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傳統漫畫,通常用簡單的黑白線條來誇張地建構幽默的圖像,來表達作者對現實生活和時事的态度。政治漫畫将其變成武器,以怠慢政治對手。傳統的政治漫畫一般都是單一或四種形式的漫畫,以突出核心觀點,是以叙事黑白分明,帶有強烈的冒犯性和意識形态色彩。在二戰前的國際關系中,使用漫畫互相诋毀、美化自己更為常見。

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本的宣傳
在日本,單格或四格是政治漫畫的主要表現形式。日本主要報紙,如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和《經濟和社會新聞》,每周都會釋出社會戲劇評論,以漫畫的形式表達他們對時事的批評。但随着日本社會多元化的程序,媒體之間的競争日趨激烈,觀點不是黑白單塊或四塊政治漫畫将難以滿足人們的多樣化觀點(參見岩和牧《漫畫是批判的、反骨的、反骨的》(而正是長篇政治漫畫彌補了這一缺陷。相比之下,長篇政治漫畫系列不受長度限制,可以更加立體建構情節,多種觀點有效融合。《革命迷》是最好的作品之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樸森佑的交易(《朝日新聞》,2017年3月14日)
"革命粉絲":1960年代
《革命迷》(日文版名"Yu")共12卷,作者是日本漫畫家川口克二。它于1990年至1994年在漫畫雜志Big Comics上連載。這部作品以政治和愛情為主題,按時間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描述了20世紀60年代世界反戰浪潮中的日本學生運動和政治生态。
嚴格來說,即使是在日本為數不多的政治漫畫中,《革命迷》也是特立獨行的。因為,這部作品是對一個特殊曆史主題的現實描述——1960年代的日本左翼社會主義思想和學生運動。作者采用男女英雄的模式,突出了制度與反制度、革命與改進、理想與愛、程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沖突,勾勒出一幅動蕩而感人的曆史圖景。
在這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沒有血緣親緣,哥哥姐姐出生在同一個日本政治世家。兩人相愛,追求同一個問題——日本要去哪裡?但答案是不同的,生活是分裂的。這名男子選擇繼承父親的生意,并提升官僚機構,以推動日本的變革。這位女士選擇加入學生運動,希望通過激進的社會運動改變日本,并最終成為流亡中東的恐怖分子。
《革命迷》第一卷是一本書
這部作品發表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日本正面臨泡沫後的衰退,社會充滿了困惑和無助。同時,以柏林牆的倒塌和蘇聯的解體為标志的國際冷戰格局的崩潰,蘇聯作為美國和日本聯盟的主要假想敵何去何從?再加上美國上司的海灣戰争的影響,日本面臨着更加複雜的形勢。作者沒有直接面對這些問題,而是試圖通過描繪1960年代的學生運動來喚醒日本人民的激情,并尋求社會分裂的縫合和共識。
暴力鬥争?還是漸進式改進?
"革命迷"讨論的第一個焦點是,日本的年輕人是否應該參與暴力、激進的社會運動,或者他們應該進入這個體系來推動進步的變革。這是作品的主線,作者将主要男主角和女演員作為正面和負面觀點的代言人。
法國的五月風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美國馬丁·路德·金被暗殺,以及1960年代世界各地社會運動的興起。同樣,年輕的日本人對政治刻闆印象感到不滿,反對越南戰争,并要求暫停美日安全條約。當時的安倍晉三内閣,現在是首相安倍晉三的祖父,打破了民主程式,利用違規行為強行通過議會中的一項新的安全條約。這刺痛了日本年輕人的心,數十萬人沖進議會,東京大學女學生聶佳彥(Yoshihiko Nie)的死在反對日美的抗議集會上被銘記(編者注)。1960年6月15日晚在議會大廈簽訂安全條約)。
1960年,日本人民沖擊議會
這部作品提煉了一系列曆史事實作為故事的背景,例如1968年的新宿暴動,1969年東京大學的安踏演講廳事件等(1968年10月21日晚,日本學生組織進入航空母艦"企業"對抗美國 在中盤港新宿站與警察的集結和沖突導緻整個新宿的交通迅速癱瘓車站,被稱為新宿暴動,從1968年夏天到1969年初,在東京大學的學生運動期間被稱為"Toowoopola争端",學生組織占領了東大的象征安田演講廳,用于"安田演講廳事件"-編者注)。學生罷課、勞工罷課、日本警察棍棒鎮壓、政客們的傲慢自大等畫面都凝聚在作品中。英雄不贊成激進的革命政策,但橋梁部分被警察腦震蕩擊中,以保護新宿暴動的女主角,以及激進的學生占領東京大學安踏分校演講廳,在寒冷的冬天被日本警察用水炮長時間擊中, 令人印象深刻。由于作者主要關注的是19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是以他沒有提到1960年代初神道内閣動員黑手黨和右翼團體鎮壓學生,并指令自衛隊撤離(被自衛隊負責人明仁宗德拒絕)的曆史事實,這對日本政治方向的影響至關重要。
1969年東京大學安踏演講廳
熱情的女主角作為學生領袖,高亢,對人群的回應。相反,主人公的身影顯得孤獨和孤獨,但深刻,強大,自律。作者川口開司出生于1948年,作為一名大學生經曆了那個時代,但作者并沒有參加體育運動,而是獻身于漫畫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演員更像是作者的化身,他認為真正的政治變革必須在有序的狀态下進行,暴力鬥争會導緻更大的撕裂和倒退。
政治理想?還是愛情?
