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次嬰兒潮人口明年進入老年,中國老齡化再迎“沖擊波”

作者:第一财經

2022年,中國第二個嬰兒潮一代人口将正式進入老年,這将給中國老齡化人口帶來第二波"沖擊波"。如何客觀地了解中國人口腔老齡化的基本情況和老齡化社會形态的演變特征,準确把握人口老齡化規律與老齡化社會形态的關系,就是要認識新時代的人口狀況,以便為未來的老齡化應對做出準确的應對政策。

為此,第一财經記者采訪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新。

第一财經:中國老齡化的現狀如何?到什麼程度?

新:人口老齡化受生育率變化的影響更大。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曆了1950-1958年、1962-1975年和1981-1997年的三次"嬰兒潮",年均出生人口分别為2077萬、2583萬和2206萬。按照人口發展的慣性規律,這三個"嬰兒潮一代"的出生人口将分别在2010-2018年、2022-2035年和2041-2057年進入老年,帶來人口老齡化的三次"沖擊波",構成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的根本。

此外,中國人口的老齡化與人口的負增長有關。根據聯合國《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中國總人口将在2031年達到峰值,從2032年降至負人口增長率,預計到21世紀中葉将降至約14億。

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是相輔相成的,到2032年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時,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規模将增至3.86億,到2052年達到4.9億的峰值,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超過10年。

雖然我國老年人口規模自2053年以來一直在下降,但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仍在上升,到21世紀末仍超過37%。

第二次嬰兒潮人口明年進入老年,中國老齡化再迎“沖擊波”

9月2日,護理人員在甘肅省甘南路渠縣綜合社會福利院為老人藏吉琪理發。新華社。

第一财經: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老齡化的特點是什麼?

新: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口腔老化的基本情況呈現出四個"超級"特征。

首先,老年人的數量超大規模。根據聯合國《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到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将達到2.64億,2026年非正常人口将超過3億,2034年将超過4億,2052年達到4.9億的峰值,屆時世界上平均四分之一的人口将居住在中國。

第二,人口老齡化程序超快。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動态的過程,從現在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長率遠高于總人口的年均增長率,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演變速度比世界上所有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都要快,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序有着前所未有的速度。

第三,老化水準處于超高水準。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表明了老齡化程度,2000年達到10%,标志着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2020年"七浦"資料,中國目前的老齡化水準達到了18.7%。根據聯合國《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到2025年,中國老齡化将超過20%,并将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到2041年,中國将超過30%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跻身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行列。中國從老齡化社會向深度老齡化社會的過渡僅用了25年,平均速度比發達國家快45到50年,從深度老齡化社會到嚴重老齡化社會隻用了16年,比發達國家的平均狀态快了14年。

第四,超穩定的老齡化社會形态。當快速老齡化程序結束後,21世紀下半葉,中國将呈現出一個基于超高人口老齡化水準的超穩定老齡化社會,屆時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将保持在4億至4.8億人,老齡化程度徘徊在35%至38%之間,跻身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列。

第一财經:四大"超級"人口的老齡化将在經濟、社會、衛生和區域層面産生什麼影響?

原新: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的老齡化正處于"無富先老"到"快老富"的境地。發達國家基本上進入了經濟發展水準較高的老齡化社會,例如,當日本在1968年左右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國内生産總值(2010年不變)超過1.7萬億美元,人均國内生産總值(2010年不變美元)超過17,000美元。當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國内生産總值(2010年固定美元)總額超過2.2萬億美元,但人均國内生産總值(2010年不變美元)僅略高于1,700美元,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0%。"老先"是必然的,"不富"但改革開放後,逐漸向繁榮水準迎頭趕上,勇往直前。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的國内生産總值(以2010年不變美元計算)從0.3萬億美元飙升至近6.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經濟高品質發展時期,"快富"的步伐加快。人口老齡化程序與目前新時代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相重疊。中國GDP增速從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10%以上下降到2019年的6.1%,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強國轉型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綜合實力和國際競争力迅速提升, 社會形态正在從"先富先老"向"快富富"轉變。

從社會層面看,中國正在從"老無頭"向"老前未備"轉變。大多數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在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方面都比較完善,長期養老保險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起來。20世紀90年代,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實施了醫療體系和住房體系的改革,實作了社會保障從單一向多元化的轉變。到2000年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參與人數分别為1.35億、0.43億和1.04億。

21世紀初以來,我國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實行企業年金、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業一體化"、城鄉醫療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務、公共政策制度、住房制度、長期護理制度試點、保育服務制度、養老服務制度、醫養結合、 城鄉低保障、政府觸底、鼓勵商業保險等一系列改革,要建構一套覆寫面廣、基本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标準也在不斷提高,疾病在醫療和舊病方面都得到了逐漸實施,對應對老齡化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做好充分的準備, 正在從"對舊毫無準備"轉向"舊一面準備就緒"。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中國正從"不合情理的老"走向"老富貴的同齡人"。中國的平均預期壽命一直在上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5歲上升到2019年的77.3歲。但"長壽"并不意味着"活得好",根據中國老齡研究中心2015年的一項調查,中國老年人口的殘疾和半活動率為18.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2016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6.4歲,但平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老年人的生存期接近8歲。

"不老"不是正常的僵局,作為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老齡化和健康事業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以健康老齡化是重中之重。

從區域層面看,中國正從"農村老"走向"城鄉合老",農村養老人口的規模和老齡化程度都高于城市,城鄉倒挂的老齡化格局明顯,"農村老齡"已經成為當代中國老齡化浪潮必須面對的現實。

但随着鄉村振興和新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老鄉第一"的區域特征必然會演變為"城鄉老"。

第一财經:對于這樣一個中國式的老齡化社會,我們應該如何推進老齡化社會的治理?

原創新品:首先要區分人口老齡化規律和老齡化的社會形态,中國老齡化的快速演變,老齡化社會形态的快速轉變,基于人口老齡化規律,促進老齡化社會的管理,一方面要正視人口老齡化的客觀性, 不能歸咎于同期社會問題都是由于人口老齡化造成的,不應該談論"老"變色和"屈服"到人口老齡化規律;法律不違反自然,應根據法律的改編,積極運用法律,把"危險"變成"機器"。

其次,要區分老年人的問題和老齡化的社會問題。老年人問題涉及公平性等多個方面,如養老、醫療、護理、文化娛樂和社會價值等,其實質是"瓜蛋糕"的民生問題,而老年的社會問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效率方面,其本質是"做蛋糕"的發展。一方面,"做蛋糕"是"分割蛋糕"的前提。通過推遲退休和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加強現有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開發,優化生育政策和吸收人才外來,拓寬新的和外國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開發,擴大勞動力的有效供應,促進更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重塑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型人口紅利的孵化空間,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高品質發展。另一方面,"分蛋糕"是"做蛋糕"的動機。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全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保障健康水準公平制度,加快建構家庭社群機構協調、醫療健康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

另外,對"問題"本身也應該有比較開放的認識,一方面,老年人的問題是指社會形态的應對方案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這裡的問題是社會治理不能優化,而不是老年人本身的問題, 每個老年人都需要社會支援,這不僅是其年輕人付出的回報價值,也是現代社會代際傳遞的價值;老齡化社會的問題是人口年齡結構和不同步的社會結構的問題,需要通過多個次元進行梳理以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污名化"人口老齡化",這在某種意義上包含了人類社會長壽目标的積極實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