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秀山:從“兩山論”突圍,大山成了創業場

作者:上遊新聞

在距離重慶市區400多公裡的秀山土族苗族自治縣阘山鎮,街上寫着"開荒關,奔向富路"的智語。

這是秀山最偏遠的鄉鎮,曾經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眼中的地方,隻有一個連續的高峰。

近年來,秀山打造武陵山實踐"兩山論"模式,推動"産業生态、生态産業化"發展,一座山受大自然青睐,孕育了一座山寶,成為"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見證",帶領邊城的子民走向富饒之路。

不要讓一寸土地變成荒地

秀山:從“兩山論”突圍,大山成了創業場

碇口鎮平石村空間蓮花種植基地

重慶7月底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在秀山口平石村的太空蓮花種植基地,卻一片寒意。蓮花競相開放,帶領遊客停下來拍照。

平石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張雄怎麼沒想到,有一天他們還能在家門口吃"旅遊米飯"。

"以前,這塊水稻是種好的,總收入不到每畝1000元,然後人們開始外出打工,大部分土地荒廢了。張說,大約在2018年,該村開始發展太空蓮花種植業,并補充說,他還搬出了超過一英畝的自己的土地。随着每年夏天太空蓮花的盛開,張在家門口做了一個冷蝦生意。"一年兩三個月,你還能賺到一兩百萬裡,而去年最好的一天生意賣了1000多元。

種植空間蓮花是平石村田園建築群的一部分,該村建在Passkou鎮。山口鎮副鎮長楊勝菊站在浩瀚的荷花池前非常感慨:"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農民的命脈,如果不是最後的手段,誰不想離開黃土離開家園,現在有了好政策,好産業,我們不能讓一寸土地浪費, 讓土地得到最好的利用。"

楊勝菊給記者算了一下,現在種植的空間蓮花地有200畝,過去很多年幾乎沒有産值,而現在畝産值可以達到4000元左右,光是生産蓮花就能帶來80萬元的收入,更别說旅遊等綜合收入了。

秀山:從“兩山論”突圍,大山成了創業場

楊勝菊介紹了田園情結的發展。

除了種植空間蓮花,平石村的田園綜合體也創新了模式,政府出資的土地被改造成5.6萬平方米的棚基,176個棚屋每年帶來超過30萬元的租金。同時,中草藥、茶葉、核桃等主要生态産業可實作産值達數百萬元。

楊勝菊說,近年來,山口淘汰荒地2.8萬餘畝,發展特色産業39405畝,目前已擁有中藥15980畝、茶葉7551畝、核桃11544畝、其他特色4330畝、11村全面實作了"一鎮一産業""一村一品"的産業布局。

"企業合作"模式形成長期産業機制

山的寶貝在深海中長大,怎麼才能趕上行業的"快車",讓山的"綠寶貝"變成"金寶貝"?

秀山:從“兩山論”突圍,大山成了創業場

茶葉種植在帕斯口鎮

在帕斯口鎮新法院村,為了解決新醫院、坪研究所、百年老齡等周邊村5000畝茶葉基地鮮葉銷售問題,新院村黨支部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與秀山縣閩宇農業有限公司合資,引進"秀山榉尖""山雲霧茶""人民綠"等産品, 預計今年茶葉銷售産值實作600萬元,毛利150萬元。

楊勝菊告訴記者,引進專業茶葉企業進入村裡發展,不僅通過專業技術提高當地茶葉品質、産量,而且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加收入,形成長效産業機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茶廠預計每年至少實作50萬元的利潤紅利,其中40%配置設定給村集體經濟組織;

"企業與合作社"的創業模式讓新源村的茶葉産業得以發展,帕斯口鎮的村子也在産業發展中找到了突破口。

秀山:從“兩山論”突圍,大山成了創業場

葉茂介紹了東平村黃景的栽培情況。

在東平村的碇口鎮,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資源,使這裡成為生産黃井中草藥的搖籃。"東平村位于武陵山地區,優越的自然環境适合野生黃精生長,再加上近年來市場對黃精的需求逐年增加,因地制宜,黃精産業的大規模發展既有生産條件,又缺乏市場前景。2019年4月,東平村建成了标準化的中草藥苗棚,按每畝可生産黃種苗約10萬棵,市場價格以1元/株計算,黃精苗每畝有望達到10萬元以上。"黃晶的銷售情況非常好,現在大棚苗已經全部排好了,到10月底就可以全部售罄,為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億元。

不僅如此,東平村還鼓勵"家族黃精"。葉茂說,一畝土地可以種植黃精2500株,村民可以以0.3元/株的優惠價格購買黃精,一畝苗成本不到1000元,按照縣每畝黃精補貼1000元的政策,相當于幾乎沒有前期投入費用。但四年後,黃晶成熟銷售,每畝可帶來4萬元的收入,讓村民的收入穩步增長。

"一條網線"讓"山貨出山"成為現實

過去,住在秀山的人想去縣城是大不了的,更别提把山上的"寶貝"賣給城裡了。但現在,秀山農村電商采用"一條網線",讓"山貨出山"成為現實。

秀山:從“兩山論”突圍,大山成了創業場

帕斯口村扶貧産業園

90歲以後的年輕人楊秋是土生土長的帕斯鎮人,原本已經在電商行業小名。去年底,楊秋回到鎮上建設山口村扶貧産業園,生産了自己名叫"秋小二"牌火鍋基地。

楊秋告訴記者,得益于當地物流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支援,企業目前火鍋底線上采購訂單達到3萬單,預計今年将實作産值3000萬元。

"産業園裡有電商學校,可以幫助山裡人從外行變為多面手。楊秋介紹,政府還提供免租廠房、無息貸款等扶持政策,協調村集體和電商企業建立農産品供給機制,可以說是"上馬"也是"送車"。

帕斯口鄉村扶貧産業園不僅需要像楊秋這樣的年輕創業者帶動行業發展,更需要一個公共平台,幫助山寶寶"走出去"。

秀山:從“兩山論”突圍,大山成了創業場

秀山農産品通過電子商務"出山"。

2017年,帕斯口鎮當地青年何江華在家鄉看到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前景,決定回歸創業,進入農村電商的"藍海"。如今,他和鎮政府兩位合夥人打造了一個電子商務扶貧平台——"山水關",現已成為該地區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去年幫助當地村民銷售了2000多萬元的農産品。

"帕斯口鎮的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産業,他們安心做大做強産業鍊,寶貝'出山'就會放心給我們。何江華表示,以前村裡沒有銷售之路,隻能"自給自足",自從電商平台問起,我們通過統一的收購、包裝和投放到電商平台上銷售,一旦沒人問起山貨突然變成了網絡"爆錢"。

在秀山,有一大批和楊秋、何江華一樣的電商創業者,他們依靠網絡平台将當地的當地産品賣到全國各地甚至走向國外,讓脫貧緻富之路更加暢通。

目前,秀山已建成重慶市區域物流樞紐、市級重點物流園區、中國物流示範基地秀山(武陵)現代化物流園區。園區依托成都鐵路局300萬噸戰略裝卸點和集裝箱站,打造集貿易、配送、倉儲、加工、會展等功能于一體的物流園區。

"山地生産",讓當地鄉村振興之路變得更加紮實。現在,邊城鄉人民擺脫貧困健康的美好圖景,一根針線"繡"在巴瑜的土地上,他們正在走向繁榮之路。

上遊記者戴偉張漢祥攝影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