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讓年輕人留下來保護遺産?專訪人大環境學院副教授蘇明明

作者:南方周末

中國擁有世界遺産56處,是世界上最高的。除了舉世聞名的長城、天壇、頤和園,近年來,鼓浪嶼、麗江古城也是一張紅牌,可以喂鹿的古城良軒遺址公園也被稱為"杭州小奈良"。以福建土樓為"大魚海獺"的場景,以偷獵藏羚羊為"可可西裡"的故事,世界遺産地的影視作品就在不遠處。

但是,對世界遺産的傳承和保護,關注點仍有待提高。2021年7月16日,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微網誌開播當天,有一場釋出會,但社交平台上的讨論較少。

在這次會議上,"泉州:宋源中國的世界海上貿易中心"被準許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除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類别外,還有其他評估系統。例如,Ramsel國際重要濕地、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等,一個遺址上也會挂上一些标志。如何挖掘遺産的當代價值,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豐富的遺産資源,是一個廣泛而關鍵的命題。

如何讓年輕人留下來保護遺産?專訪人大環境學院副教授蘇明明

泉州石獅長壽塔全景。(新華社記者魏培泉/Instagram)

一方面,遺産是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沉澱的古老智慧和厚厚的曆史,與現代社會生活有些脫節,另一方面,遺産是當代城市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年輕人願意在社交媒體上觀看李子軒回歸真正的田園生活,收獲鄉村的甯靜和純淨。

"遺産不僅僅是關于過去,而是關于未來,是以年輕人參與其中很重要。《南方周末》記者蘇明明是閩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國際文物名勝理事會文化旅遊科學委員會青年遺産專業人員項目導師,中國古物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回顧過去,世界遺産是确認曆史取向的錨點;

<h3>當現代人談論遺産時,他們談論的是什麼</h3>

南方周末:許多當年的遺産資源已不複存在,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是什麼?

蘇明明:傳承根植于過去,但依然有價值,值得傳遞給未來的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議建立一個世界遺産地,以識别和保護一系列對人類具有普遍價值的遺産資源(OUV)。雖然大多數遺産在邊界和文化之下存在認知差異,但它們具有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認可的傑出價值觀。

具體來說,獨特的自然景觀、時代代表性的建築、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諧的農業制度等等,它的價值在于我們站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了解和欣賞,這就是OUV。

南方周末:例如,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确定同一遺産的價值時有什麼差別?

蘇明明:比如廣東開平大廈,就是把生活在國外的開平人賺到國外的錢寄回國内,建起了中西合璧的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定義OUV時指出,這是普通中國人擁抱全球化,但對于中國人來說,特别是開平人,塔更喚起了我們對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思考,了解了祖先的辛勤工作,為家鄉和家園。這是從全球和局部角度解釋價值的差異。

遺産的價值和内涵不斷被重新定義,需要以發展和動态的視角來看待。對于許多遺産來說,旅遊業是一個新功能。例如,長城和大運河原有的軍事防禦或交通功能已不複存在,但其價值不受原有功能的限制,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得以繼承和深化。

如何讓年輕人留下來保護遺産?專訪人大環境學院副教授蘇明明

2017年開平赤坎奧盧街上的開平鼓樓(星魏/圖)

南方周末:除了旅遊之外,遺産還有什麼價值嗎?

