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驚天大陰謀:六十年代美國曾試圖摧毀中國核計劃揭密

作者:淮左徐郎

作者:李強,原載于2001年第8期《百年大潮》

驚天大陰謀:六十年代美國曾試圖摧毀中國核計劃揭密

毛主席曾開玩笑說,中國的原子彈隻是"可怕"。但這種"可怕"确實吓壞了美國人。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究竟對中國正在發展和發展的核武器做了什麼?以肯尼迪和約翰遜為首的美國政府及其智囊團在探測中國将要引爆自己的原子彈時,存在着怎樣的沖突和警覺?這些"老故事"過去曾被美國絕密檔案所塵封。近年來,由于美國檔案工作者的努力,40多年前白宮和五角大樓的緊張場面逐漸被揭露出來。李克強的文章《美國試圖揭露中國在1960年代的核計劃》綜合了美國的披露,重制了美國政策制定者和智庫願意冒險、無助的尴尬日子。

驚天大陰謀:六十年代美國曾試圖摧毀中國核計劃揭密

當曆史進入1960年代,美國公衆最終在一場令人眼花缭亂的電視辯論中選擇了他們未來的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時,他們可能不知道,在新總統的魅力外表下,美國處于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态。除了兩個大國之間長達十多年的冷戰對抗外,古巴、寮國和柏林等地區問題有時還困擾着當選總統和美國政府。然而,讓肯尼迪特别敏感甚至恐懼的不僅僅是擺在桌面上的事情。1960年底,中央情報局聲稱已經完成了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最終确認中國核計劃的存在。當時,他們将這次任務定位為"在北京有能力爆炸它之前的早期時刻就知道了它"。事情總是反其道而行之。了解中國的核計劃一方面意味着情報,但它加劇了美國政府内部的緊張局勢。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的最高決策團隊就如何應對中國的核計劃以及如何使用軍事或外交手段遏制核計劃進行了一系列評估和辯論;其中,對中國核計劃使用武力不僅被提出,甚至已經形成。當然,這些辯論和計劃是在極端保密的狀态下進行的。

最近,由于美國冷戰曆史學家的努力,從檔案中拂去的秘密開始曝光。幾家有影響力的美國報紙發表了文章,揭露了美國在1960年代對中國核計劃的襲擊計劃。威廉·伯爾和傑弗裡·理查森,非官方國家安全檔案館的研究人員,是兩位堅持不懈的檔案保管員。他們的文章《是否要殺死搖籃裡的嬰兒》(T.to Kill a Baby in the Cradle)真實地涵蓋了美國在整個1960年代對中國核計劃的情報偵察、政策辯論、打擊計劃,以及為什麼這些計劃沒有實施。該報告揭示了豐富的曆史内幕消息,閱讀起來仍然令人震驚。

事情的起源

早在1964年,肯尼迪遇刺後不到一年,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局局長威廉·福斯特(William Foster)在與一位曆史學家的會晤中透露,肯尼迪曾認為迫使中華人民共和國遵守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是一個危險的舉動。當時,肯尼迪甚至試圖放棄他在美歐之間推行的"多邊核力量"計劃,以換取蘇聯與美國的合作,如果有必要與中國作戰。福斯特的談話記錄一直儲存在肯尼迪圖書館,直到1994年。

第一個使用檔案材料來說明肯尼迪及其顧問試圖對中國核設施使用武力的人是美籍華裔曆史學家張少樹。他在1988年的一篇題為"肯尼迪,中國和原子彈"的文章中首次揭示了這一秘密。但文章一發表,就遭到了肯尼迪國家安全事務前助理麥喬治·邦迪(McGeorgio Bundy)的反駁。邦迪說,在白宮,沒有認真的計劃或真正的企圖來阻止中國的核計劃。但與他的客戶的意願相反,曆史學家非但沒有相信他的證詞,反而激發了人們對此事的興趣。他們希望找到證據,證明美國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阻止了中國的核計劃。

結果,這段久不為人知的曆史終于被"翻"了出來。

新解密的檔案顯示,邦迪和總統之間關于中國核計劃的讨論遠遠超過了所謂的"談話"。在厚厚的幕布後面,肯尼迪總統、約翰遜總統和他們的許多顧問都在努力應對中國的核計劃。他們為此做了所有可能的設計,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偵察裝置,并試圖說服蘇聯一起做。整個事件比人們想象的更"關鍵"。新解密的檔案最終向世界講述了這個複雜而危險的故事。

驚天大陰謀:六十年代美國曾試圖摧毀中國核計劃揭密

"揭開面紗"

