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旭東:牟宗三是一座高山,但并非不可逾越

作者: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不久前,一篇題為"這些人可以代表學術界的'不幸'作為國家學者"的文章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廣泛流傳。本文作者穆宗三(1909-1995)是近代中國最"聰明"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現代新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這篇文章中,胡石、馮有蘭、梁淑娟等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上的代表人物,如胡石"根本不懂中國哲學"、"考禅,也外行人盲目考核,不知道禅宗的内在問題"。隻做外圍的事情";把馮有蘭的《中國哲學史》稱為"錢包哲學",把馮有蘭稱為"在中國哲學發展中與哲學的核心問題沒有接觸,更不用說任何有價值的讨論";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中,"創造的新名詞是無根的,文化的類型太簡單了,無法言表"。

如上面遇到的對現代思想的嚴重負面評價,學術人物,已經進入了今天的公有領域,對于一般的文學史愛好者來說都是衆所周知的。那麼,他們的學業成績真的和穆宗的三篇"酷評"一樣糟糕嗎?www.thepaper.cn 記者帶着相關問題走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哲學教授方旭東先生,請他稍微解釋一下。

方旭東教授,安徽省懷甯市人,北京大學博士,主修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麗)、道德哲學(尤其是儒家傳統)。最近出版為《科學九篇》(商務出版社,2016年),《原始生命的定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方旭東:牟宗三是一座高山,但并非不可逾越

穆宗三世資訊圖

新聞:方先生,一位好老師,最近在微信朋友圈裡發表了一篇題為《這些人能代表學術界是國家學術界的'不幸'"的文章。您是中國哲學史方面的專家,我們希望收到您的來信。

方旭東:你說的那篇文章,其實是穆宗三1990年演講的摘錄。現在,主題由編輯器添加。這樣的話題,不能不說有懷疑的眼球。當然,從網絡通信的角度來看,恐怕隻有這樣一個标題,點選率才能上升。如果原文《客觀認識與重構中國文化》這樣的學術題目,不會像現在這樣傳播"火",我心存疑慮。俗話說:外行人看起來很活潑。學問的大佬"捏",自然會吸引一群"吃瓜群衆"的圍觀。

"很難學":你能否真正學習,取決于你是否是那個材料

新聞:這篇文章是"标題方"的懷疑。不過,穆宗三确實在其中點名不少人,包括胡石、馮友蘭、梁淑明、馬義夫、熊天力,他們都是近代學術史上的知名人物。作為專業人士,您能為我們普通讀者進行分析分析,穆宗三的"酷評"有什麼原因嗎?

方旭東:(笑聲)這是一個坑。大家可能知道,所謂"穆門"在華人浙江族,在香港和台灣,特别是在台灣,有很多弟子,在大陸,有很多私人弟子,就像我的一些同齡人一樣,是穆宗三的書,把他們介紹到中國哲學的大門。他們非常尊敬穆族,有的甚至達到了崇拜的地步。從某種程度上說,對穆宗山的批評與"小馬蜂窩"是一樣的。

既然你找到了我,尊重勝過生活,隻是我在自己研究的穆宗三地方很多,趁着這個機會談談感情的點,也嘗不了。如果磚塊後面的人要引起讨論,那就是你所要求的。我想說,穆宗三說的這些話讓我想起了四個字,那就是"難學"。

新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穆宗三似乎有一篇文章叫《做人不容易,學難》,你的演講和那篇文章有什麼關系嗎?

方旭東:你說得對,我确實用了這三篇文章的典故。我想,要讀穆宗三這篇演講,最好找那篇文章一起讀。那篇文章寫得更早,并于1968年發表在《再生》雜志上。"人不容易,難學"這八個字,其實是穆宗三師雄天立的一句口頭禅。根據穆宗三的了解,"對于學習來說難",難:一個人不容易把自己的生命放在最核心的地方,最本質的地方在學習中表現出來。"一個人從生活的核心中學習和吸收知識并不容易,很難找到這個核心,"穆宗山說。假設這個核心沒有找到,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在學習方面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假設你的知識沒有落在你的核心位置,我們也可以說你不是一個真正的學習者。"

