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玉橋
不久前,生态環境部将全國35個地區列為第四批"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其中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族自治縣等。
為什麼位于桂縣西北山區的龍勝縣能在全國衆多申報的市縣中脫穎而出?為了弄清真相,記者近日在龍勝進行了一次實地采訪。
"現在種田是一片風景"
10月,龍勝族自治縣金頭大寨龍集梯田成熟,金黃稻田層出不窮,遍布村莊和山丘,猶如"地流金",形成了壯觀的自然奇觀,吸引了數千萬中外遊客。
而誰能想到,這個舉世聞名的龍脊梯田,曾經"遠在山上不為人知"。村民守衛綠水綠山過着貧困生活,在龍脊梯田的核心景區,大寨村已成為著名的"救濟村"和"血村"。
大寨村支部書記潘寶玉告訴記者:"在發展旅遊業之前,這裡的交通基本上靠步行,山上的人很難出去,外面的人很難進來。原家種植的十幾畝稻田吃不飽,油鹽買不起。現在的種植是一片風景,水稻吃不了又紅利,我們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在這個風景線上。"
2003年,當地政府引進朗裡奇旅遊公司,以"政企兼農"的模式,按票務收入7%分到村民,第一年村集體紅利14.7萬元,分紅逐年增加,第六年達到110萬元。"2016年,我們整個村莊的收入,包括門票,股息和現場激勵措施,總計720萬美元。"潘寶玉說。
此外,大寨村的農舍也應運而生。目前,大寨村276戶村民212戶。"在旅遊業發展之前,沒有遊客,靠種田不飽肚子,連農藥都靠在外面工作才能負擔得起。現在田間有紅利,開農家公館,黃金周,我們村至少一個家庭7天賺4萬元,最多賺8萬元。現在的生活與過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寨村民的老闆潘鳳仁歡快地說道。
"以前想飛出山來隻是想出去工作吃一頓飽飯的村民,現在不得不回家開農舍,賣當地産品。曾經太窮了,村裡大部分的男人都不能娶媳婦,現在外面的人想嫁進我們村。女孩隻想嫁出這可憐的溝壑,現在嫁出去了又回來了。"大寨村居民的收入從2015年的個人所得不足8000元躍升至2019年的1.5萬多元,成為一個富裕的村莊。
做山腳水用品,帶動縣民脫貧緻富
大寨村扶貧繁榮是龍勝在生态旅遊扶貧中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龍勝自治縣江文明副縣長告訴記者:"在'兩山'理念的指導下,龍勝要做涉山涉水文章,确定'縣城大景區、全區旅遊'規劃思路和'山到山,山地扶持人'的發展模式,通過發展旅遊業, 把縣裡人民趕出貧困,緻富。"
除了龍脊台面這已經啟動廣西生态旅遊商務卡外,龍勝還建成了"生态旅遊扶貧"環線,全長300多公裡,連接配接全縣10個鄉鎮共89個行政村,将縣内主要旅遊景點成系列線路、串成片,将縣内成大景區, 激活龍勝文化旅遊資源。
"祖國旅遊花,現在莊寨也發展起來了,這裡江山無限好,靠貴客人來捧......"走進龍勝龍嶺鎮龍嶺風景區的金竹莊寨、莊子廖延琴、廖紅軒用甜美的歌聲唱着今天生活的歡樂。
在做大做強的龍嶺梯田品牌的同時,龍勝還推出了差異化的梯田旅遊産品:蘇水鄉布尼梯田景區重點建設花卉和海梯田,讓遊客從空中觀景梯田吸引遊客;小寨在秋收後播種油菜花,延長梯田觀賞期;馬地鄉張家苗寨推出集種植和漁業于一體的耕作體驗;和敏和苗寨推出哈密瓜采摘農體驗之旅。目前,龍勝梯田養殖旅遊開發區已達12萬畝,形成了梯田觀光旅遊、農家體驗遊的獨特品牌。無論哪個季節來到龍勝,都有令人難忘的風景值得一看。
"龍嶺茶主要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朗裡奇山村,依托優良的生态環境,綠茶可賣2000元以上一斤,紅茶600-800元一斤,供不應求。"茶園承包種植公司——長嶺榮文化旅遊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謝明珠告訴記者。
謝明忠承包茶園進行有機栽培,打造生态有機茶——龍嶺茶,是龍盛依托優良生态環境,實施生态農業扶貧、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農産品的縮影。
龍勝族自治縣委書記周輝告訴記者,2018年,在自治區生态環境廳組織的指導下,龍勝将積極開展"兩山"基地建設。結合龍勝獨特的自然優勢、獨特的文化景觀和多民族文化遺産,确立了"生态縣城、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和"生态旅遊與扶貧"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在保護綠水綠山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态農業、生态旅遊,引領區域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 把'綠水綠山'變成'金山',讓村民們捧起了'金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