我們從現有材料中知道,中國發展原子能的計劃始于1950年代中期。1953年,著名實體學家錢三強向國家提出發展自己的原子能産業。1955年1月,中央書記處召開了特别擴大會議。毛主席在會上指出,我國已經知道有鈾礦,科研有一定依據,現在是抓的時候了。仔細看看,你就會把它弄起來的。一年後,在《論十大關系》中,毛主席再次提到,中國"不僅需要更多的飛機和火炮,還需要一顆原子彈"。在當今世界,如果我們沒有被欺負,我們就離不開這個東西。"

在最近的美國出版物中,自中國核工業開始以來,大緻準确地記錄了大緻的時間。這些作品還記錄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所、標頭核燃料廠、蘭州天然氣擴散廠和羅伯試驗基地成立的大緻時間。這些作品所依據的材料基本上是在我國正式出版的。

然而,在1960年代初,美國人對中國的核計劃并不太确定。例如,直到1959年9月,美國才獲得蘭州天然氣擴散廠的照片。當時,他們在發展中國核武器方面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推測性的。直到1960年8月,美國間諜衛星才首次獲得中國的有效圖像。而且由于航程的原因,U-2飛機也很難飛到像羅布泊這樣影響深遠的中國内陸。當時,美國情報分析人士哀歎,我們對中國核計劃的了解是如此分散,就像我們知道蘇聯對中國核計劃援助的性質和程度一樣分散。

直到1960年底,美國的情報分析才得出結論,中國正在開采鈾并建造鈾濃縮廠,大緻使用鈾來生産钚。與此同時,情報分析表明,中國的第一座核反應堆可能在1961年底前接近完工,并将在1962年供應钚。在此基礎上,情報專家非常确定,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其他核國家一樣,是由钚而不是鈾制成的。因為濃縮鈾作為原子彈材料的過程漫長而艱難,而且作為第一代原子彈,隻需要較少的钚。至此,我國原子彈制造,終于有了明确的表态。

感受威脅并尋找對策

就在中國的核計劃得到确認之際,肯尼迪接替艾森豪威爾成為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的反共立場并不比他的前任弱。他敵視共産主義政權。正如他的一位助手回憶的那樣,肯尼迪曾經認為中國的核試驗未遂是1960年代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但總統并不真正了解中國核計劃非常有限的目标。

在肯尼迪入主白宮的頭兩年裡,沒有人對中國的核計劃進行全面分析。這些報告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澄清中國核計劃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得出的結論是,北京獲得核能力将危及美國和自由世界的安全,特别是在亞洲。美國國務院的一份報告還說,北京的核計劃将比軍方造成更多的政治和心理問題。因為它會形成一個世界觀念:"共産主義将是未來的潮流",進而造成人們的"心理分化"。在亞洲,中國的核試驗可以提高其經濟發展模式的可信度。人們會懷疑自己的實力和美國的力量。這種影響産生了一些影響,使許多國家更接近中國,進而削弱了美國的影響力,并為美國為了盟國的利益進行幹預制造麻煩。

此外,美國對所謂核擴散問題極為關切。美國官員認為,一旦核武器國家數量略有增加,世界的不穩定将會增加,既非理性又絕望。

于是,一些人開始提出對策。1961年9月,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委員會主任喬治·麥基(George McGee)向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建議,消除中國原子彈心理影響的有效方法是鼓勵甚至幫助印度發展核武器。因為印度的第一個核裝置接近爆炸試驗。在這一點上,麥基對印度如果擁有核武器會給亞洲帶來的不穩定沒有任何疑慮,隻是想用一個非共産主義國家"狠狠地打擊共産主義中國"。當時,前總統顧問傑羅姆·魏斯納(Jerome Weissner)在通路期間拜訪了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詢問他的中國核計劃對印度的影響有多大。其目的是吸引印度的援助請求。該計劃最終被拒絕。為什麼?因為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仍然害怕承擔擴散核武器的角色。臘斯克最終同意了麥基的另一個提議,即一場宣傳戰,旨在促進美國核武器的絕對優勢,同時貶低中國的核能力。

就在那時,美國國務院東亞問題專家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開始研究中國核試驗的意義和後果。這項研究将在稍後介紹。但請注意,正是約翰遜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對中國核計劃的政策。

最新資訊

美國情報機構也在努力改進其監視方法,以便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的核計劃。其中一種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駕駛U-2飛機,攜帶來自台灣的高分辨率紅外相機,到大陸影響深遠的大陸進行偵察。雖然這種方法相當危險,但它涵蓋了自1961年以來中國大陸的許多目标。

另一種偵察手段是使用間諜衛星。自1961年以來,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進行代号為CORONA的衛星偵察計劃。間諜衛星攜帶改進的高分辨率相機,帶有大量膠片,可以獲得更清晰,更多的照片。從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電暈衛星計劃共進行了24次偵察飛行。1961年12月,科羅娜首次确定了羅布泊基地,盡管美國人并不知道它是未來的原子彈試驗場。