1990年的演講繼續傳達這一資訊,叙述略有變化。真正的學習應該落在他生活的核心,并成為:一個以他學習為具有相應生活氣質的人。在那次講話中,穆先生強調了"相應"一詞。他所說的"相應"是什麼意思?就是學習和生活氣質重合,是一種神秘的精神了解。

這從他對周未晟(周敦曦,1017-1073)的評論中可以明顯看出。他說:"周義喜為宋明禮學習了祖祖的根基,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隻需幾句話就能把中間容易講得很清楚,而且不失儒家的瞬間,這完全是建立在相應的了解之上的,而不是博學的概述。是以,黃立洲的《宋園學派案例》引用了吳草毅對周未晟的贊美:"默契奇妙"、"默悟奇妙"就是所謂的"相應",中庸形而上學的認識十厘清晰。(黃立洲是黃宗軒,1610-1695。吳草是初學者。- 注意)

新聞:原來穆宗三說的"為了學習難"就是這個意思。我覺得這似乎不是關于學習本身有多難,而是關于研究人員的生活或氣質的核心如何不容易與他必須學習的知識相比對。

方珂東:是的,通俗地說,木宗三的意思是,你能不能做出真正的學習,要看你是否是那塊材料。即使你是那塊材料,你也不知道,你也不能。隻有當你知道自己是什麼,然後你有意識地嘗試去做的時候。

新聞:做這個事情,由穆宗三這樣說,感覺挺神秘的。這一定是那種世俗的天賦啊,難怪他說"為了學習是難的"。

方旭東:是的,不僅是胡石、馮友蘭這些人,他覺得還不夠,就連他尊重梁書明先生、馬一夫,甚至他的老師熊天立,他也覺得還近在咫尺。演講中有這樣的話:"像梁先生、馬先生、熊先生等,不能完全與前聖人對應,更别說其他人了?"

新聞:說到這個學位,讓我對"為了學習是難"有了更深的了解。你剛才說,穆宗三的說讓你們想到了"難學"這四個字,你同意穆宗三對這種學問的看法,還是有其他含義?

方旭東:我想起這四個字,不是因為認同穆宗三這種學習觀,而是指當年慕宗三從前幾代人那裡學到了"難學"的道理,今天我對穆宗三也有同樣的感受。

"客觀了解":文本,可以解釋,不一定叫了解;

新聞:這有點像"以它的方式人治好自己的身體"的意思。你到底說了什麼?

方旭東:穆宗關于"學習生活"的三講,其實更接近于傳統儒家的"身心研究",即英語的靈操。"學"對穆宗三世來說,就相當于對宋明禮學者的"講課",對宗教學者來說就是"學說"。這種學習,通常說追求客觀知識為目的學習,本來就是兩股跑車,問題是穆宗三喜歡用"客觀"這個詞來形容他所說的這種學習,粗心大意,很容易被他帶走。

就像他1990年的演講一樣,"客觀了解"這個詞也是主題之一。本次講座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一開始,他問了觀衆一個問題:

"中國從明朝滅亡後,學習的傳統被割裂,所謂學死,直到清末,社會上傑出的資深知識分子,普遍都有真正的氣質,在某種程度上,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野心。但為什麼他們不能都成功呢?有什麼意義?"

然後我想了想,發現其中的症結在于,他們的生活裡有一些東西被孔子稱為"不時學習"。真正的生活氣質,真正的智慧,依靠"學習"緻富的真正抱負是可以支撐的,而那一代老紳士隻是缺乏足夠的學習。"

這兩段話,你在網上流傳的摘錄中看不到("這些人可以代表學術界是國家學術的'不幸'"),也可以被視為不可靠。是以我懶得把它們都帶到這裡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了解穆宗三的觀點,他的評論才能得到公正的讨論。

說到學習,人們想到的不僅僅是學術技能,還有對這類事情的訓練。從下面穆宗三對"學習"的解釋來看,他的表态并不罕見。他說,學習就是對問題做一個"客觀的了解",要有正确的知識,不是誤解,也不是泛泛而談。

