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3日電,标題:"工作姐妹"劉家秀:"融入城市"到"城市美好"
新華社記者 蘭天明
在一個才華橫溢的國際大都市,農民工能走多遠?劉家秀用自己不斷的"向上成長"經曆做了诠釋。
在不斷學習和深造期間,先後獲得大專、大學學曆,先後榮獲"上海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優秀農民工""全國勞動模範",成為第十四屆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光榮的黨員後備黨員。這個質樸的女人身上有一種"不失"的能量。
2002年的一個雨天,29歲的劉家秀從安徽省的一個小縣來到上海打工。剛來的時候,她在一家服裝廠當質檢員,口袋裡不到100元,幾乎無處居住。
僅在上海半年,"令人不安"她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在國際大都市站穩腳跟,必須"兩步一步跑""唯一的捷徑就是不走捷徑",腳踏實地,努力拼搏。
在上海的第一個春節,劉家秀放棄了回家的機會,連續三個月每晚花六個小時在一堂課上學習縫紉技術;
機會總是取決于準備好的人。"工姐"劉家秀的事業不斷"攀升",一年半,她從工廠中的房間勞工到工廠中的房間主任,從自己管理了近300人。在工廠中的房間工作8年多後,她成為公司采購部的經理。
現在,劉家秀已經從紡織行業轉向了完整的電氣行業,擔任上海世科電氣集團辦公室主任。
她知道,對于起點不高的農民工來說,"知識改變命運"也适用。她在工作中的"競争"被那些不了解她的人誤解為"挑剔"和"做生意",但它使公司的業務更加複雜。
在他擔任公司工會主席期間,公司裝配工廠中的房間銅排的成員在工作中發現,在電櫃右手饋線的方向上存在一些工藝問題。
劉家秀帶領同僚們組建了"攻打隊"。經過不懈努力,攻隊攻堅攻堅難題,新型電櫃有效地為企業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劉還鼓勵像她這樣的年輕農民工"長大"。一名1993年出生的農民工對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和熱情。劉家秀對他說:"你比我聰明,比我的環境好,你學不了什麼,真可惜。她建議去電力大學。很快,"90後"外來務勞工員從工廠中的房間品質檢驗員變成了質檢經理。
2012年,劉家秀當選為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她仍然關注着這個國際大都市的鄉村振興。她注意到,一些鄉間小路上沒有路燈,村裡很多老人半夜都不敢出門。
她獨自跑到奉賢的農村調研處,用雙手測量鄉村道路的寬度是否符合路燈的要求。她的法案從不到1000字的"幼稚想法"擴大到合乎邏輯的、說明性的成熟法案,最終導緻在奉賢農村安裝了路燈。
工作期間,劉家秀積極參與公司黨支部組織的活動,也積極參與公司黨的建設工作。她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更深的被黨組織所吸引。
"身邊優秀的黨員總有一種氣質——'無論崗位多麼苦澀,甜頭就來'。他們總是最勤奮的一群人,努力感染人們,就像磁鐵一樣有吸引力。她說。
5月,劉家秀在送出了兩份入黨申請後,成為光榮的預備役黨員。
"共産黨人是思想和行動的'上司者',我想用我的經驗和行動來影響更多像我這樣的普通農民工。讓大家明白,我在上海,我是本地人,在這裡做好事,自己做。城市建設不低于我們的份額。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