1962年4月,美國情報分析再次推測,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将由钚制成。分析人士認為,如果中國從1960年開始加速并成功實施其核計劃,根據最快的時間表,它将在1963年初爆炸一枚由钚制成的原子彈。但他們不确定這種推論,并懷疑中國是否能夠達到這一速度。是以,也有人提出,中國第一顆核彈隻能在1963年以後的幾年裡爆炸。然而,無論如何,他們決定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隻能用钚制造。

1963年初,中央情報局感到壓力越來越大。1月10日,美國國家安全助理邦迪會見了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爾·麥考恩。前者表明,有兩件事是最高層最關心的,即中國和古巴的核計劃。麥考恩承認,人們對中國的核計劃知之甚少,需要更多的偵察。

一個月後,台灣U-2偵察機占領了標頭核電站。但當時,根據照片,美國情報官員仍然錯誤地認為這是一個钚反應堆。美國國務院情報和研究局的喬治·丹尼(George Denny)告訴拉斯克,核電站的規模表明,中國已經有足夠的钚進行年度核試驗。標頭的發現證明,中國将在1963年底左右引爆一個小型核裝置。

然而,在估計數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一項情報分析表明,標頭核電站的照片顯示,它經曆了"小心翼翼的安全掩蓋"。設施包括一個小型風冷钚反應堆,以及一個伴随的化學分離和金屬加工廠。根據法國钚反應堆設施的先例,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個钚工廠。直到1964年,U-2飛機和間諜衛星才發現中國正在酒泉建造钚反應堆。當時,據估計,它要到幾年後才能投入生産。

1963年3月至6月,U-2飛機拍攝了蘭州天然氣擴散廠的建設,該廠位于水電項目旁邊。原子能專家認為,蘭州天然氣擴散廠可以容納1,800台壓縮機,但仍低于生産核武器所需的4,000台壓縮機。有趣的是,蔣介石的情報系統當時已經确定蘭州反應堆于1963年開始運作。但在華盛頓,沒有人忽視台灣的智慧。

由于中國生産核裂變材料的能力仍然不确定,美國情報官員仍在努力回答中國何時會引爆第一顆原子彈。鑒于標頭核電站已被證明生産钚原料,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将以钚為燃料,是以,中國将在1964年初引爆第一顆原子彈是最合理的。然而,情報來源解釋說,如果遇到"通常的困難",爆炸日期也可以推遲,例如到1964年底或1965年底。此外,如果其他钚反應堆未被發現,甚至可能意味着中國可能随時引爆其第一顆原子彈。

美國情報官員對原子彈爆炸後中國外交政策的分析是沖突的。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不會因為原子彈爆炸而大幅改變其外交政策。所謂外交政策的實質性改變,是指其軍事侵略政策或願意承擔更大的軍事風險。因為中國上司人知道他們的核能力仍然非常有限。另一種觀點認為,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中國會感到更強大。它反映了周圍沖突中的這種強烈心态。此外,中國會争辯說,美國對亞洲大陸的幹預會因原子彈而消退。中國的外交政策立場将更加強硬和不容置疑。

驚天大陰謀:六十年代美國曾試圖摧毀中國核計劃揭密

尋求與莫斯科聯手

與情報官員專注于對中國核能力進行技術分析的心态不同,美國高層決策者正在考慮如何"擺脫"中國的核計劃。随着中蘇敵對行動的加劇,肯尼迪總統希望他能在蘇聯的支援下,摧毀中國的核計劃。

在1963年1月22日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肯尼迪非常明确地表達了他的想法:我們與蘇聯就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進行談判的根本目的是"阻止或拖延共産主義中國的核進展"。"如果想象中,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一些禁止核試驗條約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肯尼迪有理由認為,俄羅斯人會像他一樣熱衷于利用該條約作為阻止中國發展核能力的壓力。對肯尼迪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肯尼迪認為,中國将是"我們在1960年代末及以後與美國的主要敵人"。一個核動力的中國将危及美國在亞洲的地位。肯尼迪周圍的顧問當時同意他的觀點,即蘇聯上司人關于和平共處和核電更新的危險的立場是可信的。這種态度顯然不如中國那麼危險。

會議結束後,艾薇兒·哈裡曼大使寫信給肯尼迪說,蘇聯對西德的無核化感到厭惡。他建議,美國和蘇聯之間應該就德國和中國達成"諒解"。其中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不擴散和禁止核試驗。在哈裡曼與蘇聯外交官的談話中,他們似乎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禁止核試驗條約可能針對中國。哈裡曼認為,如果華盛頓能夠同意莫斯科的觀點,"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迫使中國停止其核計劃。如果有必要,為了威脅中國,我們将拆除其核設施。"

