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世紀到近代,歐美不時開始"獵巫"活動。所謂"獵巫",就是一場女巫審判,一些人(大多是女性)被發現以奇怪的風格和外表行事,是以被指控為"女巫",教會和治安官辦公室組成聯合審判機構,對"女巫嫌疑人"實施無情的制裁。最近一次著名的"獵巫"發生在17世紀末的美國,臭名昭著的塞勒姆女巫案,導緻19名無辜者被殺。
塞勒姆女巫審判的場景
當時,工業革命已經爆發,人類在不斷更新自己的世界觀,但為什麼在這樣一個科學時代,像"獵巫"這樣不可思議的活動還會發生呢?其實,自古以來,"獵巫"活動"狩獵"并不是"獵巫",而是弱小且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異質"。
<h1>新英格蘭"獵巫"的泥沙正在膨脹</h1>
"獵巫"的最後一場狂潮發生在北美的新英格蘭。在美國建國之前,新英格蘭并不是一個開放和自由的地區,有着保守的氛圍,一種類似于中世紀的習慣,以及"獵巫"的地方,都不足為奇。
中世紀的"巫師畫"
從1638年到1725年,"獵巫"在整個新英格蘭蔓延,無數人以"女巫"的名義被處決,根據卡羅爾·卡爾森(Carol Karlsen)的書"新英格蘭殖民地形狀的魔鬼"(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女巫: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巫術)。在新英格蘭被處決的344名"女巫"中,約有78%是女性,被稱為女巫,男性經常被指控與女巫有某種聯系。正如曆史學家約翰·德莫斯(John Demos)所說,少數"嘗試巫術"的清教徒大多是所謂女巫的丈夫或兄弟。
典型的女巫形象
在新英格蘭,大多數殖民者是清教徒,在他們的社群中,婦女的角色隻是次要的,沒有任何權利或地位。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價值觀認為,婦女的責任是生孩子,撫養孩子,管理家務,并為丈夫提供生活的權利。女性在清教徒群體中顯得微不足道,因為她們的信仰總是把女人當成"夏娃",而夏娃和她有罪的蘋果是人類"堕落"的根源,清教徒認為女人意志薄弱,更容易受到"壞事"的誘惑。
幻想女巫形象
将女性視為"女巫"的想法不是性别歧視,而是一種源自殖民社會結構的"強烈價值觀",在這種結構中,女性和一些懦弱的男人被視為"女巫"和"女巫",本質上是對弱者的蔑視和欺淩。最典型的例子是塞勒姆女巫審判,其中三名被指控的"女巫",一名印第安奴隸,一名貧窮婦女和一名沒有參加集體活動的孤獨者。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好惡霸"。
<h1>《女巫》來自兩個來源</h1>
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清教徒社群,公共權力由治安官,法官和神職人員掌握,他們制定了前美國社會的規則。因為在殖民地,不僅要面對未被探索的自然環境,還要防範掠食者和幽靈般的入侵者,是以,力量和勇氣都受到人們的尊重,任何弱者或無力保護自己,都會成為集體拖累,即使弱者是自己的同胞,甚至是親朋好友,也會被公衆鄙視。
新英格蘭社會
在殖民共同體中,最弱小的無疑是婦女,她們總是被貼上"軟弱"的标簽,并受到他人的監督,當她們試圖突破自己的"規定"角色時,她們就會成為攻擊目标。對于看起來不夠"勇敢"的男人來說,擁有太多的财富被懷疑是非法的;對于一個女人來說,生太多孩子可能意味着與"魔鬼"達成協定,而孩子太少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動機。
通過分析新英格蘭出現的許多女巫審判,我們可以看到兩件事:
首先,政黨軟弱無助,殖民社群憎恨這個"弱者",是以群衆對他們肆意欺淩,依靠"猜測"和"想象"給它一個"巫婆"的罪名。
例如,塞勒姆女巫審判的受害者提圖巴無疑是印度血統中地位最低的奴隸,是以當社群裡的孩子"不正常"時,她是第一個被懷疑是罪魁禍首的人,并因被孤立而被判處死刑。
提圖巴