為了說明一般情況,他還列舉了明朝末期劉宗周(玉山,1578-1645)的例子。面對國家困難,劉宗周對崇裕皇帝說:"陛下安心,那麼世界就安全了。對此,穆宗三句話:在頭腦中國家困難,是要想出一條路,"知識"、"學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這個時候要說"大學"是能夠修好心靈再統治世界的還不夠,以"陛下安心"作為安邦的政策, 就是胡說八道。據穆先生介紹,劉曉波之是以說這種籠統、不切實際的說法,是因為對政治沒有客觀的了解。穆宗三進一步提出,處理政治和社會問題需要學習,弘揚中國傳統智慧也需要客觀學習。

然而,由于對穆宗三的某種刻闆印象,他無法堅持這種客觀的學習觀,他說"中國從明朝死後的民族,學習的傳統被打破了,所謂學習的死亡"時就表現出來了。顯然,所謂千家學,完全不在穆宗所說的三項研究的範圍之内。穆宗三所懂得的知識,無非是他尊重的道教傳統。在1983年出版的《第19次中國哲學講座》一書中,穆宗山先生說,中國哲學,中國傳統的學習,在他去世後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個"學說",他生命的盡頭,沒有放棄,1990年的講話仍然是這個論點,他說:"中國古人講課,有規模,有法律,這條法律軌道,明朝死後國家消散,清朝無法追趕,民國已經走得更遠了。"

但是,如果"學習"是做一個客觀的認識問題,就不能說顧延武(1613-1682)要健康,有一代清代學生有一所學校。三百年的學術史不是那麼容易抹去的。

新聞:穆宗三到底是怎麼了解"客觀了解"的?

方旭東:穆宗三的定義是這樣的:"所謂'客觀認識',詳細地看,比如讀清前儒學,正視它是如何形成的,基本原則是什麼?這種屬于哲學的了解是非常困難的,要了解到"相應","相應"不僅依賴于對文本的熟悉閱讀,也不僅僅是依靠"了解"上的線。文本是一般的,可以解釋的,不一定叫了解。在這一點上必須具備相應的生活氣質,如果不對應,最好談談文學、曆史、科學等等。"

他補充說:"不僅對前秦家族有相應的了解,對兩漢的研究、魏晉的形而上學、唐代的佛教研究都應該有相應的了解。你有那種了解,适合那種學習,那就是自我認識。"自知之明"也是一種"客觀的了解",不能說就不說硬,胡說八道。"

你看,他說"客觀了解",先說"比如,讀前秦儒學,關于如何面對它,基本原則是什麼?",這本來是不錯的,但是,話突然轉了過來,一轉向了"相應的生活氣質"上來。最後,"'自我認識'(不管他們有沒有那種了解,适合那種學習)"這句話也是一種"客觀了解",已經完全離開了開頭讨論的"客觀了解"問題。

在木宗的三極方言中,"了解哲學的含義"的困難,強調除了熟悉的文本閱讀之外,沒有其他努力。而這種功夫簡直就是"天生的神力",因為它與你的生活氣質有關。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生活氣質,這是天生帶來的,後天人就無能為力了。你能推理嗎,你能不能談談儒家思想,是天生的決心,你日複一日地努力打一條白領帶。

這種對"客觀了解"的了解,不僅重新整理了我們對"客觀"這個詞的了解,也改變了我們對"了解"這個詞的通常看法。從邏輯上講,即使我們可以同意"文本是共同的,可以解釋的,不一定叫了解的",我們也不能推回"不通過文本,仍然可以了解"的結論。你想,文字是清楚的,還是不能叫了解的,連文字也不清楚,那麼,了解就更是談不上了。

完全可以想象,面對一部古籍,即使你有一篇通俗的文字,可以解釋,穆宗三還是會說你不對應,不明白。其實,這樣的論斷在三本書中随處可見,比如他說"王毅的筆記根本不對應",馮有蘭用新的西方現實主義理論來解釋朱子,"這當然是不對應的"。另一方面,由于對自己生活氣質的自信,是以,即使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穆宗三也有信心了解,像佛教一樣,像康德哲學一樣,都是這樣。