在美國人眼中,與蘇聯聯手反對中國的核計劃是有堅實基礎的。因為蘇聯已經切斷了對中國核計劃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蘇聯支援一項禁止核試驗和防止核擴散的條約,該條約旨在針對中國。從1962年8月開始,蘇聯對美國的《防止核擴散國際條約》作出了積極反應。在拉斯克看來,該條約是針對中國的。

美蘇出手的可能性讓美國高層有些不知所措。1963年4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國防部長送出了一份冗長的報告,為間接和直接打擊中國的核計劃制定了兩種選擇。間接方案使用外交和宣傳攻勢,以及直接的脅迫手段。這兩種選擇都可以由美國或西方盟國來完成。美國希望得到蘇聯的積極或無言的支援。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直接建議包括:A、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滲透、破壞和攻擊;(二)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滲透、破壞和攻擊;(三)對大陸的滲透、破壞和攻擊;(三)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滲透、破壞和攻擊;(三)對大陸B、海上封鎖;C、南韓對北韓的攻擊,對中國邊境施加壓力;D、對中國核設施的空襲;和E,有選擇地使用戰術核武器對付中國目标。

雖然軍方以最高的意志送出了報告,但他們并非沒有擔憂。參謀長聯席會議代理主席李梅将軍在一份關于該報告的備忘錄中承認,公開使用武力迫使中國是不現實的。即使中國被迫簽署該條約,也不能保證它會這樣做。而且,如果美國采取單邊行動,無論是封鎖還是使用武力,都不能不考慮到中國的報複和戰争的更新。要使美國在國際上的行動合法化就更加困難了。但是,如果蘇聯哪怕是默許合作,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因為一旦美國采取行動,蘇聯将充當戰争更新和迫使中國共産黨接受這些條款的兩極分化之間的緩沖。

事實上,軍方并不堅定,他們懷疑它是否能夠與蘇聯聯手對抗中國。但高管們對此很感興趣。事實上,國家安全助理邦迪是第一位向蘇聯發出測試的進階官員。5月中旬,邦迪會見了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布列甯。邦迪向後者提出了一個關于中國核計劃的"私下和認真"的"意見交流"。但多勃林對此并不感興趣。他把話題轉向了美國建立"多邊核力量"的計劃。當時,"多邊核力量"是美蘇防止核武器擴散談判中最棘手的問題。"不要讓我們的蘇聯政府太認真地對待中國的核發展問題,"蘇聯大使說。盡管邦迪想勾引他,但多布雷甯拒絕談論中國。

1963年6月,赫魯曉夫公開宣布,蘇聯已同意從美國派遣一名特使前往莫斯科,讨論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部分内容。這一消息再次刺激了美國政策制定者。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探索美國和蘇聯在中國動手的可能性的機會。但是,由于衆所周知,蘇聯更關心"多邊核力量",而這些力量是美國在歐洲政策的基礎,是以它們與《防止核擴散協定》不一緻。面對這種複雜的關系,蘇聯與中國聯手的協定需要在堅持"多邊核力量"或取悅蘇聯之間做出選擇。最後,肯尼迪似乎下定了決心。在哈裡曼即将通路蘇聯之前的一次内閣會議上,肯尼迪建議,應該審查"放棄多邊核力量政策"的可能性,作為達成核不擴散條約的代價。當時,有一緻和反對。支援者認為,"多邊核力量"可以作為讨價還價的籌碼,而反對者則認為,"多邊核力量"已經深深地聯系在了美歐關系上,沒有放棄的可能性。

肯尼迪并沒有過多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但他無法擺脫美國和蘇聯遏制中國核計劃的想法。當哈裡曼第一次抵達莫斯科時,肯尼迪訓示他向赫魯曉夫強調,即使擁有少量核能力的中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肯尼迪希望哈裡曼測試赫魯曉夫對"限制或停止中國核計劃"的真實想法,以及如果蘇聯采取行動,它是否會承認美國按照這些路線行事。盡管哈裡曼最終成功地簽署了一項部分禁止核試驗的條約,但他從未能夠誘使赫魯曉夫參與任何關于對中國核計劃采取政治或其他步驟的讨論。隻要法國堅持不參加禁止核試驗條約,赫魯曉夫就覺得他不能孤立中國。此外,第一書記還試圖淡化中蘇分歧。他不同意哈裡曼的觀點,即中國的核武器會對蘇聯構成威脅。他告訴哈裡曼,中國的核計劃并不那麼強大。有了核武器,中國将更加自我克制。因為,"當一個人沒有核武器時,他一定是喊得最多的人。

雖然肯尼迪沒有得到赫魯曉夫的承諾,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在8月1日的新聞釋出會上,總統談到了他所謂的"威脅性局勢"。雖然他承認中國需要時間才能達到其核計劃的"豐滿"水準,但"我們現在希望采取措施減輕這種危險的前景"。

