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曆史的工科小夥兒

1938年春,華中地區大部淪陷于日寇之手,蘇南腹地更是成了日寇的軍事中心。老蔣軍隊的接連失敗,除了導緻大量土地淪陷外,還使廣大江南地區的各界群衆失去了抗日的信心。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對于未來的形勢不樂觀,不認為能夠戰勝日本,亡國論一時盛行。除了情緒和氛圍的悲觀,更主要的是對新四軍抗日武裝的不了解。為了提振人們抗日的信心,也為了 擴大江南群衆對新四軍的認識,決定派遣部隊進入江南地區開展抗日鬥争。

1938年4月23日,時任新四軍軍分會副書記兼第一支隊司令的陳毅,從正在安徽岩寺整編的第一、二、三支隊各偵查連總計抽調了400餘人,組成新四軍先遣支隊,執行深入江南敵後的戰略偵察任務,同時樹立當地群衆的抗日信心。

先遣支隊由粟裕任司令員,于1938年4月28日從潛口,在經過半個多月晝伏夜出的行軍後,在5月14日抵達銅山鎮。粟裕率領先遣支隊司令部進駐當地開明紳士葉文明家。

葉文明曾官至民國财政部次長,因對國民政府整部派系林立、明争暗鬥不滿而退出政壇,隐居于老家宅邸中。在見到粟裕和他的先遣支隊後,葉文明對粟裕所講的抗日理論表示贊同,但認為新四軍裝備簡陋,無法同日軍作戰。

葉文明直言:“你們這支部隊作為抗日宣傳隊,宣傳抗日大道理是無可非議的,并且我也認同你們的道理。但如果就憑你們這區區四百餘人,還想要同日軍交戰,那就不簡單了。想國軍的百萬大軍,尚有飛機、大炮、坦克的支援,卻在上海、南京連遭慘敗。你們新四軍是真抗日,但隊伍少武器差,這不是往虎口裡面送嗎?”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聽了葉文明的話後,粟裕沒有多言,他心裡十厘清楚,這個想法不僅僅是葉文明一個人的。當時廣大江南地區的老百姓,恐怕都是這個想法,甚至連新四軍内部的一些官兵都對此抱消極的想法。

粟裕知道,要想重新樹立江南地區群衆的抗日信心,能夠在江南立足建立革命根據地,隻能用實際行動教育群衆。新四軍必須主動尋求與日軍戰鬥,并且要求首戰必勝,規模可以小但必須勝利,這樣才能提振江南抗戰必勝的信心。

正在粟裕頻繁派偵查員外出偵察,苦尋對日作戰的戰機時。6月11日,粟裕接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的指令,派兵至南京、鎮江間破壞鐵路,以阻擊京滬之敵,并限期三日内完成。

新四軍軍部當即指令粟裕率先遣支隊一部,另加一支隊一部,共計四個連,前往鎮江、龍潭間,破壞該段鐵路,進行破襲作戰。

6月15日,先遣支隊冒雨急行軍于當晚22時抵達下蜀,随即展開破襲戰。一面扒斷鐵路,一面向敵據火車站發起攻擊,開展襲擾作戰,同時散發抗日傳單、張貼宣傳智語。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至16日黎明前,先遣支隊成功完成破襲任務,撤至下蜀附近的東謝村隐蔽休整。破襲戰執行順利,16日上午8時,敵一列火車在行至該段時出軌翻覆,令在此橫行無阻的日寇大為震驚和惱火。

雖然破襲戰鬥順利完成,但粟裕并沒有滿意,一直在思考如何擴大戰果。在對情報、地形、兵力配置、補給和撤退路線等綜合要素考慮之後,粟裕決定在句容、丹徒兩縣交界的韋崗打一次伏擊戰。

粟裕選擇的伏擊地點處在丘陵地區,公路蜿蜒曲折,但又是敵人頗為繁忙的交通線,每天都有五六十輛的汽車通過。粟裕是以選擇了一段被兩山夾住的彎道作為伏擊地點。

作為新四軍進入江南的首次戰鬥,粟裕秉持着最初的想法,不求規模但求必勝,因為他清楚這裡的群衆太需要一場勝利了,即使是一場小規模戰鬥的勝利,也能掃除籠罩在江南群衆頭上連戰連敗的陰霾。

