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化程序加速 銀行網點不減反增

本站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于俊毅

近年來,随着人們消費和支付習慣不斷向線上轉移,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加速,曾經需要排隊做生意的銀行網絡開始變得荒蕪。在大多數普通銀行客戶的認知中,線下銀行網點的功能正在逐漸減弱。如何應對數字化對銀行網點的影響,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話題。從監管披露資料來看,今年以來,我國新增銀行網點沒有下降和增加,呈現出新的發展活力。

六家銀行在過去六個月中增加了184家新網點

根據銀監會官網金融牌照資訊統計,截至2021年8月31日,今年至今我國新增銀行網點1883家,退出網點1551家。相比之下,淨增加了332。

對國有六大行為,記者梳理了六大銀行的半年報發現,截至今年6月底,六大銀行共新增網點184家(不含海外)。其中,AgBank淨新增網點最多,新49家。

在銀行業務網絡轉型的今天,為什麼銀行網絡會出現淨增長?全球并購協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告訴《證券日報》,"線上平台有很多優勢是無法替代的,比如線下網點作為提供實體金融服務的場所,可以提供優質的服務。即使增加線下網點的成本增加,也很可能産生更多的利潤,産生更多的客戶流量,是以銀行仍然有很大的動力增加網點。"

招商局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軒也指出,實體網點是中國銀行業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的突出特點。長期以來,銀行一直在通過增加其存在來吸引和服務客戶,進而擴大規模和市場佔有率。

但即使整體銀行網點呈現淨增長趨勢,也無法改變網上金融服務帶來的銀行場外交易率的上升。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資料,銀行業的場外交易率呈上升趨勢,2020年銀行金融機構場外交易3709.22億筆,同比增長14.59%,行業平均電子通道轉移率為90.88%。

在數字時代的影響下,銀行網點已經開始尋找新的定位。董希軒告訴記者,在數字時代,銀行網點應定位為線上管道的補充,應加快線上線下融合、關聯,促進服務管道協調和資源整合,刺激網絡發揮線上管道難以發揮的功能。

董先生補充說:"網絡是銀行管理的最昂貴和最困難的服務管道。如果分銷科學合理,功能充分開發,可以滿足客戶需求,那麼網絡就是一個良好的營銷網絡、交易平台和服務場所。相反,網絡将成為銀行的負擔和負擔。"

銀行網點開始嘗試多元化

随着場外利率的持續上升,銀行網點的金融服務功能開始減弱,銀行網點開始試圖增加生活的功能和屬性。例如,一些銀行試圖在其網點中增加電子競争區,咖啡區等,這些嘗試可能會為銀行網點的生存找到新的出路。

例如,今年6月下旬,一家以競賽為主題的銀行網點在上海市長泰廣場開業。該網站由平安銀行與Beep Mile電動比賽聯合推出。平安銀行表示,電子競技主題網是其"搶灘"年輕一代的戰略布局。此外,今年8月,iCBC重慶分行打造了極具特色的銀行機構,網絡分為三個服務區,有咖喱銀行服務區、商務銀行服務區、商務展賓客區。

閩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對《證券日報》表示,"随着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高和人口資訊紅利的逐漸下降,未來的銀行線上客戶将發展到股市。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要想吸引更多的客戶,增加客戶粘性,就需要依靠豐富的應用場景、服務水準的提升和多樣化的服務方式來實作。是以,雖然銀行會保留線下網點,但會減少傳統的商務處理意識,進而增加消費場景、消費與金融的融合,進一步提升客戶的品牌知名度和銀行的好感。"

此外,無法适應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老年人群體也是相當一部分人群關注的問題。為了增強老年人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和福祉,銀行進一步改善了金融服務的老齡化。

此外,在"三農"等金融服務薄弱的地區,銀行的網絡覆寫面也在不斷擴大。

根據Bozhi-Based Consulting的研究資料,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中國農村商業銀行增加了535家網點。農村商業銀行的進一步擴張,足以展現農村商業銀行服務基層、下沉基層的決心。

那麼未來銀行網絡的發展趨勢和轉型方向是什麼呢?上海銀軒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數字時代銀行網絡轉型》作者高偉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未來"雙向、兩中心"銀行網點"去現金化、去交易化"的趨勢将轉變為"咨詢服務中心"和"社群生态中心"。網絡的"去現金化"已經成為趨勢,網絡的"去交易化"将逐漸呈現等等。未來,銀行網點将顯著多樣化。

"未來,銀行網點将不再排隊,櫃台将消失,自助服務區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将給人們帶來新體驗的網點,幫助人們管理自己的财務狀況,并通過提供一系列其他服務幫助人們平衡身心,過上更好的生活,"他補充道。

(門羅編輯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