放縱國民黨

1963年9月,蔣介石通路美國。在與肯尼迪會面之前,蔣介石通路了中央情報局。在會談中,雙方讨論了使用空降兵攻擊中國核設施的可能性。後來,蔣介石會見了邦迪,他們還談到了打擊中國大陸核設施的問題。蔣經國曾強烈表示,隻要美國為突襲提供運輸和技術支援,就可以打擊大陸核設施。邦迪支援蔣介石的想法,但擔心軍事行動會導緻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重新結盟,并導緻重大沖突。是以,他告訴蔣經國,鎮壓也需要精心策劃。

9月11日,蔣介石與肯尼迪舉行了長時間的會晤。在談話中,肯尼迪直言不諱地問蔣介石:"有沒有可能派出一支300到500人的突擊隊,在飛機沒有被擊落的情況下,被派往標頭這樣的遠方?"根據談話記錄,蔣介石當時回答說,昨天已經與中央情報局官員讨論了派遣突擊隊員的提議。他們認為這樣的計劃是可行的。肯尼迪并不完全放心。鑒于豬灣的經驗,華盛頓和台北都需要更準确的大陸資訊。"無論采取什麼行動,都必須适合這種情況,"肯尼迪告訴蔣介石。"

幾天後,蔣介石會見了麥肯羅。雙方同意成立一個規劃小組,研究派遣國民黨戰鬥人員攻擊中國大陸核設施的可行性。會議商定,任何行動都必須得到雙方最高一級的準許。但是,規劃小組的工作尚未披露。

想停下來休息

蔣介石離任後,肯尼迪政府繼續研究扼殺中國核計劃的可行性。其中,由美機空投蔣軍摧毀小組,至今仍是中情局最重要的計劃。參謀長聯席會議還提出了所謂的布拉沃計劃,或非正常作戰計劃。它本質上是準軍事的,即一個部門間團體"考慮阻止中共核計劃的方式和方法"。此外,參謀長聯席會議應助理國防部長威廉·邦迪(William Bundy)的邀請,考慮了對中國核設施的應急例行攻擊。該計劃的主要内容是用多次打擊摧毀和癱瘓中國的核設施。

就在那時,美國駐印度大使切斯特·鮑爾斯(Chester Bowles)發出了警告。他聲稱,如果美國不采取行動,印度将尋求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因為擔心中國的原子彈,導緻南亞大陸的核擴散。鮑爾斯的立場與他在1961年豬灣事件中的态度大不相同。

肯尼迪本人正在考慮武力以外的選擇。他還想讓蘇聯在一些針對中國的核不擴散協定上進行合作。1963年秋天,拉斯克在聯合國會見了蘇聯外交部長格羅米科。兩人讨論了防止核擴散的問題。當葛文傑提到多邊核力量時,拉斯克故意刺激葛鎊說,蘇聯因為幫助了中國的核計劃而失去了"純潔的童貞"。然而,蘇聯仍然對核不擴散協定感興趣。在10月10日與肯尼迪的會晤中,格羅米科提出要對中國施加間接壓力。葛根承認,核不擴散協定将使中國的政治局勢更加困難和脆弱。

當肯尼迪考慮如何進行中國的核計劃時,國務院出現了不同的語氣。此時,羅伯特·約翰遜已經完成了他的研究。該報告長達200多頁,題為"中國共産黨的核爆炸和核能力"。鑒于該報告的規模,約翰遜在10月份将其改寫成100頁的版本以供發行。

約翰遜的研究最好的一點是,它不是危言聳聽。報告稱,中國的核能力"在不确定的時期内不會改變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實際實力關系,也不會影響亞洲的軍事力量平衡"。在約翰遜看來,中美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以及中國核能力的脆弱性,已經将中國的核威脅降到了最低。中國的核武器在美國可以攻擊的範圍内,而中國不能對美國這樣做。是以,中國将不得不考慮,當它入侵時,它将受到美國核武器或正常武器的反擊。這種情況使得中國不可能成為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除非中國大陸受到嚴重攻擊。約翰遜認為,中國的核武器旨在阻止敵人對其領土的攻擊。它不太可能改變其謹慎的、事後占領的軍事政策。

盡管約翰遜已經将中國冒險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但他并沒有忘記強調中國核試驗的政治影響。他認為,中國擁有自己的核武器後,會認為自己的核能力可以"削弱"其與美國盟國鄰國與中國相處的"意願",進而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正如另一份支援約翰遜觀點的國務院報告所說,中國将"避免魯莽的軍事行動"或"核訛詐",并将其核武器用作"赢得尊重、促進中立和鼓勵革命的政治武器"。

