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
1984年10月22日,鄧小平在中央咨詢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中央諮詢委員會(CSC)於1982年成立,作為"第十二次代表大",在1992年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上被廢除。
在特殊曆史條件下,黨中央是解決省級以上黨上司機構新老問題的組織形式,目的是使黨中央和省級上司班子年輕化,同時讓一些老同志在退出前線後"繼續發揮一定作用", 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助理和參謀。"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黨中央在黨中央中的地位。是以,鄧小平在CSC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尤其令人關切。鄧小平在講話中提到,解決香港問題将直接影響台灣問題的解決,但他很清楚,解決台灣問題需要時間,而且不可能倉促解決。
會上,鄧小平為解決台灣問題定下了基調,他說:
"最近有外國人問我,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是否與香港的政策相同。我說得更寬泛。所謂寬泛,就是除了能用來解決香港問題的政策,台灣被允許保留自己的軍隊。我們堅持尋求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我們從未放棄非和平手段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作出這樣的承諾。如果台灣當局從不同我們談判怎麼辦?我們能放棄民族團結嗎?當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要着眼于經濟建設,以後統一問題,不搞大局。然而,不能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将記住這一點。這是一個戰略考慮。"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的實質是中國内政。衆所周知,毛主席有生之年為解決台灣問題付出了巨大努力。
毛主席
中國共産黨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實作祖國統一作為最重要的目标。毛主席作為我們黨第一代中央上司班子的核心,為推動祖國統一作出了不懈努力。縱觀毛主席一生在台灣問題上的決策,可以看出,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武力解放台灣"的偉大号召,還是随後的兩種政策,他從未承諾過放棄使用武力。 使用武力與和平。
台灣是一個遺留問題,與香港和澳門的退出有着根本的不同。1943年12月1日,中美兩國政府共同簽署了《開羅宣言》,明确指出,三國的目的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所占領或占領的一塊太平洋領土。 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諸島(包括釣魚島),以及将日本驅逐出武力或貪婪奪取的其他土地。
到1945年7月26日,協約國在《波茨坦公告》中增加了《建國宣言》的規定,作為協約國無條件向日本投降的條件。《波茨坦公告》第8條還明确規定,必須執行《開羅宣言》的條件,日本的主權必須限于北海道、九州、島根和我國人民确定的其他小島嶼。
這意味着,隻要中國等待日本投降,台灣就可以傳回祖國。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登上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号航空母艦,并簽署了日本投降條款。
該條款明确指出,它接受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的規定,該公告由中國、美國和英國共同簽署,随後由蘇聯參與。從那時起,台灣在曆史和法律上都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0月25日,中日兩國在台灣台北會館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結束了日本對台灣的殖民化。
1945年,日本駐台灣總督安藤立二簽署了《健康書》。
同日,國民黨陸軍二将陳毅成為台灣特首兼台灣警察總司令。陳毅代表國民黨政府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和澎湖群島将正式重新進入中國地圖,所有陸地人民都将在中國政府的主權之下。這一非常具有曆史意義的事實為我的同胞和全世界所熟知。
194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釋出《恢複台灣同胞國籍令》,正式宣布台灣人民(包括漢族和高山原住民)為我國國民,因敵人的入侵而喪失國籍;
随着共産黨内戰的爆發,國民黨軍隊撤退到蔣介石撤退到台灣的盡頭,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解放台灣。事實上,早在渡河戰役開始之前就已經提出,解放軍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解放台灣,為之做準備。
1949年3月25日,新華社根據七屆二中全會的精神,發表了《中國人民必須解放台灣》的社論,首次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口号。社論再次澄清了解放軍的下一個任務:
中國人民解放鬥争的任務是解放整個中國,直到台灣、海南島和屬于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得到解放。随着中國形勢的發生很大變化,中國解放鬥争的勝利必須在不久的将來實作。中國人民必須解放台灣和整個中國。
那麼,美國當時對台灣的态度是怎樣的呢?194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杜魯門副總統接任。杜魯門政府首先繼承了羅斯福的外交政策。同年5月,美國駐蘇聯大使約翰·哈裡曼(John Harriman)在給蘇聯政府的一份備忘錄中特别提到了台灣。
