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何平:公共資本比例決定了普惠金融公平與效率的平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邊萬利實習生羅文軍北京報道,2021年10月21日金融街年會"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分論壇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表示,"說到普惠金融,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金融排斥。"

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何平:公共資本比例決定了普惠金融公平與效率的平衡

何先生說,全球約有20億人無法使用傳統銀行和金融公司,金融排斥限制了獲得主流金融服務。同時,聯合國于2005年推出的普惠金融是指以負擔得起的成本向有金融服務需要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适當和有效的金融服務。其中,微型企業、農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是服務對象的焦點。

金融排斥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普惠金融的發展。何平認為,從宏觀層面看,資本和勞動力的不平等回報将更加劇烈的金融排斥。高資本回報率不可避免地會增加資本,如果資本需要更高的回報,這也可能會推高微觀供應方的資本成本。"對于低收入人群或小企業企業家來說,他們沒有像資産那樣的擔保或抵押貸款。低勞動回報率實際上削弱了低收入人群的信貸支援。"

何平指出,從需求端看,低收入人群面臨更嚴重的道德風險和資訊不對稱。"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業缺乏必要的信用背書、擔保和抵押,是以勞動收入是他唯一的信用支撐。但從财務上講,勞動收入很難說是有效的融資保障。"從供給側看,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務規模相對較小,沒有規模效應,收益無法覆寫成本。

據他介紹,許多國家通過熟人或雇傭關系來解決普惠金融中的供給方資訊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從風險識别的角度來看,美國社群銀行提出的"社群銀行"就是利用人際關系來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日本的農業協同結合提出了農民公平的模式,實際上是通過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來減少道德風險。孟加拉國農村銀行,通過貸款集團模式,成員互相監督。"這些想法可以作為我們未來普惠金融發展的參考,"他說。

從宏觀層面,何平提出了自己從源頭上控制金融排斥的觀點。"公共資本的存在實際上有助于提高社會公平性,是以公共資本的比例決定了效率和公平的平衡,"他說。同時,公有資本因其公益性,可以降低資本的整體成本,不需要人為地抑制私人資本的回流,確定對私人資本的充分激勵。

他認為,單靠市場行動無法解決普惠金融或金融排斥所産生的根深蒂固的沖突,如果隻有私人資本長期盈利而公共資本不可能盈利,那麼公共資本的可持續性可以通過三次配置設定等方式得到保證,那麼,就可能不可持續。 包括稅收。這是未來克服金融排斥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和方向。他進一步得出結論,資本本身的利潤配置設定性質導緻金融排斥,加劇了社會不平等。我們必須給予私人資本足夠的激勵,以解決普惠金融的效率問題,但公共資本的參與是私人資本參與普惠金融的關鍵。

詳情請下載下傳21金融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