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革命者李大钊的父親角色|影像中的黨史①

在新中國不同時期的經典影視劇中,有血有肉的共産黨員形象随着形象的傳播而深受人氣。它們與黨一百年曆史的光輝曆程相對應,并由真實的曆史人物伴随。視訊中的故事令人泣唠唧,但螢幕外的細節可能鮮為人知。中國之聲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特别節目《影像中黨的曆史》,帶您穿越這些永恒的古典藝術影像,從獨特的視角,觸動真正的黨的百年曆史。

革命者李大钊的父親角色|影像中的黨史①

點選音頻,聽聽李大昭和未來生活的故事

一百年前掃雪的記憶

2011年的電影《建設黨的大功》描繪了一群革命者,其中屬于李大昭的鏡頭并不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治路106号,他隻出現在參與者的隊伍中。關于政黨名稱,共産國際代表問"李大昭先生在北京的意見",信中,李大昭的提議得到了幾位代表的同意:中國共産黨。與會者表示"同意"。

當時,李大昭在北京,沒有參加秘密的共産黨代表大會,這最終決定了中國的未來。但他仍然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他參加他所上司的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結合中國勞工運動,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培養了思想幹部。

除了這些曆史場景,革命者李大昭還是孩子早熟的父親。李大昭有六個孩子,他的長子李大華去世時隻有18歲。影響曆史程序的革命者是什麼樣的父親?

李亞中的兒子李亞忠轉述了父親的回憶:"在他們眼裡,爺爺是一個非常善良的父親,從來沒有對他們發過脾氣,也沒有對他們的發展抱負提出任何要求,他更注重引導而不是講道。"

"那是1920年左右,我爺爺家從洛廷搬到了北京。趕上大雪,父親跑到院子裡玩雪。"李亞忠談起家裡的一件小事,"奶奶擔心父親的病,不同意。爺爺在看書,聽見了,起身拿起鎬頭,把爸爸拉到院子裡,說'把雪一起掃,掃雪人,一邊工作一邊玩雪,鍛煉身體不會生病。"大家都很開心,但我爺爺也有目的,想讓孩子們通過風雪鍛煉,培養自己的意志。"

這種耕作很快就結出了果實。"環境變得越來越白和可怕。1926年3月以後,爺爺基本上被困在東同民胡同使館區原來的俄軍營裡。父親開始承擔"溝通者"的任務,誰想寄信,送檔案,爺爺會要求父親寄。我覺得這是爺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種安靜、細微的教育,不用說了,用自己的行動把孩子培養出來。"李亞中說。

後代從文中認識李大昭

"我們今天的行動是中國更美好未來的前兆。是以,今天能夠親身體驗這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我感到非常榮幸和榮幸。把我的主權還給我!嚴懲盜賊!"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李大昭率先振作起喊"嚴懲國家小偷"的場面,曆經92年,作為電影《建設黨的大業》的關鍵段落之一,出現在億萬觀衆面前。

革命者李大钊的父親角色|影像中的黨史①

"建設黨的大業"圖檔,李大昭(張嘉義)在五四運動中。

而父親去世後,說出姓氏的長子李偉華也很少向孩子們提起爺爺的事情。新中國成立後,李克強曆任水利電力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國銀行行長。

他兒子童年記憶的一部分是随着父親的工作搬家而搬家。有時我父親去北京開會,接到指令,馬上調到另一省去工作:"他們的工作作風就是這樣,黨的工作不讨價還價,就會向安徽開放,甚至上海也不會回來。然後全家從上海搬到了合肥。"

"我父親在位時沒有時間告訴我們很多,在我們的印象中,他非常忙碌,直到他退休,"李回憶道。

李洪塔和弟弟、哥哥、姐姐和下一代,和同齡人一樣,從課本上了解了李大昭。

有些文字是李大昭的女兒李興華寫的,她寫道,李大昭教孩子們"學會現實,玩樂",并寫道李大昭把家人的最後一張臉留在法庭上——"在他長而蓬松的頭發下,一張平靜而善良的臉"。

李亞中告訴記者,當他們得知課文時,同學們并不知道李大昭是他的爺爺,"因為很多人不知道我的父親是李大昭的兒子,隻知道我的父親是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是安徽省上司。"

作為教授,他沒有留下财産

2021年5月底,記者在北京市西城區一棟老式住宅樓裡見到了李亞忠的兒子李亞忠。坐在家裡的舊沙發上,可以聽到泉水的聲音。

李亞中介紹說,這些沙發已經用了四十多年:"1978年,父親從貴州調到北京,在中國人民銀行總部,機關臨時從倉庫裡找一些其他人還給他父親的家具,這樣他後來安頓下來,再買了一些好的家具。結果,他的父親為此付出了代價,作為官方家具,他堅持要在2005年去世。然後我們像這樣傳遞它,然後我們使用它。"

