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重慶日報微信公衆号
剛剛在上海落下帷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無遺展區成為大亮點。
從成立之初,世博會就設立了專門的無遺展區,今年的世博會将保留以往的文化公益演出和無形文化遺産及古漢字的展示,同時也增加了綜合形象展示面積、國家步行街、中國旅遊等文化展示項目。重慶市綜合形象展也得以首次亮相進世博會,展廳的火鍋、立體紙雕燈、木雕網紅夜燈、葉雕書簽、霸豐虎扣杯、葫蘆牌畫等重慶特色創意産品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品,讓不少參觀者不禁止步不前。
然而,對于正宗的重慶幼崽來說,我們生活的重量遠不止這個展館的平方英寸,我們的食物和服裝早已與非遺傳遺産混合在一起,這些古老的工藝品保留了城市的文化記憶,城市,也為這些古老的工藝品創造了最舒适溫馨的家!
把剩菜吃進肚子裡
重慶人有多好吃?想想周三的火鍋,看看下班後從渝北到磁鐵港買一個陳和華回家路上的食客......秒明白!但是你知道你肚子裡有多少食物是重慶的遺産嗎?

渝北區金土食品有限公司手工制作作坊中第三代麻餅傳承人李成正在帶領勞工制作傳統手工制作的香脆麻餅鍋。又稱鍋餅,從 20 世紀 20 年代初開始,已有近百年的曆史,是重慶、重慶、北方著名的傳統小吃,對很多當地人來說,它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曆史的記憶。記者 萬難 難 照片/視覺 重慶
北泉面條有限公司,北泉水磨手工制作中空面第六代非遺傳傳承人李天紅在臉上。北泉水磨手工表面已有150年的生産曆史。表面需要喚醒、打樁等29道工序,17小時完成整個生産工序。2009年,北泉水磨手工水面工藝品進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名錄。特别攝影 秦廷福 / 重慶視覺
9月20日,渭江區玉水古鎮的遊客在美食城的長桌晚宴上品嘗了城市級非遺物美食玉江雞。同日,古鎮玉水非遺美食城開街。沿江區将當地30多個國家、市、區級非遺保工程"遷"到威水古鎮,打造無遺食品城。特别攝影 楊敏 / 重慶視覺
10月16日,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市民們正在品嘗"世界第一火鍋"。記者 張金輝/視覺重慶
在重慶公布的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有傳統火鍋制作技藝和重慶小面條制作技藝,其中列舉了4種火鍋制作技巧和8種重慶面食制作技藝。重慶的烤魚,有三個區縣有烤魚技被列入全市非遺物名錄,分别是萬州烤魚、吳山烤魚、無錫烤魚......
重慶人每天吃進肚子裡的非遺物,真的是數不清,北衙的豆花、吳的解放紀念碑、廬山鳳尾魚、劉繼永基鹽水鴨、渝北的飛泉花和胡椒油......不說好吃,連重慶人吃藥,也離不開不可遺,重慶榮格藥廠的"俞君格不如丹傳統生産技藝""俞君格丸傳統生産技藝""強天麻杜仲丸傳統生産技藝"已獲得市級無遺項目許可。
據市衛健委9月10日統計,全市中醫藥城級無遺項目達到41項,其中國家級無遺項目2項。
在身上放點東西
在2021年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将可持續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融合了非遺性工藝、傳統面料、古圖騰和民族文化。在重慶,你可以穿很多身體。
從業人員坐在編織夏季布料的木制織布機前。圖檔來源:中國新聞網
涮涮鍋是一種用腳輪編織的素色布,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作為重慶的資深名片,榮昌夏織技也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遺物"保護名單。在重慶榮昌的夏布紡織工廠中的房間,勞工們從吸管開始,浸泡,打麻,穿鼻涕蟲,打漿,織工們會把麻麻的紮布解開,然後把一塊麻片劈成麻布,拿幾根麻絲成線,然後卷成一縷小縷像鼻涕蟲形的紗線綻放。然後,經過引導,穿戴,刷牙,幹燥後,您可以編織。編織工具是穿梭機,勞工們通過腳和腰部的運動在織布機下擺動棋子,梭子用雙手來回穿梭,織出一英尺的涮涮鍋。
無遺扶貧工廠中的房間項目:無錫大甯河刺繡