蘇明明:當然,遺産的價值是豐富多樣的。例如,教育、科學研究——包括考古學、地質研究等。除了參觀和參觀外,故宮博物院還具有很強的文化展示、宣傳功能。當然,不同的價值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關聯的。例如,科學和教育的價值與旅遊有很強的相關性。紀錄片《我在紫禁城裡研究文物》不僅是考古研究,更起到了文化傳播和教育的作用,增強了人們對紫禁城的參觀意願。敦煌也在進行類似的創新,以減少遊客參觀對洞穴的影響,數字技術近年來帶來了新的旅遊模式。

如何讓年輕人留下來保護遺産?專訪人大環境學院副教授蘇明明

莫高窟外的旅遊技術展示,讓九色鹿"飛入現實世界"(線上旅遊截圖)。(新華社、敦煌研究院/Instagram)

遺産資源也可以通過功能轉換進行再利用,如北京798、首鋼公園等,都是工業遺産轉化為藝術空間、娛樂休閑區、社群公共空間等符合現代需求的新型功能區。例如,德國的Verklingen鋼鐵廠是世界遺産,附近的鋼鐵科學中心舉辦關于火和鋼的展覽,一些小型模具廠已被改造成實驗中心和當地大學的實習機會,以及攝影和藝術畫廊。

南方周末:許多世界遺産地開展旅遊活動,如何平衡旅遊開發與遺産資源保護的關系,實作遺産地的可持續發展?

蘇明明: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不沖突,合理的旅遊規劃和管理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不僅要讓地方政府、規劃和設計機關以及旅遊當局參與進來,而且要讓當地社群參與進來。近兩年來,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包繼剛先生的團隊在Aer G.做了一個試點項目,基于科研成果,積極推動社群參與,促進當地旅遊發展,在扶貧攻堅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阿斯科特計劃簡介

Arseco位于雲南省,是世界文化遺産紅河哈尼遺産區的村莊之一。Arko計劃旨在通過遺産保護和旅遊業發展為主導,為該地區提供精确的扶貧。近三年來,Arseco被中國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村2019",國家民族委評選為"華裔少數民族村",文化旅遊部評選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南方周末:外界智庫撤離後,當地人能為自己做計劃嗎?

蘇明明:鮑老師在Tia節規劃中強調,扶貧要支援智慧,依靠教育,重視當地居民在旅遊能力建設方面的發展。但社群參與并不意味着它隻能僅僅依靠社群自身的發展,無論是大學科研團隊,還是專業公司,都可以參與。事實上,社群參與并不排除主管外部主體的參與,而是側重于社群有效參與旅遊業發展并從中獲益和實作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例如,安徽省黃山山腳下的惠州古村、西渡和紅村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其中,宏村是全國首家以企業為主導營運的世界文化遺産地,而西送是當地政府設立的公司,兩個村經營的主要類型不同,但都保證了社群的有效參與和效益。旅遊發展要面對和響應市場的需求,也需要有經驗的經營者參與。

如何讓年輕人留下來保護遺産?專訪人大環境學院副教授蘇明明

2020年12月,雪後,安徽省黃山縣洪村。(新華社石雅萊/Instagram)

<h3>保護,也讓居民過上更好的生活</h3>

南方周末:當地人需要充分參與遺産保護和發展,如果保護和發展之間存在沖突怎麼辦?

蘇明明:我們需要保護和繼承遺産資源的物質形式,如村莊圖案、傳統建築等,還需要保護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傳統生活方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也需要保護遺産的創造和傳承。因為原住民也是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保護房屋,還保護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社會關系等。如果原住民不存在,隻留下建築物的外殼,遺産資源中就不會有人與土地的關系。然而,人類的需求是動态的,無法滿足旅遊體驗,希望社群居民住在原來的房子裡過上原始的生活。

是以,我們強調動态保護和自适應管理。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儲存和生活方式,如傳統住宅、節日活動等傳統文化特色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讓社群居民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滿足居民更加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例如,通過基礎設施更新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通過旅遊業等其他行業為居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南方周末:除了參與規劃外,當地居民在文物保護中扮演什麼角色?

蘇明明:當地居民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遺産是當地人在與自然共存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文物資源的價值認可和發掘、文物保護和繼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居民的實力。例如,如果當地人民掌握了梯田的灌溉系統設計和稻魚的共生生産方式,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需要依靠當地人民世世代代代地實踐傳統的農業耕作方法,弘揚傳統知識和耕作文化。在遺産旅遊的發展過程中,遺産區的居民也是旅遊發展、文化遺産、遺産解讀和旅遊服務的主力軍。

南方周末:這些技能可以被現代技術取代以提高生産力嗎?換人後,這種遺産會消失嗎?

