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費曼學習法

作者:岩仔的讀書時光

高效能的學習既是有趣的,同時它的方法也是有迹可循的。

——費曼

如果你不懂得簡化所學的知識,就等于一直在盲目而缺乏方向地收集“碎片化知識”,貪多不精,隻積累了數量卻做不到成體系地開發和利用。在這種錯誤的學習思維主導下:

第一,你學的隻是一堆空洞的結論而非豐滿的邏輯

第二,你所做的簡化過程删除了最重要的推演環節。

第三,你的學習把多元化的辯證分析變成了一進制化的立場總結。

第四,你隻記住了表面的事實,沒有發現背後的原理。

長此以往,這種學習思維将徹底、完全地主宰你的行為模式,影響你的生活和工作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你的知識不成體系,是以很難系統地、宏觀地思考問題。

第二,你看待問題時容易簡單化和片面化。

第三,你的思維與視野容易狹隘,看不到長遠的可能性。

第四,你很難進行複雜、獨立和具有深度的思考。

就像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n.PaulJobs)說過的一句話:有時候你得到的知識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隻是一堆資訊。

費曼學習法

無論你的學習速度有多快,你都不可能掌握所有對你有幫助的知識。哪怕是萬分之一,這個目标也是遙不可及。有一項資料表明:人類文明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數百萬年間,創造的資訊共有5艾位元組,相當于50億部1G大小的電影。但到了2010年,人類創造5艾位元組的資訊隻需要兩天;到2013年,這個時間是10分鐘;到2019年,這個時間已經變成了小于10秒鐘。

知識的增加速度超乎想象。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無論你的精力有多旺盛,大腦的存儲能力有多強,時間有多充裕,你都不可能趕上知識的增長速度。是以,隻注重數量和速度的碎片化學習對我們早已毫無幫助——也許有一點點浪費光陰的“價值”。在今天這個時代,最有效的學習不再是機械式的記憶、重複高強度的練習和将時間開發到極緻的魔鬼式學習,而是嚴格地遵循簡單又直接的費曼學習法,尤其是最後一個步驟:簡化,盡可能地簡化——隻學習你需要的,隻學習對你重要的,隻學習知識之中“最核心的知識”。在第一個原則中,要緊緊地抓住這三點,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深挖。

費曼學習法

費曼向來不主張追求數量的“貪多求全”的學習,他曾經嘲諷地說:“如果有一個人願意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并且還為此感動,那他純粹就是一個無知的妄人。”即使不談論今天,早在幾十年前,社會的分工也早已經極其精細,每個領域都如同一架精密的機器,而每個“零件”都代表着一門複雜的學問。最有效率的學習必須也隻能是讓自己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而不是試圖樣樣精通,成為全才。這個世界沒有全才。

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味地貪多求全,不舍得删除、整理和歸納,就像吃飯積食一樣,不但腸胃受不了,最終整個身體都會不堪重負。你難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也無法把其中的一些知識開發到極緻,隻會讓你對知識的匮乏感到更加焦慮和惶恐。

掌握一門知識有多難

在今天這個時代,學會一種新遊戲越來越容易,可掌握一門新知識卻越來越難。為什麼大部分人學而不得?傳統的學習方法是我們大多數人正在使用的方法,

它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以輸入為主。死記硬背,或疊加閱讀量,量變達成質變。

第二,教條主義。盲目崇信書上的理論或架構,視野狹窄。

第三,标準化應用。嚴格按照學到的知識去實踐,遇到問題生搬硬套,缺乏創新。以輸入為主——死記硬背。優點是能在短時間内積澱盡可能多的資訊,學到大量的知識點。缺點是内容留存率低,今天記住的東西過幾天便“十不留三”。

費曼認為,好的學習方法能夠為一個人創造宏大的視野和對世界犀利的了解力。在我看來,費曼學習法為我們提供的是三種與衆不同的能力:

第一,遠見

通過解讀知識傳遞給我們的資訊,判斷未來的趨勢,而不是僅僅記住這些資訊。

第二,穿透力

通過費曼分析技巧,從碎片化的知識中看清事物的本質,快速解決問題,掌握事物的規律。

第三,智慧

通過以輸出的方式濃縮、重演知識,汲取精華,使知識為我所用,和環境相比對,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何為“費曼學習法”

作為著名的諾貝爾獎實體學家,理查德·費曼非常了解“記住知識”和“了解知識”之間的差别。這也是他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費曼在研究和教學的過程中創造了費曼學習法(也被稱為“費曼技巧”),確定了他比别人對于事物的了解更為透徹。