大甯江刺繡,又稱無錫婚花、女巫刺繡,是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作品《87仙女卷》《寶香華披肩》《嫁人》由重慶非遺物研究所收藏。據傳承人唐麗媛介紹,無錫大甯河刺繡已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拉克、比利時,成功進入法國米蘭時裝周。2009年大甯河刺繡作品《最後的晚餐》在美國以16.6萬元售出。
泸州苗繡女人在創作。泸州苗繡以紅色、綠色為主,輔以其他鮮豔色彩的絲綢,圖案濃密,氣勢恢宏。圖檔來源:泸州市
"開州漢繡系列非遺物創作産品"入選2020年"重慶外事禮品"。漢繡是從戰國時期楚刺繡發展起來的基礎上,從此已有2300多年的曆史。早在1800多年前,當時的繡花技藝就與劉備一起入河,并配合當地民間刺繡方法,産生了一朵花無果、活潑、獨具特色的秦巴幢族楷族刺繡。圖檔來源:重慶市開州市婦聯
玩遊戲飛翔
在重慶,不留好吃好穿好玩,用各種非殘留進入景區進店,也為重慶文化大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演員在《印象武龍》中表演。新華社記者 劉偉
2006年,川江被列入國家非遺物名錄。為了讓無遺"活下去",重慶市加大了保護遺産的力度,在武隆桃園大峽谷創作的景觀真人秀歌曲《印象武隆》,以四川為主線,穿插滑杆、吃火鍋、哭嫁等當地特色文化元素,再現勤勞人的藝術, 樂觀和開放的精神。
10月28日,在重慶市梁坪區禮來鎮,國小生表演了國家級無遺項目"梁平子鑼鼓"。梁坪區是中國民俗文化藝術的發源地,非遺留文化底蘊雄厚,共有90件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梁山燈籠劇、梁平竹簾、梁平木版畫、梁平子鑼鼓、梁平升降童曲等5項國家級非遺物工程,以及禮賓草放龍, 梁平土造紙技、銅音樂鍛造技等21個市級無遺工程。新華社記者 唐偉
10月15日,民間藝術博物館原館長李蓮先生介紹了當年的畫作。原民俗藝術博物館是重慶市首個面向社會公衆免費開放的民營公益年度繪畫博物館,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服務隊活動基地,現擁有近5000件(套)中國傳統繪畫作品,其中18幅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省級名錄的10餘幅原畫。記者 于景靜
在榮昌區下埠鎮舉辦的2020年"重慶好禮"旅遊産品展上,非遺物項目梁平竹的作品吸引了市民購買。記者 張金輝/視覺重慶
延續匠心精神,重慶的非基因承諾永不止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于2019年12月釋出《關于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保護機關名錄》的通知,顯示國家級非遺物代表項目保護機關名單調整為3,154個,其中重慶44個。馬鎮古話、梁平子鑼鼓、土家吊腳建築施工技巧、木洞山歌、陶器燒制技(榮昌陶器制作技藝)、四川之子、四川戲曲、傳統制作技藝(玉嶺傳統制作技藝)、清音、燈飾等項目均有名列。
在列入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方面,自2007年以來,重慶市人民政府已準許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命名:第一批62項;第二批97項;第三批119件;第四批110件;第五批123件;第六批196項,共707項。
重慶從未停止過傳承非遺文化。
9月29日,國際無遺藝術特色小鎮在廬山地區開通街道無遺新國潮開幕式,據了解,該鎮已吸引了32家無遺企業。
9月29日,廬山區一個擁有國際非遺物工藝品的小鎮秀湖公園,體驗了外國朋友手工制作的羽毛。首席記者崔麗
11月10日,由重慶市渝中區文化協會主辦的2020渝中區傳統文化,由區民俗藝術家協會主辦,進入基層-無殘留校園活動進入新華國小,展示古琴、繪畫、刺繡、手工羽毛等非遺物,讓學生與非遺物項目來臨"零距離"接觸。圖檔來源:Hualong.com
在《銅梁II》中演唱的《龍人》獲得第18屆星光獎。銅亮區文化博物館插圖
堅持傳承技藝,不僅因為技藝本身的技藝和智慧,更因為在這些技藝中,沉澱支撐着我們文化榮耀的千年精神核心,重慶的非遺傳承諾,一直在路上!
資料來源:綜合重慶日報客戶、新華網、中國新聞網、重慶市人民政府網、Hua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