蘇明明:以耕作技術為例。一方面,有一些傳統的養殖技術适應了當地的特殊地形,如梯田面積小,坡度大,不适合現代機械化作業,是以很難被目前的技術所取代。另一方面,除了保護傳統耕作方法外,傳統作物品種也受到保護,這涉及生物多樣性。是以,在一定程度上,傳統智慧和技能不需要被新技術所取代,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不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産,而是為了其他突出的價值,如生物多樣性保護、傳統文化遺産、科學教育、旅遊發展等。通過旅遊等活動,拓展實作農業文化遺産多元價值的路徑,為當地社群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如何讓年輕人留下來保護遺産?專訪人大環境學院副教授蘇明明

2021年初春,農民在雲南省紅河縣南哈村的梯田裡工作。(新華社記者陳新波/Instagram)

南方周末:講述遺産背後的故事有什麼好處?

蘇明明:當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文物遺址中,參與到文物資源的創造和傳承中,他們對文物資源的源頭有深入的了解,也有深厚的感情。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曆,既能講述遺産資源背後的特點、内涵和故事,又能喚起遊客的共鳴,加深對文物資源的了解、喜愛。例如,在雲南哈尼台地A集團的規劃中,旅遊發展吸引了原來敖家外工作的導遊,他們擁有豐富的當地生活經驗,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懂得講梯田耕作的細節,可以帶遊客去釣魚,讓遊客體驗到最正宗的哈尼鄉村生活。

<h3>讓年輕人留下來</h3>

南方周末:世界遺産青年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關注的主要話題是什麼?

Summi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青年論壇希望引起年輕一代對遺産的關注。論壇以遺産和社群為重點,還充分讨論了遺産與社群之間的關系、社群生計、社群賦權以及促進社群參與的創新方式,特别是年輕人在遺産保護和繼承中的作用,包括參與方式、如何促進遺産保護和繼承以及社群發展案例。

南方周末:年輕人往往不想呆在家裡,如何讓年輕人留下來?

蘇明明:遺産不僅僅是關于過去,而是關于未來。今天,許多遺産地都有代際問題。特别是,文化、無形和農業文化遺産面臨的代際危機可能更加尖銳。随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年輕一代面臨着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遇,而遺産的認識和發展需求則不同,那麼如何讓遺産資源更好,與年輕一代對話,識别遺産對年輕一代的意義和價值,不斷尋求新時代遺産保護和利用的新模式, 是促進遺産保護和傳承的核心。

南方周末:遺産對年輕一代意味着什麼和價值?年輕人參與遺産保護倡議的驅動力是什麼?

蘇明明:遺産,無論是自然的還是文化的,都能讓年輕一代認識過去,感覺曆史,提升年輕人的文化認同和認同感,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是以,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在區域、國家和全球各級具有突出的價值和意義。

對于遺産社群的年輕一代來說,保護和開發遺産資源是一個新的生計或發展機會。如今,許多遺産地正在吸引年輕人回國發展和創業。除旅遊外,還有文化創作、寄宿家庭、科研等新業态,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遺産保護、傳承和發展。

另一方面,年輕人對自己出生的社群和當地環境有着強烈的情感依戀,回到家鄉參與遺産保護,傳承當地文化,能夠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加強文化認同和身份。例如,世界遺産麗江古城不僅吸引了許多城市居民,也吸引了許多從大城市回來經營住宿的年輕人。由此可見,繼承可以滿足年輕人對理想生活的獨立追求,對家的情感依戀,在實作個人價值的同時找到精神歸屬感。

(南方周末實習生韓甯宇也做出了貢獻)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人吳剛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