在此基礎上,約翰遜表示,美國正在做足夠的工作,對中國的核計劃做更多的事情。一旦中國的核試驗成功,美國應該向所有友好國家重新承諾,幫助它們對抗中國。這種新的承諾既可以對抗中國的壓力,也可以阻止其他亞洲國家單獨發展自己的核武器。

約翰遜報告的兩個版本都沒有得到官方準許,但它仍然可以被認為是代表國務院的立場。1964年4月,它以大綱形式送出給約翰遜總統。

約翰遜的報告仍然對美國官員産生影響。正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官員羅伯特·科默(Robert Comer)所說,如果像約翰遜認為的那樣,我們停止中國的核計劃,那就太離目标太遠了。"如果我沒有記錯,中國堅持其謹慎的政策,那麼我們攻擊中國核設施的動機就大大喪失了,"他告訴邦迪。

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被暗殺。林登·約翰遜在飛機上宣誓就任美國第36任總統。約翰遜承認,美國需要對中國采取更靈活的政策。毫無疑問,他在上任幾周後打電話給參議員理查德·羅素(Richard Russell),告訴他美國遲早會承認中國。但約翰遜顯然受到了外國援助組織的阻撓。他仍然認為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是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巨大威脅。事實上,約翰遜同時擔心兩件事:A,即将到來的選舉;B、中國的核能力。"我們不能讓高華德(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和中國同時獲得原子彈,"他告訴時代雜志的休·薩迪。然而,無論如何,約翰遜與他的前任不同。他沒有公開評論中國的核計劃,也很少提到為打擊核計劃而采取的步驟。

1964年4月中旬,羅伯特·約翰遜完成了他的新報告。該報告題為"讨論打擊共産主義中國核設施的可能性"。該報告當時被歸類為"絕密"。它尚未解密。人們隻能從國務院的《外交關系》中知道它的結論。

約翰遜在他的報告中概述了打擊中國核設施的四種方式:A,美國的露天打擊;B、國民黨的空襲;C、在中國境内招聘代理商擾亂;和D.空投國民黨的行動小組。約翰遜認為,美國進行空襲其實非常困難。因為隻有發出多波飛行,目标才能被徹底摧毀。雇傭特工擾亂大陸的方式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你根本無法雇用這樣的人。國民黨也無法單獨進行空襲。約翰遜還總結了對中國核設施使用武力的弊端:首先,情報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華盛頓根本無法瞄準所有目标;四到五年後,北京将再次啟動其核計劃。第三,中國将對台灣或美國在東亞的基地進行報複。最後,一個師的無名軍事打擊将付出沉重的外交代價。

約翰遜指出,有一種觀點認為,赢得世界公衆對美國做法支援的唯一可行方法是建立一項全球協定,以防止核擴散并核查核材料的生産。一旦這樣的協定進入談判,中國對它的公開無視就會給它帶來打擊。然而,約翰遜認為,當這樣的協定能夠進入談判時,中國将完成其核試驗,并像法國一樣,成為一支"現有的"核力量。在任何情況下,法國都不能支援這樣一項協定。此外,約翰遜表示,蘇聯"絕對不可能"默許美國對中國的打擊。

約翰遜認為,世界輿論隻有在對侵略作出反應時才會接受軍事行動。例如,如果中國以支援者的身份幹預寮國或越南,引發有限的戰争,軍事打擊将得到公衆輿論的支援。此外,還有一個封閉式罷工方案。這就是國民黨正在做的事情。但約翰遜指出,即使國民黨的破壞隊可以信任分别摧毀標頭和酒泉核設施,他們也會受到中共的報複,因為他們很難同時在這兩個地方取勝。中國共産黨對台灣的攻擊将使美國處于"非常困難的境地"。總的來說,約翰遜的觀點是,阻止中國的核計劃是危險的,很可能會失敗。這些結論與肯尼迪總統在1963年的想法截然不同。

約翰遜後來寫道,他當時的研究反映了"跨部門的廣泛共識"。是以,進階官員在考慮進行中國的核計劃時有相當大的份量。1964年4月底,臘斯克向約翰遜總統送出了一份高度壓縮的約翰遜報告。鑒于臘斯克的做法,約翰遜在美國最高層的觀點應該被接受。

當美國人試圖突破時,中國制造了第一顆原子彈,在1964年的前八個月,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蘭州天然氣擴散廠于1月份生産了第一批濃縮鈾,并開始測試;4月,第一個核部件在酒泉基地生産;6月,第九研究所進行了比例爆炸試驗;8月,酒泉核電站組裝了第一個核爆炸裝置。