6月17日淩晨,粟裕親自率領兩個排的戰士,冒雨從下蜀出發,向韋崗急行軍,于預定時間進入伏擊陣地。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粟裕和戰士們嚴守伏擊紀律,冒着大雨在陣地中一直隐蔽到上午8時左右,才等來第一輛日寇卡車。粟裕并沒有攻擊第一輛卡車,而是放了過去,指揮戰士繼續向路邊隐蔽 ,縮短了攻擊距離。

就在戰士們進入預定位置後,第二輛卡車駛來,粟裕一聲令下發起攻擊。日寇卡車中彈後側翻,倒在了路邊,幾個日寇拼命逃竄,粟裕并沒有下令追擊,而是繼續隐蔽。

在大約十分鐘後,第三輛汽車駛來,是一輛小汽車。伏擊部隊用機槍和手榴彈同時發起攻擊,小汽車随即失控沖進公路邊的水溝。戰士們一擁而上,将負隅頑抗的駕駛員和日軍少佐擊斃。

8時30分左右,日寇的第四波汽車到達伏擊路段,這次一共是三輛卡車。伏擊部隊立即開火,将日寇第一輛卡車擊毀于公路中段,第二輛企圖沖過伏擊路段,但最終被擊毀于伏擊路段南口。

第三輛卡車則見前兩輛車遭到伏擊,直接停在了路段北口,所載日軍下車還擊,并搶救受傷士兵。由于第三輛卡車距離我軍伏擊部隊較遠,我軍槍支火力不足,無法對日寇構成有效攻擊,日寇在搶救得手後駕車逃脫。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粟裕見狀随即指令一挺輕機槍搶占北口右側高地,居高臨下攻擊日寇卡車。逃竄的日寇被迫棄車,最終沿公路旁的水溝逃跑。此時戰鬥已經進行了快半個小時,粟裕清楚離此處最近的日寇據點的支援就快趕到了,是以下令迅速打掃戰場撤退。

在打掃戰場時,一個隐蔽于傾覆卡車下的日寇大尉,刺傷了一名經過的戰士,旋即被其餘戰士一擁而上擊斃。之後,戰士們将卡車和無法帶走的物資焚毀,帶着戰利品迅速向上元莊撤退,在這裡與先遣支隊主力部隊彙合。

就在粟裕率領部隊撤出僅兩公裡時,從鎮江趕來增援的日寇就抵達了剛剛的伏擊陣地,卡車數十輛滿載日寇,并有坦克、飛機掩護。

但此時伏擊部隊已經安全撤退,敵人在對我伏擊陣地一陣狂轟濫炸後,才發現自己撲了一個空,惱羞成怒的日軍在焚毀周邊的村莊後,才悻悻離去。

首戰告捷的消息,很快便在當地群衆之間傳開了,為了擴大影響,粟裕将在戰鬥中繳獲的日本國旗、軍旗、日軍指揮刀、軍大衣、鋼盔、槍支等戰利品放在一座祠堂裡展示,引得周圍幾十裡的村民們前來參觀。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這場戰鬥,規模雖小,卻極大地振奮了當地群衆的信心,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江南地區,戰績也在口口相傳中越誇越大,在上海租界對這次戰鬥報道時,已經有了 “殲敵三百餘人”的戰績。

這次伏擊戰,我軍實際殲敵13人,包括一名少佐和一名大尉,傷敵七八人,繳獲步槍十餘支,日鈔七千餘元,四車軍需用品。我方無一人犧牲,僅幾人輕傷。

在取得首戰大捷的勝利之後,粟裕即興賦詩一首:“新編第四軍,先遣出江南。韋崗斬土井,處女奏凱還。(土井,被擊斃的日軍少佐)”

陳毅在得知先遣支隊首戰告捷後,快馬加鞭地趕往先遣支隊駐地,正趕上各地群衆前來參觀戰利品,也高興地賦詩一首:“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這是一場勝利意義遠大于殲敵數量的伏擊戰,新四軍先遣支隊以伏擊戰鬥的勝利,向江南地區的廣大群衆展示了我軍的戰鬥力,告訴群衆們,日軍暫時取得優勢并不可怕,新四軍在敵後完全可以取得戰鬥的勝利,隻要堅持抵抗,我們一定會赢得最終的勝利。此後新四軍在江南地區的抗戰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新四軍江南抗日的首次大捷,雖然殲敵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可估量

文章整理不易,歡迎關注狼君。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想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曆史知識和故事,請把它推薦給更多人吧。

本文章為狼君子見原創,未經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抄襲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