總之,木宗三其實看重的是人生的相應本質是不對應的,而不是"學"的。雖然他的整個演講都圍繞着"學習",但實際上卻是"喝醉并不意味着酒"。我的感情也來自于此:像穆宗三這樣的人,天賦不高,讀書不是一項工作,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強調"客觀了解",然而,最後相信生活氣質對應的那一套東西,實在是很傷心。他的例子似乎再次證明了"很難學"。

"沒有别的可學的,隻有兩個,一個是文學,一個是了解"

新聞:現在我明白你一開始說的"很難學"的意圖。隻是我還有一個問題,穆宗三寫了那麼多關于中國哲學的書,儒家思想全都涉及其中,光宋明裡有黃黃四卷,還有獨立翻譯的康德三書批判,你覺得他在客觀上了解了什麼?我說這種客觀的了解,不是穆宗三所用的"生活氣質對應"的意思,而是指文學功夫、了解那些方面。

方旭東: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以學術能力為限,我無法做出全面的論證,隻能對自己的研究和一點評論。

首先,我想說的是,雖然穆宗三在講話中說"相應的生命本質"是神,但在哲學史的具體研究還是依靠文學和思想。他寫了這麼多書,之是以今天還有人看,不是因為他一生氣質有多大,而是他在文學上确實工作過,他的了解力足夠深刻,足以激勵人。是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而不是他說了什麼。

曾幾何時,我讀了穆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其中有一篇印象深刻,其中一篇說:"一般人不夠聰明,但文學工作不夠。而這組工作完全是學習工作,迫切,要慢慢來,比如講朱子的中性問題,其中關于中性問題的最少資訊就要一步一步地學習。這種工作是沒有道理的,是以說它是學術性的,以顯示客觀的立場。"你看,當他說這些話時,他非常真誠,沒有神秘感。

他告訴你,沒有别的東西可以學,隻有兩個,一個是文學,另一個是了解。根本沒有生命問題。歸根結底,學習不是玩假,你說你的生活氣質如何對應,但你讀得不寬,應該看你沒看到的材料,人們找到你沒看到的材料,你還有什麼要說的呢?對古人或西方學來,你懂得是非,不是你自己計算,我們心裡還是有一個竿子秤,無論如何,如果你連基本文本都沒有通過,你争論得多麼強烈,也是沒用的。

在這種情況下,為穆宗三辯護的人通常會犧牲自己主人的法寶,那就是:一般的文本并不代表了解,即使穆先生對個别句子不了解,也不會妨礙他對最重要的含義的了解,因為穆先生有"存在的回聲",這被稱為"正義的不服從"。

木宗山是一座山,但并非不可逾越。

的确,這些話隻能用來愚弄那些沒有頭腦的人。話又說回來,大帆迷們,不管是誰的粉,沒有心,真的有心不會去"粉"的人。穆宗三不是神,他在研究中缺乏了解或誤解是正常的。讓我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關于穆宗三對馬義夫用"義"來指佛教的批評。在評論馬義夫的段落時,穆宗山說,馬一夫生創造了一個新詞"義"來指代佛教,他質疑道:"我知道古人有所謂的'義科學',宋明有'科學',馬先生用'義'來稱呼佛教,我不知道為什麼?"儒家講"性理論",道教講"神秘","義"是我們所有人都有的,儒家有儒家,道教有道教,我們怎麼能用"義"來命名佛教呢?"