所有這一切再次讓美國人感到緊張。

中國核發展新定位

1964年初,美國從秘密消息來源得知,中國"肯定會"在1964年引爆原子彈。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辦公室前主任艾倫·懷廷(Alan Whiting)回憶起,從一份關于周永康總理通路馬裡的情報報告中得知,中國即将進行核試驗。當時,周總理告訴馬裡總理白手戶北,中國将在10月進行核試驗。但當時,由于某種原因,人們對新聞的價值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當時,美國擷取中國的核情報,主要是通過空中偵察。自1964年春天以來,U-2間諜飛機從印度東部的查帕迪亞起飛,并能夠飛越羅布泊。自1963年7月以來,美國已經發射了10顆加伯特衛星。這些衛星攜帶高分辨率攝像頭,可以清楚地識别離地面18英寸的物體。1964年8月初,間諜衛星發現在羅伯試驗場豎立了塔和其他裝置。在此基礎上,情報分析得出結論,"羅博地區明顯的可疑物體表明它是一個試驗場。它準備在兩個月後使用。"

但美國人仍然不确定中國何時會引爆原子彈。7月24日,麥考恩告訴約翰遜總統,現在預測中國何時會引爆其核裝置為時已晚。中央情報局認為,核試驗要到1964年底才會進行。其依據是,中國在未來幾個月内無法獲得足夠的裂變材料來引爆原子彈。原因是中國的核材料是钚,而不是鈾。標頭核電站生産的钚至少要到1965年才能裝有原子彈。根據這樣的猜測,美國情報官員認為,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應該在1965年中期爆炸。此外,美國情報官員質疑法國是否向中國提供了核裂變材料。然而,他們沒有積極的證據。今天,隻有國務院專家艾倫·懷廷(Alan Whiting)是最明智的。他當時确信中國的核試驗已經立即進行。如果沒有核試驗,就沒有必要在羅布泊試驗場豎立一座塔。而且,周總理關于十月試驗的言論絕不是空洞的。

在關鍵時刻

中國的核試驗迫在眉睫。這使得"核危險"的話題成為總統周四午餐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晚宴是約翰遜課堂上的一個中心人物。他們是: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爾·麥考恩,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國務卿雷克斯美國人和國家安全顧問邦迪。在9月15日的晚宴上,該組織的最終觀點是,在中國按自己的時間表轟炸原子彈與美國單方面、未宣布的打擊之間取得平衡是否會更危險。隻有發生類似"軍事敵對"的事情,才有可能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攻擊。盡管如此,這些總統抨擊者并沒有放棄探索與蘇聯采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這種聯合行動包括"威脅核試驗"。就在這時,一條消息鼓勵了顧問們。9月15日,赫魯曉夫就中蘇邊界問題發表講話。他威脅說,蘇聯将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最新的殲滅武器",來保衛其邊界。這是蘇聯首次暗示它有潛力使用原子武器。

但在華盛頓,當邦迪想與多布雷甯就中國即将到來的核試驗進行"私下而嚴肅的對話"時,多布雷甯是老式的,說中國的核武器對蘇聯或美國都不重要。它隻會對亞洲産生"心理影響",對蘇聯政府來說并不重要。

約翰遜總統對中國的核計劃持謹慎态度,部分原因是這次選舉。當時,他正在建立一個所謂的"和平平台",以對抗他的共和黨競争對手高華德。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約翰遜政府在進行越南戰争時,擔心會進一步擴大戰争。盡管在戰争中,仍有美國進階官員認為,在轟炸越南北部時,應該考慮對中國核設施的襲擊。但約翰遜确實堅持了下來。1965年戰争更新後,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引發與中國的直接沖突。

8月下旬和9月中旬的衛星偵察表明,羅布泊試驗場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馬裡政府代表團的一名成員通路中國時表示,中國正準備在10月1日國慶節引爆原子彈。美國國務院官員終于認為是時候為中國的核試驗準備一份聲明了。懷廷回憶說,這樣的公開聲明可能會先發制人地減少核試驗的政治影響。并"向中國的鄰國保證,美國對此感到關切并意識到這一點。McEnroe領先一步。他在9月中旬告訴北大西洋組織,中國将在未來六天内進行核試驗。

9月29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羅伯特·麥克洛斯基(Robert McCloskey)宣讀了總統的同意聲明。"從所有消息來源來看,中國将在短期内随時爆炸其核裝置,"聲明說。後來,聲明發生了轉折,稱中國雖然引爆了核裝置,但要擁有運載工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顯然,這對他來說既是一種自慰,也是一種安慰。

10月15日,一張來自美國間諜衛星的照片顯示,羅布泊試驗場已經完成了最後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一座340英尺高的大廈,周圍環繞着雙層圍欄,一系列儀器掩體,兩個較小的大廈以及各種掩體和平台。與此同時,美國情報人員觀察到,自1963年9月以來一直停止的大量往返試驗場的航班在1964年底恢複了飛行。這表明最後的準備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美國中央情報局負責科學和技術情報的助理局長唐納德·張伯倫(Donald Chamberlain)證明,爆炸就在幾天後。

