被市文化和旅遊局認定為江南絲竹城級保護責任機關。
其江南絲竹劇院、江南絲竹樂團、江南絲竹曆史資料庫和資料庫、江南絲竹和美術館等機構也負責民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
位于馬揚港民間音樂廳的劉德海大師銅像,是崇明世界級生态島建設中的一件大事。
"聲音灑綠,樂百合山水之間"的景象,充分表達了崇明人民和社會各界對劉先生的敬意。在泸州、洋山河,人們仿佛聽過劉德海先生圍繞梁琴的"落珠玉盤"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