"革命迷"讨論的第二個焦點是,日本的年輕人是應該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是應該優先考慮世俗的愛情。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問題。無數的曆史表明,狂熱的政治思想具有壓倒性的動員力量,愛和感情被卷入了這個強大的漩渦中。然而,作者試圖表達的是,在動蕩的時代,年輕人的愚蠢感受與漣漪的現實有着相同的動人的一面。
作者對男女主角關系的定位,如果留下的話,是破碎的。年輕時,兩人經常因政治理念發生沖突。男主角全副武裝,而外國軟新巒,多次試圖阻止女主角參與暴力鬥争。女主角憎恨權力的傲慢,就像她憎恨掌權的父親一樣,下意識地把自己催眠成一個鐵血戰士。最後,兩人各有各的命運,但并沒有"道家和無人求愛",因為各種偶然的巧合重逢了好幾次,愛情與政治理想的分歧再次燃起了耀眼的火花。
英雄與國術之間争論的橋梁部分
但這位日益激進的女英雄最終加入了激進組織日本紅軍,在中東流亡後,她僞造了自己的死亡,以換取新的身份重新從事日本的情報工作。并嘗試利用已經成為政府進階官員的演員來表達他們的舊感情,進行恐怖活動。作者似乎在表達這樣一種觀點,即愛情已經成為激進革命思想下的工具。
程式正義?結果是正義?
"革命迷"讨論的第三個焦點是,日本的年輕人是否應該承認程式正義,還是應該承認由此産生的正義?在1960年代,學生運動的主體是全日本學生自治協會(全日本學生會)和全日共産主義會議(全共鬥争),其中激進分子與日本紅軍形成了聯合流動。《革命迷》的女主角設定了路線,大概是基于日本紅軍首領對房子的重新信仰。重新信任房子因為面子好,被日本媒體稱為"紅軍女皇帝"。
日本紅軍是一個極端的武俠派,認為隻有用暴力颠覆政權,才能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日本。從曆史上看,日本紅軍也曾進行過多次恐怖襲擊。作者提煉了"滇劫事件"、"大地之牙持續爆炸"、"淺山村事件"等一系列曆史事件,并将其吸收到《革命扇》("滇劫機事件":1970年3月31日)的橋段,周日,九名武裝分子劫持了一架日本航空351航班,俗稱滇号, 而"地球之牙"是"地球之牙":1970年代由日本"東亞抗日武裝陣線","地球之牙"極左翼團體煽動的一系列公司爆炸事件,為該組織附屬的行動團體;"淺草事件":1972年2月19日至28日在長野縣淺山形市綁架日本聯合紅軍 - 編者注)。作者還描述了紅軍内部極其嚴格的組織紀律。女主角因試圖與垂死的父親,一位日本進階政治家見面而差點被判處叛徒死刑(事實上,日本學生運動的各種組織由于思想不同而不斷發生沖突和分裂)。
日本紅軍劫持日國民航逃生橋段
《革命迷》用女主角的嘴,表達了日本紅軍追求結果正義的基本觀點。1、日本政客很虛僞,但美國狗,沒有正義。2、隻要結果和動機好,手段是否公正并不重要。英雄持相反的觀點。主人公認為,遵守法律是追求可見正義的前提,肆無忌憚的暴力隻是一種扭曲的、幻想的正義。
記憶、覺醒、漫畫
日本的社會運動在整個1960年代仍在繼續。學生們在"反叛,大學的解體"的口号下高呼國際國歌是那個時代的象征。激進的社會運動僅僅是在造成嚴重破壞嗎?改革是否隻取決于體制内的力量?作者Kaiji Kawaguchi沒有直接給出明确的答案。
《革命迷》原版日文片名是《革命之愛》,意思是美杜莎,也是作品中女主角的代号。美杜莎是希臘神話中著名的蛇毛女巫,任何直視美杜莎眼睛的人都會凝聚成石頭。後來,英雄珀爾修斯斬首美杜莎,并用美杜莎的頭顱殺死了海怪。最後,美杜莎的頭顱獻給女神雅典娜,安裝在上帝的盾牌上,成為正義的力量。
從美杜莎對銘文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更傾向于認同演員是進步改革派的代表。然而,作者對女主角和激進革命者也充滿了同情和了解,并不否認她們的奉獻精神。那麼,20世紀60年代日本戲劇性的學生運動帶來了什麼呢?你拿了什麼?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漫畫書《革命迷》提出的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為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博士研究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