炸彈爆炸了

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大而美麗的蘑菇雲在中國西部的沙漠上空升起。美國13個智能天文台中的11個立即捕捉到了這個美麗的蘑菇雲釋放出的巨大電磁脈沖。美國駐日軍事基地,被稱為"腳舞者"探測飛機,在爆炸發生後多次起飛,以收集中國原子彈的核塵埃。當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專家檢查從輻射雲中收集的塵埃時,他們大吃一驚。事實證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中使用的核填料不是美國情報機構早就認可的钚,而是U-235。也就是說,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鈾彈。這意味着中國的核能力正在迅速發展。直到年底,U-2飛機才确認蘭州氣體擴散廠已經開始生産。

驚天大陰謀:六十年代美國曾試圖摧毀中國核計劃揭密

爆炸發生數小時後,約翰遜總統發表聲明。但這種說法不太可能是新的東西。它隻是說,自由世界的核力量仍然緻力于保護亞洲。但中國同時發表的聲明已經凸顯出來:第一,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是打破大國的核壟斷;第二,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是打破大國的核壟斷;第二,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是打破大國的核壟斷。

在台灣,蔣介石被核爆炸震驚了。因為這爆炸聲對他反擊大陸的夢想是一記重擊。核爆炸後不久,蔣建議在中國大陸開發核運載工具之前,應采取軍事行動摧毀其核設施。但在美國,江澤民碰到了一顆軟釘子。

約翰遜總統在核爆炸後任命了一個小組來研究防止核擴散問題。加入該小組的前進階政府官員被稱為"聰明人",他們審查了各種所謂的防止核擴散的計劃,包括對中國核設施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事實上,打擊中國核設施的鬥争是作為整個"激進"反擴散政策的一部分提出的。這些政策還包括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從歐洲實質性地撤出戰術核武器,封鎖法國在太平洋的核試驗場,以及最低限度的威懾核戰略。在政策方向上,該小組同意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的觀點,即不會主張直接打擊中國的核設施。但他們非常重視核擴散,并将其視為"重大威脅"。是以,他們建議,應該有一項強有力的核政策,并制定和通過一項國際條約。專家小組認為,中國将不可避免地被接受為核國家。這需要重新思考對華政策。關鍵是要将中國納入軍控條約。

顯然,這是一項旨在"拘留"的提案。但它沒有得到約翰遜總統的支援,因為它與國務院支援的"多邊核力量"計劃相沖突。美國國務卿雷克斯·美國(RexAmerican)正在研究一項核不擴散條約,另一方面,他主張建立一個"核武器庫",即使印度和其他潛在的亞洲國家加入進來對抗中國的核力量。事實上,它正在默許或承認這些國家正在發展自己的核方案。

是以,從本質上講,盡管中國原子彈爆炸取得了成功,導緻美國高層對核擴散政策進行了新的研究,但原子彈的壓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約翰遜總統仍然難以提出一項防止核擴散的重要條約。

在使用武力阻撓中國核計劃的"鬧劇"的結尾,有一個插曲:1965年春天,美國海軍情報系統通過任何管道都不知道中國在未來幾年内有能力從潛艇發射彈道飛彈。這意味着中國可以用海上核武器直接襲擊夏威夷或西海岸的美國領土。海軍甚至設想了一場"催化戰争",中國使用其潛艇發射的彈道飛彈攻擊美國大陸,美國誤以為這是蘇聯的核打擊,迫使美國進行反擊。時任海軍部長的保羅·尼采(Paul Nietzsche)向國務院建議,一艘中國飛彈潛艇在處女航時應該被擊沉。原來,美國海軍已經緊張到滿是軍隊的地步。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才測試了自己的飛彈核潛艇。

六十年代處于如此緊張的狀态。在這十年中,中國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原子彈試驗,還擁有中短程飛彈和氫彈。成為一個不能被蔑視的核大國。美國在恐懼和看似咄咄逼人的外表下,沒有拿出像樣的回應。他們已經制定的許多選擇中沒有一個是可靠的。這使得美國"紙老虎"的形象更加真實。盡管中國成功的核武器試驗并沒有改變美國在1960年代的對華政策,但它已經産生了改變這種政策的可信壓力。在1970年代,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加入聯合國,中美外交關系開始恢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世界曆史的變遷"時代。毛主席曾開玩笑說,中國的原子彈隻是"可怕"。但這種恐慌确實吓壞了美國人。他們在整個1960年代都住在火山口,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

我希望今天的人,能夠吸取這個曆史教訓:在這個世界上,惡霸和惡霸,都不是好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