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是江蘇省泰興縣的一個古鎮,素有"永豐裡"之稱,又稱"黑松林"。該鎮的南鹹王村周圍地區是金建興縣的所在地,在那裡可以找到古城牆。
據史料記載:南唐中宗盛元苑(937年),太平縣成立後,永豐裡屬于太平鄉。北宋時期(1068-1077),永豐裡升格為永豐鎮(根據乾隆40年的《修修寺碑》)。
元朝末期、明朝初期,永豐鎮有一定規模。"百川将經過,民利灌溉,土田拉沃,富得",是泰興縣上多個大城鎮。傳說,西陽柳江鎮在古代修建了一座木橋(清光緒48年改建為石橋,至今完好無損),橋下水一年四季都是黃色的,是以得名黃橋,橋端有商鋪,是以俗稱黃橋店。明代,永豐鎮正式更名為黃橋鎮(明史-地理)。

29年(1940年),陳毅和蘇瑜率領新四軍東進黃橋,成立新四軍蘇北司令部。指揮了著名地震震中的黃橋戰役,并開辟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聯北部抗日基地。
黃橋戰役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新四軍将領們日夜不停地戰鬥,有時好幾天沒有熱騰騰的飯菜。黃橋人眼裡看着,心裡急。他們用當地的特色烤餅來安慰新四軍。當時,黃橋鎮有12家磨坊,60個烤餅爐,晝夜不停地做烤餅。
黃橋鎮曆史悠久,曆史已多次成為縣治之地。從金武帝太康淵(280年)到唐高祖武四年(621年),先後兩次設立建興縣,縣内是黃橋鎮王村。
1945年9月,蘇中抗日基地還分析了泰興縣的黃橋鎮,黃橋市的第一任市長是于昌明。1946年,黃橋市被撤銷并入泰興縣。
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江蘇省關于增設灌南、同餘、沙州、黃橋四個新縣的報告。1958年3月,縣正式成立。但黃橋縣籌備速度緩慢,趕上了1958年下半年大批小縣合并後,糾正浮風、節約财政開支的時事。10月,國務院正式通知黃橋縣不設。然後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