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那有沒有可能是一種畸形延伸?一、媒介之痛:生理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二、媒介之手:深度幹預人類日常生活三、媒介之思:處理好人與媒介的關系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編輯介紹:媒體是人的延伸,這是麥克魯漢在《了解媒體: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在他看來,任何媒介都隻不過是人類感覺和感官的延伸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體是人類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類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是人類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全面延伸。在某些情況下,是否有可能是變形的延伸?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那有沒有可能是一種畸形延伸?一、媒介之痛:生理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二、媒介之手:深度幹預人類日常生活三、媒介之思:處理好人與媒介的關系

當談到媒體技術發展的影響時,我們傾向于樂觀。或驚歎于數字媒體的快速發展,或稱贊其便利性,期待媒體技術的發展能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但近年來,在主流聲音之外,"技術造成的身體痛苦"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今,随着手機、電腦等數字媒體的廣泛普及,人類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所經曆的身體疼痛,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問題。

久坐不動的程式員得了頸椎病,一段長長的刷子短視訊讓人感到頭暈目眩,為了搶到網紅直播之間得了肌腱炎,連離開手機都無法直播......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媒體是人的延伸",那麼在某些情況下,有沒有可能成為變形的延伸呢?

本期《全媒體》将試圖回應媒體使用與身體體驗之間的關系:當我們使用媒體時,我們身體的痛苦體驗是什麼?媒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樣的畫面?此外,這種個人經曆能激發人類對身體與技術關系的怎樣的反思呢?

<h1頭條起源"h2">,媒體痛苦:身心雙重"折磨"</h1>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了太多銷售舒适性的技術創新:

例如,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屏風都有内置的"護目模式"來緩解眼睛疲勞,為了減輕頸椎疾病、肌腱炎的疼痛,所有辦公用品都應該貼上"人體工程學"的标簽,以宣傳其設計精妙......

每當我們看到這些廣告時,技術發展的主流叙事就開始了-正如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所想象的那樣,技術的發展似乎正在無限期地朝着"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然而,這種說法往往隻強調技術發展的"成果",淡化了其演變的"原因"。也就是說,如果在使用技術的過程中沒有人體真正痛苦的經曆,那麼人類怎麼會有對技術發展的感覺呢?

回顧曆史,技術給人體帶來的痛苦經曆在實踐中從來都不是新話題。

早在1936年,卓别林在自導自演的黑白電影《摩登時代》中就已經深刻諷刺了"福特主義"的生産模式對勞工身心的破壞。我們常說,各種"職業病"是這一現象的有力注腳,如教師組的"塵肺"、礦工的"矽肺"、容易患"輻射病"的介入醫生,甚至一些專業音樂家因為長期使用樂器而成為"肌腱炎音樂家"......

媒體技術對人類的副作用是相似的。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在"計算機時代"就已經出現了。

1981年,《人為因素》雜志推出了一期特刊,主題是"工作環境中的計算機"。當時,"台式電腦"已逐漸應用于美國社會的各種工作場景。是以,各工作部門内專門從事計算機操作的專業工作者人數正在迅速增加。

在本期期刊上,發表了一項題為"計算機使用中的健康投訴和工作壓力"的研究。研究發現,在相同的工作環境中,敬業的計算機操作員對身體健康問題的抱怨比其他工作的員工更多。例如,他們會感到眼睛更不舒服,肌肉酸痛,工作壓力更大。[2]

如今,手機的問世,加起來了陣痛,以至于當我們提到"低着頭"這個詞時,我們常常會想到手機造成的身體疼痛。頸椎疾病、肌肉拉傷、幹眼綜合症、脫發等疾病,似乎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折磨。許多年輕人的"家庭團體"也經常收到長輩關于戒掉"手機病"的推文。

除了這些直接的痛苦之外,手機的使用對我們的精神層面産生了深遠而隐蔽的影響。例如,我們發現長時間使用手機後很難集中注意力。

美國傳播學者羅伯特·哈桑(Robert Hassan)在他的《分心時代:高速網際網路經濟中的閱讀、寫作和政治》(The Age of Distractaction: Reading, Writing and Politics in the High-Speed Internet Economy)一書中指出,數字媒體迫使人們"始終線上"。這種狀态會讓使用者密切關注媒體資訊,使在真實空間和媒體航天飛機來回穿梭,呈現出一種"慢性關注"狀态。[3]

在這種狀态下,人們的日常生活會增添更多的焦慮。它可能來自手機鈴聲對日常生活節奏的幹擾,也可能是由于社交媒體上資訊的高速流動。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我們離開手機時,我們會陷入極度焦慮 - 因為我們習慣于"始終線上",而"放下"是不可接受的。

<h1 toutiao起源"h2">媒體之手: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深度幹預</h1>

媒介對我們身體的影響不僅在于個體感覺的層面,在我們身體所依賴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節奏上,也許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由媒介塑造的。

問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真的知道我們生活的城市空間嗎?我們對它的了解在多大程度上來自媒體?

