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作者:丈三千

特蕾莎修女(1910-1997)出生于南斯拉夫,37歲時成為一名修女,1948年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兩年後正式成立"慈善使命",為窮人中最貧窮的人服務。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1979年,諾貝爾委員會從56名候選人中選出了她,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他促成了以色列與人民代表大會之間的和平談判,并将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這位除了愛之外一無所有的修女。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她的回答是:"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今天,我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者接受這個獎項。"是以,對她來說,把所有這些巨額獎金花在窮人和痛苦上是最自然的事情。

她還要求諾貝爾委員會取消通常的頒獎晚宴。當然,諾貝爾委員會準許了這一請求,并将節省下來的7,100美元交給了她上司的"慈善使命"。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内對慈善教會的捐款激增。從那時起,她的職業生涯得到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支援。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從小就開始思考生活,12歲時意識到自己的職業是幫助窮人,這決定了她作為"活着的聖人"的生活。

17歲時,她第一次立志在愛爾蘭的勞拉德姐妹學院學習,然後到印度大吉嶺學習。27歲時,他一生立志成為一名修女。完成後,地理和曆史在加爾各答修道院經營的聖瑪麗女子學校教授。

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是如此肮髒,以至于它們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是出了名的"噩夢城市",而特蕾莎·梅的修道院位于最貧窮和最肮髒的地區之一。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在女校和學校的圍牆中過着優雅歐式生活的歐洲女人看來,她周圍悲慘、可怕、肮髒的環境,瘦骨嶙峋、皮膚黝黑、脫衣服、臭氣熏天的乞丐、孤兒、老人、病人和窮人,不僅不該逃避,而且不能忽視:不僅不能忽視, 但必須提供幫助;不僅必須幫助,而且值得愛!

是以,出于對受苦者的愛,出于幫助他們的願望,她退出了蘭黛教會,并為受苦的人建立了一個特殊的無償服務,被稱為"慈善使命"。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她身無分文,隻有兩個志同道合的修女幫忙,先是在美國醫務修女協會學習醫療護理,然後向加爾各答市政府申請在一座舊廟裡修建兩個房間,治療被遺棄的危重病人,給予細心的照顧,讓孤獨和垂死的人在修女的照顧下接受臨終關懷, 最後要遵循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習俗。

這是慈善教會創立的第一個機構,被稱為"純潔之心"。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随後,她建立了一所露天學校,收容失學兒童和無家可歸的孤兒,教育他們并找到願意收養的家。

不久之後,她開始關注麻風病人的處境,這種可治愈的疾病被稱為瘟疫,導緻病人被周圍的人抛棄,心髒的痛苦遠遠超過身體的痛苦。

特蕾莎為此目的開設了許多麻風病人護理中心,幾年後,孟加拉國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風病治愈率達到100%。

當愛滋病開始被視為一種新的瘟疫時,一般市民為了躲避病人,特蕾莎去了歐洲和美國,設立了多個愛滋病收容所,在醫生治療的同時,她和她的修女們提供照護。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追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的雄心壯志是留在十幾歲的時候,幾十年的辛勤工作,當重病時仍然沒有停止,隻為世界上最底層和最悲慘的窮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