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作者:藍獅子圖書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潘世毅是部落格和微網誌時代流行的輿論領袖,有時雖然他說的是實話,但微網誌評論中的很多人質疑他,或者懷疑他的信,或者隻是認為造謠者說的是實話。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人們不是根據事實來判斷,而是選擇他們想要的東西,并傾向于讓它作為"事實"發生并說出來。

《牛津詞典》稱這種現象為後真相。這意味着,在塑造輿論時,客觀事實比訴諸情感和個人信仰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另一本著名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比《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y)早幾個月在網絡詞典中收錄了後真相,它引用了《衛報》作為證據:"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如果你不猶豫地說謊,你可以宣稱自己是至高無上的。你越不誠實,你就越不在乎被抓住,你就越成功。"

從商業角度來看,"後真相人"和"後真相公司"是。夢想成真,你失去的是失敗。

"後真相"也可以用來描述我們周圍的社交媒體。每天,都有很多"事實"和"真相"引發的激烈辯論、争議、撕裂,人們相信真實的評論,精力充沛的分享,即使基本事實被逆轉,人們也孜孜不倦,新一輪的評論分享又開放。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後真相"時代并不意味着糟糕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是來參與事實的"塑造"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解釋"事實"的權利是回報給每個人的,"事實"不再是一件事情的權威。

但"後真相"肯定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時代,至少,它使擷取準确資訊的成本增加,人們的信任一次又一次地被浪費,如果有人想了解今天發生的事情,會發現一個小小的社會新聞就像一個盲目觸摸的大象,起伏不定, 跟進和評論成為"事實"的一部分。

那麼"甯願相信假,不認真"的"後真相"問題。它的原因是什麼?

有人說他們以前"受過重傷",是以他們發展了認知慣性。

例如,如今在中國,領先的乳制品公司已經測試了他們的産品高于國際品牌,并且也開始走向海外,但許多父母仍然習慣于購買外國奶粉。有家長說,即使定了高标準,中國的空氣水土質也可以與紐西蘭和愛爾蘭相媲美,中國奶牛一定用過大量的抗生素。

而事實是,抗生素是沒人能避免的,我國大型企業比國外散裝養殖更容易管理,給奶牛抗生素會影響幾天,方式就是這期間牛奶不用,檢測無殘留後再用。中國乳制品的品質有所提高,但三聚氰胺的陰影尚未完全消散。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世界各地有很多品牌都是中國制造的,完全相同的産品在不同的品牌上,價格也完全不同。這是一個後真相的場景,"外國月亮更圓"。關于這個問題的讨論更加複雜,一個大趨勢隻能說,随着中國複興步伐的加快,中國的月球正在四舍五入,比以前更圓,有一天比西方更圓。

還有人說,"後真相"是社會分裂和社交焦慮的卵子。每當出現醫患沖突、師生沖突、官民沖突、民警沖突時,社交媒體都會繼續成為發聲的聲音。很多人其實并不是真的隻為事,而是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比如"難看病")、同理心、感情"到位"而進來。

還有人說,資訊不透明,虛假資訊不及時,掩蓋、含糊不清,這些處理事實的方式非常不明智,人們在懷疑的同時,也留下了長期的隐患。

如果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後真相"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從過去幾年世界最著名詞典的年度詞彙來看,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個人參與對事實的判斷,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簡單地相信以前由"精英媒體"認定的"事實"。

2016年,Webster Dictionary的年度詞彙是"超現實主義",Dictionary.com 網站的年度詞彙是"仇外",而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的年度詞彙是"Brexit"。這一切都是基于網友熱搜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現狀(事實)的厭惡——他們想改寫事實,他們想要主權,改變自己的命運。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後真相"成為2016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彙,當年英國脫歐公投的政治氣候,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以及更多"激情掩蓋理性和立場勝過事實"的國家是不可分割的。

但這裡最大的症結在于,"後真相"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在英國,許多人希望再次投票,特朗普的支援率正在下降。事實證明,那些對政治漠不關心、随便投票的人,卻因為所抛出的"事實"正在變成一個更加無法忍受的"事實"而後悔。

五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中速度最快的,中國已成為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動力,中國反腐敗、扶貧、改善政府服務等方面的成效十分明顯,但就理性和平而言,到底是增是減,是增是減?讨論"後真相"時代的社會心态和思維模式,是在中國崛起後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這種力量的背景下進行的。

十多年前寫《中國的崛起》時,張建京說,權力的背後是制度與文明的競争,制度的生産也産生對權力的控制。

除了制度,文化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從"20後"到"00後",九代中國企業家,企業家在同一時空奮鬥,孜孜不倦,拼搏,拼搏,苦知如何度過不工作的時間,背後一定有一種文化。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同時,中國幾乎所有經濟隐患的背後,也存在文化作用。

如果中國和世界一樣,已經處于後真相時代,有沒有辦法改善我們在這個時代的處境,更接近理性和平?

第一種方法:用積極思考代替零和思維

通俗地說,所謂正和,就是相信整個社會都在前進,整體利益在增加,雙方在博弈中的利益都會增加,至少一方的利益會增加,對方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促進發展将是第一位的,會通過合作(妥協)來發揮,而不是總是想着剝奪對方而使自己受益。

積極思考也是漸進式思維,重點是如何改善制度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果基于現有庫存的分布,你多而我少,你越大越小,就會增添很多沖突。

很多地方、機關、企業也是這樣,以發展為導向,以做事為導向,沖突少。抛股主要是為了搞人為導向,沖突很多。嫉妒是人的天性,是無法根除的,但如果讓"參與人類文化",讓一些人集中精力制造想象中的敵人,制造别人的錯誤,活在别人的錯誤中,那麼就總不會有一天。

同時,在通過積極思考創造增量的同時,要注意增量分布向相對弱小群體的适度傾斜,以糾正分化。這是為了克服"馬修效應"的僵化,增加社會靈活性。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第二種方法:使用協和式思維而不是對抗性思維

用協和式思維取代對抗性思維,就是通過自我檢討和他人的位置來尋求和适應,而不是激進化。在"後真相"時代,社會分裂、焦慮和撕裂并非不可避免,即使如此,他們的強度也可以被緩和,而不是狙擊他人,偏執地為自己辯護。這裡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畢竟,從大海和天空後退一步。

中國文化的基本基因之一是"文化",多元和諧,多協調,萬物皆能。相反,今天的商界,讨厭消滅所有對手,攻擊他們不如其他人那麼多,并吹噓他們不遺餘力,這樣的現象!

第三種方法:不要強迫同思索

最後,應該強調的是,争取理性和平的努力并不意味着人們的思想被限制在一個盒子裡,以尋求一緻性。

中國曆史強調"和諧與差異",就是尊重差異。"和"可以産生一切,如土壤和水變成泥漿,可以建造靠牆建造的房屋;不同僚物的對立團結運動促進了客觀世界的發展。而單調的"一樣"是不能得的,土還是土,水還是水,沒有質的變化,隻能停止。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思維才能走出後真相時代?答案深藏在我們自己的曆史中。

到中立,天堂的地位,萬物滋生。我希望我們能夠超越"後真相",為我們自己和世界開創一個新時代。

本文内容出自秦碩的《文明探索(系列三):觸動中華商文明時代脈搏》。

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