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志的《蘭亭收藏》、嚴振清的《侄子的犧牲》、蘇偉的《黃州冷食郵報》被譽為世界三大行書

蘭亭系列:
1、背景:《蘭亭收藏》是王偉47年前的書,記載的是,雅士的友友們聚集在蘭亭(今紹興西南岚清)活動,有傳言稱《雅吉》其實是一次秘密軍事會議。
2、魏晉之風:王偉被後代尊為"書聖",他的《蘭亭序》法柱被尊為"世界第一線草",魏晉的風,既是道士的"漂浮",又是儒家的"文藝品質",王偉志的書法是從"神的形"發展到"形似神", 其書沉穩而冷靜,進而産生了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藝術的"形神與二者"的藝術品。唐太宗李世民曾稱贊它是"完美"的作品。
3、下落不明:前唐代,"蘭亭定單"傳給王偉之第七代孫志勇,志永少年出門,臨死前他将《蘭亭令》交給弟子辨識僧人,消息傳給唐太宗李世民耳邊,然後用來将計劃裝進包裡, 唐太宗死後留下的謠言,"蘭亭定序"一起葬在昭陵。然而,五代時期的文緯曾偷走了昭陵,他出土的寶物清單上沒有"蘭亭序列",另一個傳言是"蘭亭集序列"其實是埋在雙帝(唐高宗立志和武則天)的墓穴中,還沒有被世人,全部傳遍。
《向侄子緻敬》
1、背景:"犧牲侄子"本身就是一首悼詞,天寶14年(唐朝中期),在曆史爆發後,叛軍如斷竹,燕振清的堂兄燕清将河北縣守衛為世隔絕,城中斷後,燕玉清一個30多張口被屠殺, 兩年後,顔振清收複了長山縣,隻發現了一個表哥的腿骨和侄子闫繼明的頭骨,傷心而憤怒,寫着"犧牲侄子"。
2、作風:範仲墩的《祭石學士》曾說過:"曼青的筆,燕子柳骨",指的是顔振清和劉公權,描述的燕劉兩書法很強,而這本《犧牲侄子手稿》則更加莊嚴優美,因為作品下有悲傷和憤怒,是以有時候有污點, 但背後卻是血淚,有鐵骨。
3、下落:雖然"侄子祭祀"在世上存在,但很少見,1949年初,國民黨将其帶到台灣,後來借用日本展覽,現在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州冷食郵報》
1、背景:蘇薇人生坎坷、颠倒,多次貶損,這本《黃州冷食帖》是蘇偉在冷食節第三年被貶值到黃州之後。冷食節是冬至後的第105天,即清明節前一天,在這一天,人們吃冷食、祭祀掃祖墳等,随着時代的演變,到了宋代,冷食節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此時蘇偉, 在精神上貧窮,在精神上也很郁悶,沒有決心,帶着冷食節的感覺要靠自己孤獨的心情。
2、作風:蘇炜曾說過:"我做不出一本書,點畫信手推。他補充說:"天真是我的老師。"這本《黃州冷食驿站》貫穿了書法的起起伏伏,一口氣走進來,氣勢洶洶,而且沒有浪費率筆。明代偉大畫家董其昌在這篇文章後寫道:"餘生去看東坡先生的真實故事不少于三十卷,會以此為視角。
3、下落: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冷食驿站"幾乎被燒毀,立即流放到民間,然後由日本收藏家高價收藏,二戰後,國民政府外長王世傑私友,其重金回收,現在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三行書有不同的風格和背景,《蘭亭序列》為醉工、追求自我;
有人拿"世界三大線"來比較說:"蘭亭序列"是亞斯超人的風格,"犧牲"是聖人的風格,"冷食郵報"是單身漢的風格。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