另一個例子是在馬薩諸塞州的哈德利,一位名叫瑪麗·韋伯斯特(Mary Webster)的女人在沒有孩子的情況下結婚,并依靠社群慈善機構來幫助她。瑪麗的性格不「順利」,對「給予」表達出足夠的感激之情,是以她被認為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1683年,60歲的瑪麗成為寡婦,無助,鄰居們指責她施行巫術,聲稱她與"魔鬼"合作摧毀了牲畜的健康。雖然她被波士頓一家處理"巫術案"的法院宣判無罪,但瑪麗受到公衆的批評,恰逢一位指控她施行巫術的鄰居突然死亡,其他居民越來越懷疑瑪麗是女巫,但法院的判決無法改變,當地居民隻能用惡毒的語言攻擊赤身裸體的瑪麗, 譴責她是一個老巫婆。
其次,當事人不服從"習俗",沒有發揮自己"應該"扮演的恭敬社會的角色,她看起來與衆不同,于是對她發起了"巫婆"的反對。
與韋伯斯特相反,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的瑪麗·帕森斯并不孤單,而是鎮上最富有的男人的妻子和九個健康孩子的母親,但鄰居們發現帕森斯是一個惡霸,總是固執己見,充滿激情。帕森斯在維維諾諾的清教徒家庭中表現得不像一個女人,而更像是一個現代女人,是以在1674年,她被一個不習慣她風格的鄰居指責為"女巫"。帕森斯最終被無罪釋放,但持續的"巫術"謠言迫使這個家庭離開家鄉,定居在波士頓。
女巫審判法庭
莎拉·古德(Sarah Good)和莎拉·奧斯本(Sarah Osborne)是塞勒姆女巫審判的另外兩名受害者,也被視為"不同"。莎拉·古德的丈夫威廉·古德(William Goode)指責他的妻子是"女巫",因為"她對他有不好的态度",鄰居們同意古德的觀點,認為她違反了清教徒的價值觀。莎拉·奧斯本也被認為是"女巫",最終被處決,因為她很少參加社群活動,也不去教堂。
女巫被迫害的場景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巫審判背後的動機,至少在新英格蘭,人們普遍堅持"強大的價值觀",一種崇拜強者,渴望力量,鄙視弱者并拒絕無能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觀的一個副作用是,人要強,不想弱,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勢地位,會肆意虐待弱者,特别是通過為弱者戴上"女巫"的帽子,以正當理由"審判女巫"來侮辱弱者。
清教徒家庭
在這樣一個緊張、強者強者總是掌握着權力,享有無與倫比的尊重,是以他們憎恨那些不堅持這些價值觀的人,憎恨那些想要突破"強弱的局限",迫使自己變得強大的人。
<h1>"獵巫"的本質</h1>
統計顯示,從13世紀到17世紀新英格蘭,"獵巫"行動大多針對女性,尤其是無助的寡婦。這種對弱者的欺淩在新英格蘭殖民地尤為明顯,從被稱為"美國出生證明"的《五月花公約》中可以看出。第一批新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航行到北美,在那裡,41人在解散機構之前簽署了一項公約,殖民者稱所有"自願自治團體"為使殖民地發展,"制定适合所有殖民地的法律法規",并確定秩序"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公約"。"
清教徒社會
《五月花号公約》的發展表明,新英格蘭在灌輸"強烈的價值觀"時被灌輸了"強烈的價值觀",首先,41個人設計了一個他們認為"好"的權宜之計,以取代所有漂洋過海的殖民者;第二,新英格蘭被灌輸了"強烈的價值觀",将打擊任何敢于挑戰舊秩序的人。
清教徒雕塑
新英格蘭的殖民社群起初處于真正的生存危機中,是以他們憎恨弱者,欺負弱者,并試圖消滅弱者。但在後期,他們在新世界站穩了腳跟,無憂無慮地生存了下來,"強勢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成為一個充滿排他性"權力怪物"的人,任何敢于挑戰舊秩序,不按照約定的身份生活的人,都會被欺負和針對。是以,"女巫審判"的對象從來都不是兒子的"巫術",而是弱者,不想成為弱者的挑戰者。"獵巫"的本質,其實就是有系統地壓迫弱者,把"強價值"依附于權力。
引用:
《魔鬼》:卡羅爾·卡爾森的新英格蘭殖民地女巫
艾倫·布林克利,《美國曆史》
《Mayflower》 by Phil Brick
愛德華·錢甯,《美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