如果媒體被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人們的日常消費行為離不開支付平台,對城市交通狀況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手機地圖,城市的著名旅遊景點離不開app評論的認可;

更重要的是,媒介不僅影響着我們對生活空間的了解,如上例所示,還塑造了生活空間本身。

例如,當我們第一次通路一個城市時,我們經常故意在社交媒體上搜尋"網紅餐廳",并根據他們的聲譽進行過濾。當我們稱它們為"網紅餐廳"時,我們實際上更關注它的"紅",而忽略了它的"網紅"特征。

如此之多,以至于我們經常忽視城市空間中的餐館必須首先在網絡上獲得良好的聲譽,才能為線下收入提供充分的保證。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那有沒有可能是一種畸形延伸?一、媒介之痛:生理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二、媒介之手:深度幹預人類日常生活三、媒介之思:處理好人與媒介的關系

我們生活在食物和衣服中的事實與各種媒體密不可分,似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所有"當然"都是基于媒體的擁有。如果把媒介放在一邊,我們現代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同樣,我們可以繼續扪心自問,媒體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時間和生活節奏?

對于無數"勞工"來說,上班時間線的消失,或許就是對這個問題最真實、最壓倒性的回答。由于手機和社交媒體,即使回到家,"勞工"仍然生活在被手機支配的恐懼中。

特别是對于需要關注社會和行業動态的記者、金融專業人士和從業者來說,随着他們的工作越來越依賴媒體,這種"全天候工作"的狀态甚至演變成一種工作需求。

對于更多的普通人來說,人體的生物鐘經常被媒體搞砸。面對令人眼花缭亂的資訊、短視訊、直播,我們常常陷入無意識、無休止地使用手機的境地。正如我們經常嘲笑自己的那樣:無論多麼困倦,我們總是在睡覺前一段時間才能獲得一些内心的平靜。

至于其後果,胡一清教授曾判斷,"這種狀态的延續與浏覽的具體内容關系不大,而是一種機械的意識恍惚行為,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個人就寝時間日複一日地被推遲,使睡眠的終結走向整個社會。"[4]

<h1 toutiao-origin"h2">三、媒體思維:處理人與媒體的關系</h1>

無論是媒體給人體帶來的痛苦,還是媒體日常生活的形态,似乎都在提醒我們,人類的栖息地有媒體的建構,生存在其中,注定要逃脫媒體的紀律。但事實上,人類不僅默默地遭受媒體及其變化對身體的折磨和改造,媒體與人的關系,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決定和馴化。

在《個人計算機如何傷害人體》一書中,作者萊恩·諾尼(Laine Nooney)詳細介紹了使用計算機的痛苦經曆如何利用"計算機帶給人體的痛苦經曆",一步一步地推動計算機的發展和創新。

例如,作者解釋了計算機顯示器、鍵盤和滑鼠等的改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減輕使用者的痛苦。可以看出,計算機的"進化"很大程度上是人體"抗議"的結果。

同時,作者明确表示,使用上述觀點的意圖是"從計算機使用的痛苦經曆的角度來考慮計算機的曆史,這是将身體,使用者和使用行為的重要性置于硬體,軟體和發明家之上。"[5]

換句話說,媒體技術發展史的作者傾向于将其寫成技術創新的輝格黨史,而忽略了技術與人類之間豐富而生動的互動曆史。後者對于了解技術的發展和反思身體與技術的關系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技術與人體的融合與互相作用問題,學者哈拉維在1985年就關注了這個問題,并提出了著名的《塞貝格宣言》,她将其定義為無機機器與有機體的結合。

同樣,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都是基于類似的想象,描繪了出生和離開的"Sebs"。比如天空中的"終結者",無所不能的"終結者機器人","黑鏡"在大腦中被植入世界的晶片。

這些科幻作品中賽博的形象,往往蘊含着創作者悲痛和喜悅的沖突心理。樂觀主義者幻想着技術驅動的人類可以成為超人,而悲觀主義者則深切擔心技術主宰着人體。

但是,如果我們抛開文學和電影作品創作者故意創造的戲劇性因素,回顧日常生活,我們會發現,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人似乎是名副其實的賽博。如前所述,城市空間、食物和服裝,都依賴于數字媒體而展開,以至于當我們離開媒體時,生活本身将難以行走。

數字媒體的發展早已不是一波工具,而是成為人體内不可或缺的器官,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正如孫教授所說:"溝通的話題已經從掌握了工具的自然人變成了技術嵌入體内的賽博人。"

是以,媒體融合不能僅僅從媒體本身來了解,而是進入重新設計主題的階段。也許我們不應該再問"媒體對我們的身體做了什麼",而是媒體如何與我們的身體融合。這種內建的後果是什麼?

是以,當我們帶着這樣的問題來了解媒介時,我們不必擔心被"囚禁"在媒介的籠子裡。

我們的身體從媒體那裡感受到的痛苦和苦難,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從媒體感受到的紀律,實際上是來自人體的回報信号。正是這些經驗不斷提醒我們生活在媒介中的真實情況,也正是這些經驗,在媒體技術發展的漫長曆史中,逐漸成為改善我們生活環境的經驗材料。

是以,對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弘揚科技的美好,學會如何與媒體技術共存,學會正确處理媒體體驗也很重要。

作者: 王偉然;公衆号:全傳媒(ID:全美派)

友情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JM4CoUTybf5UokM2R_m2BA

本文最初由 smh.com.au 發表。未經許可,禁止複制

該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