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未結過婚,曾經說過:"如果我結婚了,最多可以教育十個孩子,不結婚,獻身于教育,我可以有上千個孩子。"
校長曾寶軒是第一位獲得倫敦大學理學學士學位的中國女性,也是晚清著名朝臣曾國軒的曾孫女。

曾寶軒(1893-1978)
家庭是第一所學校
1893年3月9日,曾寶軒出生于城門,曾國軒曾祖父曾國軒,祖父曾繼紅是清末時期著名的數學家。晚清時期,曾氏家族的教育理念不僅限于傳統,先進思想與當時的主流思想不符。從小就受家人教育的曾寶軒,似乎有點"異國情調"。
祖母:"女孩必須像男人一樣閱讀"
曾寶軒從小就被外祖母郭老師教導。郭詩是一位詩意十足、自我放縱的女詩人,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傳統教育,他的書被譽為《一方館》。郭先生思想開放,非常重視子女和孫輩的教育,希望他們能成為有用的人才。曾寶軒從四歲起就一直在郭的監督下定期學習,然後在家裡導師的監督下系統地學習傳統文化。
曾家軒學生年齡不同,學習水準不同,每個班級,每個都讀每本書。由于小資本智而淘氣的曾寶軒經常帶着弟弟爬樹到"藝術坊堂"看雜物,如小說,星光熠熠,吃得安然無恙。
當時,曾先生的私人老師曾經問過郭:"一個女孩學一點《女兒的書》就夠了嗎?郭文貴直接反駁道:"不,女生應該和男生一樣讀。為了更好地培養曾寶軒,郭親自為她制定了課程,讓她早上看報紙,看評論文章,白天上課學習英語、數學、曆史和地理,甚至晚上寫詩。
父親:"時間反叛者"背後的支援者。
在中國古代,中國女性從小就要糾纏不清,早就要定父母。但曾寶軒并沒有糾纏自己,也沒有早年成為親戚,被稱為當時的"叛逆者"。這次叛亂的主要原因是曾寶軒背後默默地支援着她的父親。曾寶軒曾說過,父親給了她"三大幫"。首先,曾光軒并沒有遵循"三寸金蓮花美"的思想,正如當時祖先的封建思想,堅決阻止了曾寶軒纏住他的腳。其次,他沒有要求曾寶軒遵循"父母的生活,媒體的話"的限制,沒有為她的童年定下一個吻。第三,曾光都允許她進入基督教,出國留學。曾寶軒從小到大,從未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
曾家一直專注于教育,曾國軒在世人心,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套教育計劃,即"在貧困曆史之後,再去泰西學校"。"極新"曾光軒也嚴格要求曾寶軒,希望女兒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曾國軒,源網
1894年,曾寶軒叔叔将曾寶榮送到上海的玉士女子學校,這是一所由浸信會創辦的教會學校。曾寶軒結束了家庭生活,随後進入上海西門女子學校、杭州省女子師範學校學習。1907年,14歲的曾寶軒考入浙江省女子師範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童年家庭教育的溫暖,爬過高牆的喜悅......讓曾寶軒對中國傳統民辦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或多或少影響了她後來的學校教育理念。
兩大轉折點:洗禮和在英國學習
"很有才華"的曾寶媛被浙江省女子師範學校工作的陳伯媛打動。陳伯媛不想看到曾寶軒畢業後成為一名國小教師,多次建議曾寶軒轉學到聖公會創辦浙江豐高等女子學校(以下簡稱馮氏女子學校)。
浙江鳳女子中學,途苑網
曾寶軒在父親和祖母的同意下,于1909年初進入馮的女子學校。在這所學校裡,曾寶軒經曆了人生的兩大轉折點:洗禮成教學,在英國學習。
受洗進入教導
曾寶本從小接受儒家思想長大,他認為基督教傳教方法與中國傳統思想大相徑庭,不能接受基督教。那麼她為什麼受洗呢?這與她在馮氏女子學校遇到的一些戲劇性事件和人物密切相關。
1910年春,曾寶軒進入馮氏女子學校的第二年,一位同學的英語練習冊被撕掉了好幾頁,老師詢問後沒有人被追究責任,是以學校對所有學生都進行了處罰。"叛逆"長大的曾寶軒覺得不公平,拒絕受到懲罰。從那以後,她就一直被視為一個壞學生。
曾梵志還創辦了一家名為Bamboo Wood Chips的小報,專門批評不公平的學校。學校震驚了,有教師主張開除曾寶軒。基督教校長巴路易找到曾寶軒一個人,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要對學校做正确的事,你心裡的邪惡促使你這樣做。并誠摯地邀請曾寶軒和她一起跪下祈禱。
這件事對曾寶軒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她和巴魯一冰解除了前的懷疑。十幾歲時,曾寶軒經常思考"生命的意義,民族的生存"的問題,在困惑中掙紮着傾訴,跟着巴路依祈禱。1911年聖誕節前,曾曾受洗,信奉基督教。
留學英國
1912年春天,巴洛伊回到英國度假。由于對曾寶軒的知識和品格的欣賞,巴路儀希望帶她去英國深造,并寫信征求曾寶軒的父親和祖母的意見。
1912 年 4 月初,他們前往英國。抵達英國後,曾先生就讀于英國黑山的女子高中,在那裡他學習英語并學習生物和化學課程。1913年9月,她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倫敦大學韋斯特菲爾德學院,并選擇了維修部門。1916年,曾先生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倫敦大學理學學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得倫敦大學理學學士學位的中國女性。
在英國學習期間,曾曾參與各種基督教活動,并聯系了許多在社會上工作的基督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的哲學,即"教會學校并不壞,但不是純粹的中國人,是以中國人總是接受它"。
