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檢視新聞 知道記者 楊柳毅

2020-09-24 19:12

食物銀行是收集并分發給有需要的人的"多餘"食物。五年前,上海有了全國第一家食品銀行,經過五年的探索,現在的食品銀行呢?能有效避免"舌尖浪費"嗎?看看新聞Knows記者的調查。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前一天晚上在超市銷售截止日期後将水果和蔬菜上架,冷藏一晚後,第二天早上,會出現在社群食品銀行的網點,等待有需要的人領取。

.m 7點,桐橋街的食品銀行店排成一排,每人免費提供兩種水果和蔬菜。周圍居民和環衛勞工都提供了食物。

"每天拿去,我就把隔壁的地闆掃地。

"有時候葡萄和水果都很好,在外面買40或50美元。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超市裡已經過了銷售截止日的食品,并不意味着它已經過時了,但可能不那麼新鮮,或者接近保存期限,通常超市會打折出售,然後隻能破壞處理。Oasis Food Bank創始人李冰的一項調查最初估計,食品流通中可能存在5%至15%的浪費。

是以海外首先有了"食物銀行"的概念,一些企業會免費向公益組織免費發放食物,然後分發給社會,減少浪費,也幫助有需要的人。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不過,這個概念進入國内的時間并不長,2015年,有超市想捐贈給有需要的人,卻沒有找到營運的公益機構,最終定向捐贈給養老院。2016年,上海也有"共享冰箱",但也有真正掙紮的人沒有收到食物的情況,善意的人的捐款不穩定。

正是這個物種在2015年開始建立該國的第一個食物銀行。但當時許多企業都有擔憂,找到合适的固定捐贈者并不容易。

負責聯系食品銀行的企業王明傑告訴記者,看到消息Knows記者最大的困難是材料比較小,"我們主動聯系企業的成功機率不高。"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對于企業來說,有關于捐贈Pro-Insurance産品的擔憂,"企業覺得我想拿出一些這些親保險的東西,不會被别人批評,說你是虛假的公益品,或者他會覺得他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影響。"李冰說。

對此,多年來,食品銀行逐漸建立了全流程追溯體系,捐贈方的相關生産經營許可證、食品生産日期、保存期限、何時入庫何時接受捐贈等逐一記錄,確定食品安全流通給居民,也給捐贈企業吃一粒心動停止丸。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就苦瓜而言,我們隻在這裡賣兩天,一個苦瓜的保存期限必須超過兩天,如果不賣,它就會從貨架上掉下來,一直待到明天早上到食物銀行。奧羅茲(中國)營運部副總監梁永芳介紹。

有了這個系統,德國超市終于下定決心要與食品銀行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這樣的公益合作夥伴其實很難找到,我們也想選擇一個值得信賴、專業、足夠正确的流程來找到合适的受益人。"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綠洲食品銀行從業人員葛佳梅的電腦,較長的描述了食物流動的過程,"比如你送給我一袋大米,米飯去了哪裡,我可以看到上面這個平台。"

為了確定捐贈的食物能夠到達社群中有需要的人手中,食物銀行是多管齊下的。除了在社群開設食物銀行收集點外,還有渤海區這樣的共享冰箱,居民掃描身份證并按下相應的按鈕,所需的食物會掉落,但身份證每天隻能收集一次。

塘橋街道青東住宅區書記孫紅玲說:"這些老人很經濟,對這種行為感覺很好。"

部分食物由街頭志願者送往,定點分發給管轄區安全程度低、難度大的家庭。随着多年來捐款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受益。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銀行,如今為什麼行?

五年來,食物節約的概念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食物銀行也在不斷探索,讓整個作業系統不斷成熟。

"如何通過不同的标志讓人們意識到,如果沒有這個日期,這種食物就不能吃,它可能是一種稍微不那麼有品味和營養的東西,而這樣的事情是一種更科學的方式,讓人們擔心過時的食物,"Oasis Food Bank的創始人李冰說。"

在過去五年中,食品銀行模式已拯救了708萬噸食品,并幫助了全國72萬人。當然,這種模式還在不斷探索和完善,相信随着食品倉儲、物流、供需對接過程的逐漸開啟,會有更多力量加入進來。

(看新聞知道記者:楊柳一 編輯 範燕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