如此簡約的風格,在李大昭的故居也随處可見。

李大昭的故居解說員告訴記者,"這所房子當時很普通,甚至可以說是很窮的人會住的。如果夏天下雨,會倒水,很容易積水。當時,李大昭已經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這所國小院與他的社會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據史料記載,李大昭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時,每月掙120銀元,升任北京大學教授後,月薪漲至180銀元。加上撰寫文章的成本和在四所大學擔任兼職教授的收入,月收入可高達300銀元。"當時300銀元的概念是什麼?"400銀元會在正确的位置購買一個庭院。解說員說:"但李先生在北京住過的八棟房子都是租來的,沒有留下任何财産。"

鐵肩道德,精彩手部文章

革命者李大钊的父親角色|影像中的黨史①

李大昭故居位于文華胡同交界處,牆上有"鐵肩道德,精彩手寫"字樣。

李大昭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兩面旗幟:"鐵肩道德,精彩手寫文章",原收藏于國家博物館。這本手印的副本懸挂在李大昭的故居以及李紅塔和李雅中年孫子的家中。

李紅塔認為,"鐵肩道德,精彩手寫文章"不僅是談寫文章,更是李大昭爺爺生的真實寫照:敢于假設,善如。

這些感受,李紅塔正在成年後逐漸體會。曾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媒體曾報道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他說,作為李大昭的後代,沒有氣場,隻有責任:"我們從小就沒有拍光環拍照,那麼就是孩子,爸爸不會和我們說話很多。直到我們長大,參與到工作中,我們明白肩上的責任,隻能做得更好,否則對不起祖先。現在我的小孫女會問我,'爺爺,每個人都說我是名人,'什麼名人?"我們當時沒有問,現在也不會和她談太多,擔心她盲目的驕傲。"

革命者李大钊的父親角色|影像中的黨史①

李紅塔(右二)與家人在李大昭雕像前合影。

李紅塔的弟弟李亞忠也沒有告訴兒子李大昭:"我不說話。向我父親學習,告訴他們所有的标題,讓他們自己看看。因為我讀了這些書,我明白了。他們閱讀這些書,并會有自己的了解。如果我直接告訴他們我的了解和感受,那是對家族傳統的侵犯,不是一個微妙的引導。"

世界上唯一留下的沉默圖像

在書中,李亞忠探索了祖父的腳步。但動蕩的歲月幾乎沒有留下可信的曆史,有些人對事情有不同的描述。例如,1927年4月28日,李大昭被絞死并被處決,當時他的家人不在場。

後來,在文學和電影作品的描寫中,李大昭英勇地在義人面前,在刑煞的場面上發表了演講。李亞忠不同意。"關于爺爺的英勇犧牲,有一個慷慨激昂的演講,但它并不存在。為什麼?因為這是一次秘密處決,演講者是誰?誰叫你告訴我的?它是怎麼出來的?"

李亞中給兒子取名"李雄飛"。"挂飛"這個詞在李大昭的筆下出現過很多次,比如"男尚雄飛"、"知道飛躍,卻知道钗飛"。今年,37歲的李雄飛和67歲的李亞中在電視上背誦了李大昭27歲時的《青春》:

"我祝願我心愛的青春,生在青春中死去,在少年中也死去。去吧,不在乎,背向黑暗和光明,為世界進入文明,為人類創造幸福......"

"我的家庭是青年的家庭,我的國家是青年之國,我的民族是青年之國......"

革命者李大钊的父親角色|影像中的黨史①
革命者李大钊的父親角色|影像中的黨史①

李亞忠、李雄飛背誦李大昭《少年》(北京廣播電視節目)

李亞中說,過去,他用這百餘年留下的句子和後代的記憶,在心裡一點一點地打造了一個從未謀面的爺爺形象。畢竟,他留下的照片很少,甚至沒有與家人合影。直到二十多年前,專家們還從俄羅斯檔案館發現了一張35毫米的膠卷,一張1924年李大昭作為中國共産黨代表在莫斯科會議上發言的電影,以及他所知道的唯一一張動人的圖像。

報道稱,這段錄像是在1999年被抄回北京的,當時90歲的李偉華在72年後再次見到父親,流下了眼淚。

然而,在李亞忠的記憶中,那天他從水利部水文局下班回家,父親李衛華遞給他這張CD,沒有特别的表情,就像長大後不願提爺爺的父親一樣:

"父親想讓我們看到電影中真正的爺爺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我們隻看過照片,我們從未見過活生生的形象。雖然這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我能感覺到爺爺說話時的感歎,他的肢體語言有很大的力量。"

這幅長達約十秒鐘的無聲畫面,現在在李大昭位于北京西城區文華胡同24号的故居循環播放。35歲的李大昭似乎就是用這種方式回到他租住的地方。在這裡,銅像下面的金色筆迹表明他是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和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這個家庭中,他也是學生的丈夫,父親和老師。

監督:高岩

編輯:郭靜 劉麗麗

專訪:白傑戈 王麗 劉天思 朱敏

生産:丹丹

新媒體:陳明納澤

顧問:徐鵬堂,中央黨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