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查看新闻 知道记者 杨柳毅

2020-09-24 19:12

食物银行是收集并分发给有需要的人的"多余"食物。五年前,上海有了全国第一家食品银行,经过五年的探索,现在的食品银行呢?能有效避免"舌尖浪费"吗?看看新闻Knows记者的调查。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前一天晚上在超市销售截止日期后将水果和蔬菜上架,冷藏一晚后,第二天早上,会出现在社区食品银行的网点,等待有需要的人领取。

.m 7点,桐桥街的食品银行店排成一排,每人免费提供两种水果和蔬菜。周围居民和环卫工人都提供了食物。

"每天拿去,我就把隔壁的地板扫地。

"有时候葡萄和水果都很好,在外面买40或50美元。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超市里已经过了销售截止日的食品,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过时了,但可能不那么新鲜,或者接近保质期,通常超市会打折出售,然后只能破坏处理。Oasis Food Bank创始人李冰的一项调查最初估计,食品流通中可能存在5%至15%的浪费。

所以海外首先有了"食物银行"的概念,一些企业会免费向公益组织免费发放食物,然后分发给社会,减少浪费,也帮助有需要的人。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不过,这个概念进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2015年,有超市想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却没有找到运营的公益机构,最终定向捐赠给养老院。2016年,上海也有"共享冰箱",但也有真正挣扎的人没有收到食物的情况,善意的人的捐款不稳定。

正是这个物种在2015年开始建立该国的第一个食物银行。但当时许多企业都有担忧,找到合适的固定捐赠者并不容易。

负责联系食品银行的企业王明杰告诉记者,看到消息Knows记者最大的困难是材料比较小,"我们主动联系企业的成功概率不高。"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对于企业来说,有关于捐赠Pro-Insurance产品的担忧,"企业觉得我想拿出一些这些亲保险的东西,不会被别人批评,说你是虚假的公益品,或者他会觉得他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影响。"李冰说。

对此,多年来,食品银行逐步建立了全流程追溯体系,捐赠方的相关生产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何时入库何时接受捐赠等逐一记录,确保食品安全流通给居民,也给捐赠企业吃一粒心动停止丸。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就苦瓜而言,我们只在这里卖两天,一个苦瓜的保质期必须超过两天,如果不卖,它就会从货架上掉下来,一直待到明天早上到食物银行。奥罗兹(中国)运营部副总监梁永芳介绍。

有了这个系统,德国超市终于下定决心要与食品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公益合作伙伴其实很难找到,我们也想选择一个值得信赖、专业、足够正确的流程来找到合适的受益人。"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绿洲食品银行工作人员葛佳梅的电脑,详细描述了食物流动的过程,"比如你送给我一袋大米,米饭去了哪里,我可以看到上面这个平台。"

为了确保捐赠的食物能够到达社区中有需要的人手中,食物银行是多管齐下的。除了在社区开设食物银行收集点外,还有渤海区这样的共享冰箱,居民扫描身份证并按下相应的按钮,所需的食物会掉落,但身份证每天只能收集一次。

塘桥街道青东住宅区书记孙红玲说:"这些老人很经济,对这种行为感觉很好。"

部分食物由街头志愿者送往,定点分发给管辖区安全程度低、难度大的家庭。随着多年来捐款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

五年前曾“遇冷”的食物银行,如今为什么行?

五年来,食物节约的概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食物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让整个操作系统不断成熟。

"如何通过不同的标志让人们意识到,如果没有这个日期,这种食物就不能吃,它可能是一种稍微不那么有品味和营养的东西,而这样的事情是一种更科学的方式,让人们担心过时的食物,"Oasis Food Bank的创始人李冰说。"

在过去五年中,食品银行模式已拯救了708万吨食品,并帮助了全国72万人。当然,这种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相信随着食品仓储、物流、供需对接过程的逐步开启,会有更多力量加入进来。

(看新闻知道记者:杨柳一 编辑 范燕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