穆宗三的這一質疑暴露了他對佛教的無知。其實,"義"并不是馬義新造的詞,而是佛教教義,尤其是理論上的名字,早在晉代,"趙論"就有了這個詞,即說,秦洪史三年後(公元401年),秦王"定下鲑魚的含義500多人"和高僧由紀莫羅什"參加派對"。打開《弘明集》、《高僧傳》,"義"字随處可見。此外,如《衛書》、《陳書》、《老唐書》等曆史書,也有很多收錄。這表明"公義"不是一個術語。穆宗三不明白這一點,隻能說他仍然缺乏佛教常識。

第二個例子是朱先生對孟晚舟"盡職盡責"的解釋的批評。穆宗三在《心與性》和《圓善論》等著作中對朱子《明知廣》一章的評論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朱子的了解與孟子的初衷"不相符"、"相隔太遠",稱朱子無法把握孟子的原意,"是以它的筆記這篇文章是完全颠倒過來的。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穆宗三本人誤解了朱子。朱紫不僅沒有把"盡力而為"解釋為"網格的差",而且,穆宗三認為他了解"做"是對的,朱紫其實是先說的。這些都是可以比較的文本。參見《奉獻與知識——朱子對<孟子的解讀>《知知》(發表于《西北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神學後的繪畫——經典诠釋與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中的具體論點,該文可供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第三個例子是對康德道德哲學中"道德情感"概念的了解和翻譯。由于穆宗山認為康德的哲學是重鑄中國哲學的最佳媒介,是以他投入了大量精力來翻譯康德的三個批判。他認為自己比西方康德專家更了解康德。但現實是什麼呢?首先,穆宗三不懂德語,他從英文翻譯過來翻譯康德。那麼他的英語呢?說實話,這也不好。這種語言上的弱點,對于他的翻譯,難免會犯很多錯誤,有的甚至是非常低級的錯誤。

例如,當他翻譯康德關于道德形而上學的部分時,他透露他不懂德語,英語不夠好。在該部分的一小段話中,康德談到了所謂的"醫生的話"(在der Sprache der ärzte中)。康德的原文被英語翻譯者使用,他将其翻譯為醫生。于是,從英文譯本翻譯過來的穆宗三,把醫生翻譯成"實體學家"。由此可見,穆宗三并不知道,醫生在英語中除了"實體學家"的說話,還有"醫生"的意思。應該說,這樣的錯誤是相當低級的。

對"道德情感"和"道德了解"等關鍵概念的了解和翻譯自然不能指望是精确的。"道德情感"的德語原文是moralische gefühl,在英語中翻譯為morad feel。在康德看來,道德情感是主觀的(Devon subjektiv,英語主觀),不像道德了解總是與特定對象(moralischer sinn)相關聯。道德意識提供了與理論次元相關的知識(Erkenntnis)。在德語中,道德情感(moralische gefühl)和道德了解(moralischer sinn)之間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當你把它變成英語的道德和道德感時,它也不那麼令人困惑。

然而,自從穆宗三從英文翻譯過來後,他終于把泥沼感變成了道德情感,把道德感變成了"道德感"。什麼是"傳感"?穆宗三被解釋為"聳人聽聞的底層效應",根據這種效應,"道德感"是"道德的情感效應,一般稱為道德感,或者更簡單地說是道德感"(見穆宗山譯本:康德的道德哲學)。

穆宗三之是以這樣翻譯,我想,大概是因為他隻知道,感覺在英語中才有"感覺"的意思,他不知道除了那個共同的意思,還有"了解"、"判斷"、"了解"等含義。要把康德的"道德了解"了解為"道德感"、"道德感"或"道德感",康德的"理論次元"很難突出,畢竟漢語中的"感覺"一詞很難想到"理論次元","聳人聽聞"是相對于"知識"的。更嚴肅地說,如果莫萊什·辛恩被了解並翻譯為"道德感覺"或"道德感覺",他怎麼能把康德所謂的「道德情緒」了解為「自由選擇意志的感性」呢?總之,無論你的了解或了解有多高,沒有基本的語言技能,你如何確定你的了解和翻譯是正确的?你怎麼能這麼自信:康德專家可能不了解康德,而你卻能"明白康德的意思"呢?

對于像穆宗三這樣的前輩來說,沒有必要像他的一些學生或崇拜者那樣盲目地跟随,當然也不需要像一些妄想那樣發癢。木宗山是一座山,但并非不可逾越。隻有比穆宗三更努力,才能看到他的局限性,才能比他走得更遠。它很難學習,而且隻是為了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