1914年寒假期間,曾寶軒和表弟曾彥農相約辦了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以普及科學文化和公民意識。為了回國辦學,曾寶軒特意留在倫敦學習一年教師教育訓練,而巴魯伊則四處籌集資金辦學。
曾寶軒,曾關于侬兄弟,圖檔來源網絡
"中西包容"的意方女子學校
1918年初,巴魯伊跟随曾寶軒回到中國,開辦了一所女子學校,盡管他的年齡很大。為了紀念他的祖母,曾寶軒将學校命名為"一方女子學校"。
藝芳女子學校老照片,圖檔來源網絡
早期女子學校的要素之一是培養好妻子和好母親。但"獨具匠心"的曾寶軒遠見非凡,她注重女性充分人格的培養,決心在湖南省長沙開一所嶄新的學校,這與外國人的教會學校不同,也不同于中國人開辦的學校,但中西方的觀念是相容的,辦的是自己理想的學校。
義方女子學校和現代學校在教學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與今天的國際學校相似。
教師:多為回國留學,并聘請外籍教師
藝芳女子學校教師素質高,大部分教師都有出國留學的經驗。曾先生曾任英語及生物科校長及教師,巴路怡先生擔任英語教師,曾先生擔任教育學院院長及英語、算術及體育教師。此外,學校聘請了一批中文、體育、音樂和手工藝教師,以及一批英國教師來教英語。
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室
義方女子學校在教學上獨樹一幟,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老師可以自己制作課程。課堂上沒有固定的限制,可以根據老師和學生的意願來決定。
在教英語時,如曾寶軒,他使用英語短篇小說或名人傳記作為教材。地理學教授的曾孫女左宗軒要求學生按照課程繪制每個國家的地形,地形,位置和特征,并在課程結束時擁有自己的地圖集。
益方女子學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格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每周五下午,學校都會邀請一位校外名人發表主題演講。每周六,曾志偉将就世界、中國和湖南省的重大社會問題(如歐陸戰争、五四等時事)發表演講,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積極讨論。
管理:"三不"管理和學生民主自治
義方女子學校注重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完整的人格教育,打造了一套屬于學校特色的管理體系。其中,"不訓斥、不辍學、不監考""三不"管理深深打在百姓心中。
但一方女子學校的管理不是懶惰,而是要保持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如果學生從不記得或退學,學生卧室的門、門、衣櫃都不必上鎖,學生自行登記才能還書,圖書館管理人員隻需要負責整理書籍......這種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行為修養和自我克制能力。
學生們還成立了自己的自治組織——藝術坊之友協會。學校全體師生都是學生會會員,所有議案均為一人一票、一票表決。是以,學生在學校的換屆、學費、學校财務等重要事項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社交活動
除了學校課程和校內活動外,曾先生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和對國家的熱愛。如長沙地區的洪水,怡芳女子學校的學生将自發地進行園林巡遊、炫酷會議、燈籠會等籌款赈災。
受家庭影響,曾寶軒注重愛心關愛、感同身受,追求"學校要給學生家的感覺"。例如,她會親自分發藥物和水來照顧生病的學生,并且經常與頑皮或精神病學生交談......在曾寶軒看來,學校不僅要教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樹立個性和學習知識,讓他們真正成為成年人。
藝芳女子學校學生,圖檔來源網絡
在動蕩的時代,學校的舒适很容易被打破。曾寶軒堅持在"三毀三"的艱難關辦學32年。據曾寶軒回憶錄記載,一方女子學校開設國中班26個,高中班19個,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曾兆軒,他的侄女,以及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王燦志,邱琦的女兒,都來自學校。
除開設一方女子學校外,曾寶軒還擔任湖南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湖南省第二中學校長、湖南省高等資格考試委員會委員。她曾四次參加國際會議,包括在日本和中國的太平洋國際協會。曾寶軒緻力于"教育救國",她認為隻有教育才是救國之道。即使在動蕩的環境中,她也繼續為教育而奮鬥。
他一生都未婚,嫁給了自己對教育的全心全意的熱愛。沒有孩子,卻要成為千千學生的母親。在時代落後的思維中,曾寶軒為了熱愛教育而終身未婚,這是難以想象的。作為近代中國傑出的女教育家,她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開放相容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是教育的參考。
資源:
《曾寶軒回憶錄》
"緬懷近代著名女教育家曾寶軒"
曾寶軒:百年前的一位女教育家:https://www.sohu.com/a/127647271_1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