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美民俗點燃“文化經濟”——山西廣靈民俗文化産業奏響脫貧攻堅和美樂章

作者:人民網
大美民俗點燃“文化經濟”——山西廣靈民俗文化産業奏響脫貧攻堅和美樂章

宏偉大氣的廣闊精神大。

大美民俗點燃“文化經濟”——山西廣靈民俗文化産業奏響脫貧攻堅和美樂章

泸溪村的農婦們正在制作古董燈籠。

大美民俗點燃“文化經濟”——山西廣靈民俗文化産業奏響脫貧攻堅和美樂章

聰明的母親正在用柳條編織工藝品。

大美民俗點燃“文化經濟”——山西廣靈民俗文化産業奏響脫貧攻堅和美樂章

民間節目"騎驢到小康"。

大美民俗點燃“文化經濟”——山西廣靈民俗文化産業奏響脫貧攻堅和美樂章

宋美玲(右),自雇的圖姆堡村姑娘。

大美民俗點燃“文化經濟”——山西廣靈民俗文化産業奏響脫貧攻堅和美樂章

"智媽宮"創始人劉金平将樹籬工藝品親手遞給她。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位于太行山北端、衡山露露河畔的山西省廣陵縣舉辦了第三屆濕地文化節,聚焦"山水市、糧食縣、有機田、民俗鄉、美食館、 而文化館",展現廣菱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面貌,以及推動近年來扶貧、文化旅遊産業和生态文明的發展。

廣陵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以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和貧困區為主。文化節慶,廣陵大美民俗風情,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令人印象深刻,廣陵依托民俗文化資源拓展農村文化産業,點燃"家經濟""文化經濟"的方式給人們靈感,廣陵村巧妙手工編織幸福生活,走出貧困,銳意進取的精神令人振奮, 一個縣的文化能量是引人注目的。

偉大的美國民間傳說震驚世界

開場的鑼鼓敲響,雄偉的廣陵号吹響,曲調的收獲扭曲起來,山水渙潺的壯麗舞龍,還有簡陋的村女廣場"騎驢小康"......來自各個表演團隊的表演者以熱情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展示了民俗文化的魅力。8月23日,第三屆濕地文化節暨第四屆重點區域美靈活動拉開帷幕,廣陵傳統民俗文化最具視覺沖擊力的一場活動隆重上演。

民俗表演彙集了廣陵獨特的民間傳統文化功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廣陵之歌、廣靈節大、潮、衛風鑼鼓、舞龍舞獅、滑稽摔跤、腰鼓扇、幹船舞、凹凸舞、廣陵剪紙、室内繪畫、木偶、影子等,精彩紛呈,吸引海内外遊客。廣陵文旅産品展展示了廣菱手工編織、手工制作的古燈籠和東方亮小米、豆腐幹、五香瓜子等名牌産品;

廣陵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樸的村落各類文化景觀和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廣陵縣将發展全區旅遊作為新的引擎和戰略産業,刺激全縣經濟發展,将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不斷修複和擴大濕地規模,規劃鄉村旅遊,大力提升鄉村環境,促進文化旅遊産業與産業要素多元化相結合, "興縣文化旅遊"已成為縣内的共識和全民的期望。本屆濕地文化節和鄉村民俗文化展,進一步打磨了廣陵文化旅遊的美名片。

将非遺性文化融入産業

"廣陵剪紙"是民間剪紙的三大流派之一。長期以來,一家一廳制經營制約了剪紙行業的發展。廣陵縣準備建設廣陵剪紙文化産業園和全國首個縣級剪紙藝術博物館,形成集設計生産、教研、旅遊、會展、銷售于一體的文化旅遊一體的剪紙産業鍊。如今,"廣菱剪紙"産品達到8000多個品種,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産值超過2000萬元,帶動當地6個鄉鎮2400人減紙收入。