費曼學習法

費曼學習法提供了四個關鍵詞:Concept(概念);Teach(以教代學);Review(評價);Simplify(簡化)。

第一,好的思維需要正回報。

思維方式的選擇是無論個人還是組織在解決問題時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成功的個人群組織總是擅長系統性地思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正回報”(也叫“放大回報”)。它如同一個增長的引擎,是一個驅動系統加速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在思考的過程中實作“自增強”。費曼學習法為我們的思維提供的便是正回報,能夠促進知識和能力在學習中的自增強。

第二,輸出加快思考的成熟。

美國科學作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Merton)在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馬太效應”:“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産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它表達的内涵是,隻要我們在某一個領域獲得了一點優勢,就可以不斷擴大這個優勢,成果也會越來越大。

費曼學習法的作用就是一種馬太效應。在對某個知識的學習和思考中,一次成功的輸出也會同時增強輸入的能力,進而使得下一次輸出的成功可能性更大,下一次取得的成果又會促進再下一次的學習和思考,壯大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應用能力,加快思考的成熟。

第三,費曼學習法讓思考可以量化。

我們對任何問題的量化思考都展現在六個方面,每個方面都能用到費曼技巧。

▲方向→鎖定思考的主要方向。

将思考量化的第一步,是列出所有備用的方向,進行對比選擇,鎖定一個主要的方向。“方向”既是你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和環節,也可能是最有利于思考的突破口。軍隊攻擊敵方陣地、技術人員開發産品、丈夫取悅妻子、父母教育孩子,都需要從備選中找出一個主攻方向。

▲歸納→确立思考的主要邏輯。

學生求解方程式,要确立一種算法;評判曆史事件,要樹立一個曆史觀和立腳點;我們思考問題,要有一個基本的立場、三觀和邏輯;閱讀和學習,哪怕是先入為主,也要有自己的分析方式。邏輯也可以量化,确立了自己的邏輯,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收集、整理和歸納資訊,不用“走一步看一步”。

▲驗證→驗證思考的效果。

在費曼技巧中,我們通過“輸出”來驗證自己學到的知識,也就是以教代學。我們也可以用它來幫助思考,把自己對于某個問題的見解(觀點)和分析(為什麼)闡述給别人,告訴對方自己的思路,可以起到很好的驗證的作用。

▲回報→回報正确和錯誤。

我們用輸出的方式驗證自己的觀點、論據和邏輯,從聽衆那裡收取回報,看他是否能了解和接受,并聽一聽對方的想法。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接收到兩種資訊。第一種是“正确”——對方的肯定;第二種是“錯誤”——對方的否定。根據這兩種回報,我們可以調整之前的思考,強化正确的内容,修正或删除錯誤的地方。

▲簡化→把複雜的思考過程簡單化。

這個環節就像制作一張縮略圖或者一份簡報,提煉出思考的要點,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思考的目标、思考的邏輯、思考的結果,并能夠三言兩語總結出來,把這個過程變得易于了解。就像費曼技巧的簡化環節。比如,在僅有5分鐘的碰頭會議中向客戶講清楚“為何需要設計一座雙孔橋梁”或“該項目最佳的财務方案”。這就是把複雜的思考過程簡單化,目的是讓别人很快便能聽懂。

▲吸收→消化思考的成果。

優秀的思考者總是有自己的思維體系,在最後一步,要将思考的成果消化吸收,轉化為可以應用的内容。解決工作上的問題,處理學習中的難題,調和家庭或人際關系等,這些都是思考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簡單高效的模式。越有力量的智慧實踐起來就越簡單!

費曼學習法共分為五個步驟

詳細地介紹每一個步驟的原則和具體的應用技巧。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甚至其他事項的思考,這些簡單易行的步驟都能為我們創造十分可觀的效果。

費曼學習法

選擇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并且要真正地了解學習它的必要性,在這個前提下産生專注力。專注是一切成功學習的基礎。

費曼學習法

對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概念等進行歸類、解構和對比,系統地了解這些内容,存優去劣,将我們需要的知識篩選出來,選擇合适的方式進行學習。

費曼學習法

在一個需要向别人傳授的場景中“以教代學”,向那些不熟悉該知識的人闡述你的見解,向他們解釋這些知識,用他們能了解的方式及最簡單的語言做到這一點。

費曼學習法

通過回顧和反思,從輸出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能了解的地方,或者無法簡單解釋之處,記錄下來,回到第二步,檢視資料來源,彌補薄弱的知識點,或者修正錯誤的、不符合實際的知識點,直到可以進行再一次的輸出。

費曼學習法

重複上面的步驟,不斷地簡化和吸收,直到這些知識内化為你的知識體系,能夠為我所用。内化是一切學習的終極目的。如果不能将知識成功地轉化為自己需要的東西,學習的品質就會大打折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