左起: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宋美玲
備忘錄再次明确指出,"《開羅宣言》關于台灣和澎湖群島回歸中國的規定,以及日本戰争結束時中國對這些島嶼建立主權的規定,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美國政府的這種态度一直持續到北韓戰争爆發。
1949年4月渡河戰役後,國民黨的處境越來越糟,蔣介石最終選擇台灣作為他最後的撤退。有鑒于此,毛主席立即号召三洋盡快進軍福建,建立解放台灣前線,"要趕快準備早日進入,以便在6月和7月占領福州、泉州、漳州等地,并準備奪取廈門。部隊隻有在上海得到解決後才能準備出動。"
至于解放台灣運動的總司令,毛主席早已在動。當年6月21日,毛主席再次打電話給蘇瑜:如果不占領台灣,國民黨海空基地就不會被拆除,随時威脅上海等沿海地區;
接到指令後,蘇玉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放台灣的準備工作中。美國政府當然知道中國將解放台灣,但他們不願意介入。1950年1月5日,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發表了關于台灣的聲明,明确表示美國繼續承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同時,聲明以黑白分明的方式宣讀:
"過去四年來,美國和其他盟國也承認中國對該島的主權";
"美國從未對台灣或其他中國領土抱有過掠奪性的野心。美國無意在台灣獲得特殊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也無意動用其武裝力量幹預其現狀。美國政府不打算采取任何足以使美國卷入中國内部争端的措施。
"無意向台灣的中國軍方提供軍事援助或建議。
美國總統杜魯門
僅僅七天後,美國國務卿約翰·艾奇遜(John Acheson)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公布了美國在遠東的戰略防線,即太平洋島嶼防禦圈(Pacific Islands Defense Circle),其中台灣和北韓半島都被排除在外。美國政府的這種态度,使毛主席加快了解放台灣的準備。
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世界各國都認為,解放軍接下來必将解放台灣,美國情報機構認為,解放軍将在9月底台風逼近之前發動渡海戰争。在素玉的提議下,山陽從三個團抽調12人為主力,加上四地的四名兵力作為預備役,總兵力達到65萬人。
一切準備就緒,隻需等待中央訂單即可。然而,就在那時,北韓戰争爆發了。美國先是直接介入北韓戰争,然後派駐菲律賓的美國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還駁斥了"台灣地位不确定"的說法。
毛主席從國家主權和東北的重大意義出發,最終中止了解放台灣的運動,轉而組建了一支自衛軍,抗美保衛北韓。北韓戰争結束後,毛主席繼續把解放台灣作為他的重要任務之一,鄧小平參與了台灣工作的許多重要決策。
不幸的是,由于種種原因,直到毛主席去世,台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特殊時期結束時,鄧小平作為第二代中央上司班子的核心,親自上司了對台工作,甚至在訪美遇到困難之後,他也沒有動搖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1977年成為總統的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對兩國關系的停滞不前感到失望,并決定在任期内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美國總統吉米·卡特
同年2月8日,卡特在白宮會見了中國駐美國聯絡處主任黃震,并表示政府對華的政策目标是"關系正常化",并補充說:"《上海公報》的原則過去是,将來也是雙邊關系的基石。此後,中美兩國舉行了一系列秘密會談。
1977年8月,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萬斯國務卿。會談中,鄧小平在台灣問題上劃清了一條線,對萬斯說:
"我們必須澄清美國入侵中國領土台灣的事實。現在的問題是,美國要控制台灣,讓中國人民無法實作祖國的統一。我們多次說過,為了使中美關系正常化,在台灣問題上有三個條件,即按照日本的方式"脫包、撤軍、斷交"。老實說,日本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讓步。現在是美國下定決心的時候了。"
萬斯聽了,插話說:"我們準備取消與台灣的合同,撤軍,斷絕外交關系。鄧小平無視萬斯的說法,繼續按照既定戰略與美方對峙,暴露了他别有用心的本質:
"在我們看來,你所謂的計劃是兩個問題。第一,你們要我們承擔起以武力解放台灣的義務,事實上是幹涉中國内政的義務。其次,你建議不列的"使館"實際上是"反向聯絡處"的副本。顯然,我們不能同意這個提議。現在欠中國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欠美國。考慮到這一點,問題就解決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沒有其他人可以幹涉。中美建交後,我們準備在三個條件下尋求不經美國參與的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我們不排除以武力解決。"
鄧小平的态度如此堅定,以至于萬斯知道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不會有任何妥協,是以,他的中國之行"觸動了一個鼻子"。"1978年1月,鄧小平會見美國兩院代表時,再次明确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底線,大陸方面試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鄧小平和卡特
鄧小平一再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發表言論,使美方充分認識到,中國不可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放台灣。1978年5月,卡特總統表示接受中方提出的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三個基本條件。年内,雙方關系(即斷交、撤軍、解除合同)并采取實際行動。