劉錦平是廣陵縣鬥泉鄉後山窯的一名村民,從小就開始學習草柳。她曾是《紙牌屋》的貧困家庭,2013年創辦了"智媽宮"手工編織合作社,帶領村裡13名女性努力通過勤勞的"聰明手"脫貧攻堅。她從一個手工工廠中的房間開始,一步一步地成就了一個手工編織的龍頭企業。

赤麻宮手工編織采用柳樹、玉米皮、草等原生态環保材料,編織成濃郁民俗色彩的咖啡桌、箱包、靠墊、嬰兒床、果盤、扇子、花籃等實用工藝品,暢銷全國各地,也赢得了美國、日本、南韓等國商家的青睐。

記者來到村八角村,貧困戶張桂蘭和同村三四個女人坐在院子裡,正在聊家,一邊織籃子邊用柳條。這種手工生産過程并不複雜,農村婦女技術娴熟,每月可賺2000多元。

目前,"僑邁宮"手工編織合作社在全縣9個鄉鎮設立了編織基地,員工從最初的13人到1085人,幫助農村檔案卡貧困戶728人脫貧。喬棉宮合作社還牽頭推廣種植柳樹,全縣今年種植柳樹1100餘畝,帶動從事種植、砍伐等田間管理的200餘人,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

"該縣規劃建設了扶貧開發工藝産業園,不僅解決了我們合作經營生産經營土地的長期問題,也為我們拓展了産品展示平台。現在我們采用"實用家居用品觀賞"、"旅遊體驗"的模式,逐漸發展成為集生态旅遊、手工編織、休閑體驗為一體的産業鍊,進一步拓寬了手工制品的銷售管道,使合作社從工廠中的房間式加工走向企業管理。喬面宮館長劉金平對未來充滿信心。

手工編織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廣陵縣大力支援以手工編織、旭龍古燈、廣陵剪紙、鴻棉服裝、制袋加工等五大工藝加工行業為代表,打造"廣智媽媽"名片,推動農村婦女脫貧增收。"扶貧研讨班"向農民開放,目前共有3500多名婦女實作家庭就業,其中貧困戶2400餘戶。小織造、小手工藝品、小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産業遍地開花。"廣靈巧"是有名的。

徐龍工藝品生産有限公司位于湖泉鎮,創始人杜鳳平從祖父那裡繼承了古燈制作技藝,2016年創辦了他熱愛古燈的制作家庭作坊,随後注冊了公司,先後在虎泉鎮、望湖鄉等6個鄉鎮設立了古燈籠加工點, 并進入4個鄉鎮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古代燈籠産品多達100種形狀。燈籠架構可以帶回家做,非常适合殘障人士、不能外出上班的女性和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符合貧困家庭的靈活就業需求。公司每月按時購買,按時支付工資。制作古董燈籠的其餘程式由公司地闆上的流水線完成。目前,已有600多名農民落戶就業。公司被評為山西省毛巾扶貧示範基地。

手工編織的宮燈也是辛苦的,最重要的是擰緊代碼,隻有手指從老人身上出來,才能擰出一個統一漂亮的圖案。王金平是西關村一個窮戶,習慣于務農活,粗壯的手指細絲細細,略顯笨拙。但她學得很認真,因為如果她學會了這門手藝,一個月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近2500元。這比她丈夫在外面工作賺的錢還多。王金平算,到年底為年幼的女兒添一件花裙,給兒子買一個新的背包,甚至到家裡買一台液晶電視。

宜興鄉隋堡村姑娘宋美玲以打針線鈎針編織的專長,自營、手工鈎編各種款式獨特的拖鞋,美觀舒适,深受消費者喜愛。産品通過網絡銷售、電子商務銷售和區域零售,年淨收入超過5萬元,并帶動了身邊農民6人每月個人所得近2000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廣陵畫、木偶、影、大、戲曲、特色小吃等,都成為民間藝術家、實踐者依靠資源和獨特技藝實作文化繁榮,成為廣陵縣在工業合唱和美國音樂中戰勝貧困的制勝仗。特色民俗文化産業的繁榮,促進了廣陵的文化遺産和民俗文化活動,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增強了一個地區的文化氣質和魅力,産生了雙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