當年7月以來,中美兩國開始就建交問題進行艱苦談判。在會談中,卡特告訴中方,美方對會談是認真的,但希望中方照顧好美方的一些政治需求。鄧小平從大局出發,從"必須解放台灣"到"台灣回歸祖國,實作統一大業",對台灣的工作方針進行了曆史性調整。"
1978年12月13日,中美談判進入最後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決定親自會見美國駐華聯絡處處長伍德科克,推動中美建交。此時,中美兩國已基本就聯合公報草案達成一緻,鄧小平再次明确表示:
中美建交後,美國政府需要慎重處理與台灣的關系,不影響中國采取最合理方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努力。如果美國在建交後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隻會給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設定障礙,最終隻會以武力。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m。中原標準時間(9頁.m華盛頓時間12月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關于建交的聯合公報》(《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建交公報》于1979年1月1日、1979年1月1日生效,其中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同意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同時,中美兩國政府分别發表聲明,美國發表聲明表示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中國聲明強調,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
如果說《中美建交公報》為中美關系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那麼鄧小平對美國的曆史性通路,确實為中美友好交往打開了大門。據中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柴澤民介紹,卡特于1978年12月14日,也就是中美兩國達成《中美建交公報》的前一天,邀請鄧小平通路美國。
鄧小平決定在不到24小時内通路美國,定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1979年1月28日,中國農曆還沒到第一年。這一天是全家團聚的日子,不會走遠,鄧小平登上專機去美國旅遊。選擇在這一天通路美國,很好地表明了鄧小平對他訪美的重視。
鄧小平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九天的通路,他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在美國受到高度重視。這9天,就是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9天,被媒體稱為"氣旋9天"。自訪美以來,台灣問題一直是美國政界人士和媒體關注的焦點,鄧小平也知道這一點。
果然,是時候來了。1月30日,鄧小平和卡特就台灣這個最棘手的問題再次會面。卡特再次呼籲中國承諾"不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并表示希望鄧小平在美國期間在談到台灣問題時,盡量使用"和平"和"耐心"這兩個詞。
鄧小平斷然拒絕了。談判結束後,鄧小平短暫休息,在美國國會大廈參議院大樓參加工作午餐。午餐不允許記者參加,但他們被告知,他們可以在午餐會上聽到談話,把它拉進大廳外的擴音器,不知道揚聲器是否會響起。
鄧小平與卡特舉行會談
當時,美國國會許多議員不同意中美建交,也有人主張對中國采取強硬行動,認為台灣問題是一盤可以賭的好棋。突然,鄧小平獨特的四川口音從擴音器傳來:
"我想你們都非常清楚,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關鍵。關系是台灣回歸祖國。人們擔心用什麼來解決台灣問題,中國将采取什麼樣的政策來解決台灣問題。我相信你們已經注意到,我們不再使用"解放"一詞,而是說我們應該解決台灣回歸祖國的問題,完成統一大業的問題。"
1月31日,鄧小平接受了美國三大電視網的聯合現場采訪。當被記者問及中國是否會"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時,鄧小平再次給出了嚴厲的回答:
"我們和你們一樣,希望和平解決這一問題,但中國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承諾,因為如果我們做出這一承諾,将不利于和平統一。如果我們承諾不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就會束縛自己的雙手,這種結果将使台灣當局在談論和平統一時與我們産生根本的不同。這樣,最終結果将導緻使用武力的解決。"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為解決台灣問題而奮鬥。例如,1980年9月,鄧小平在與國國民黨長老陳繼璇的兒子、美籍華裔學者陳叔拜會面時,再次呼籲在他這一代人中解決台灣問題。
"我認為統一是大勢所趨,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是否是下一代。我認為我們最好支付賬單。不,還有你們這一代人。我希望它早一點。在這方面需要慢慢加強。在1980年代,我們每天都把團結提上議事日程。"
鄧小平晚年在家
鄧小平去世前,一直把台灣的定居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在多次場合和中央委員會會議上都談到過。鄧小平已經死了很多年,但他解放台灣的偉大思想一定會實作,祖國就會完全重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