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墨:金庸故去一周年,他的故事依舊迷人

作者:Beiqing.com

金庸先生曾經說過,他隻是一個講故事的人。這是謙虛的,但也是事實。人類需要故事,就像他們需要米粉一樣。每個人從小就習慣于聽故事或讀故事,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明白故事滋養了我們的靈魂,甚至決定了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故事被聽到的更多,如果你看到它更多,你自然會知道一個好故事是多麼罕見。開闊的公園這樣的好故事,有很多解讀的可能性,不同的路徑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夢見紅色建築":被科學家看容易,道家看手淫,兒子看糾結,革命者看飽滿。在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讓我們來探讨一下為什麼金庸和他的作品如此迷人。

金庸的故事引人入勝。其中一個證據是,金庸的小說多年來一直暢銷不休,傳播廣泛。第二個證據是,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正在興起。改編《金庸》的投資者蜂擁而至,因為金庸的故事從來不擔心沒有另一個觀衆和市場。市場測試故事的品質比任何個人的權威都要好。金庸的小說改編已經翻新好幾年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解釋,到目前為止,沒有一部改編作品太過不可逾越。

陳墨:金庸故去一周年,他的故事依舊迷人

金庸全集封面,生活,閱讀,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版。

金庸的故事引人入勝,因為說不出話來,甚至說不出來。說這是一部通俗型小說是件好事,但嚴家炎先生說,說它是精英文學改編通俗文學的全能冠軍,似乎更合理。因為金庸的小說不僅是武俠之書,更是情感之書,更是成長故事之書,更是曆史演繹之書,更是文化思想之書。

誠然,金庸的小說以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為主題,而《刀劍與敵書》的主人公郭靖,就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彰顯民族感情。不過,說金庸的小說超越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是好的,因為天龍八号的思想主題是超越狹隘民族立場的國際主義與和平主義。誠然,金庸的小說是傳統文化的美麗結晶,因為鋼琴棋畫、詩歌和歌曲的古典文化風格,以及金庸小說的文物,可以安撫現代讀者楊在《雕塑家》中的潛在思鄉之情,在《笑奧江湖》中對狐狸的追求,都是針對禮儀傳統及其權力體系;并徹底颠覆了幻想田園歌曲的威權主義傳統。

陳墨:金庸故去一周年,他的故事依舊迷人

2018年10月31日,新京報報道金庸逝世。

要對金庸的小說進行全面的價值評估,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認知複雜性。

金庸自己的故事也很吸引人。死後,李毅健出版了《金庸的功夫,世人隻知道一半》,聚焦金庸不僅作為作家,還作為時事評論家,包括30多年的《明報》社論,近8000篇文章;徐惠智的《明窗》近2000篇,該系列文章發表在明報的《自由對話》專欄《論祖國》(後由黃愛華的《論祖國問題》發表)。金庸的時事評論文章,近1萬篇,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華僑,以及有關蘇聯和共産主義,涉及當時的國際熱點問題,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意識形态和國際關系。

金庸也是一名翻譯。他曾在翻譯雜志《時代與潮汐》兼職工作,并出版了許多譯本。1950年後,他翻譯并出版了作品,包括:美國記者傑克·比爾登(Jack Bearden)關于中國解放戰争的長篇紀錄片《中國震撼世界》(China震撼世界),英國記者R·湯森(R. Townsend)的長篇紀錄片《北韓血戰内幕》(Inside the Korean Blood War)等。

金庸是一位電影制作人。作為影評人,曾在香港《大公報》上以肖子佳、姚佳怡、賈怡、賈瑜、賈理的筆名開設"每日電影世界"專欄,發表影評650餘篇,并在《新晚報》上以姚玉蘭、林子昌的筆名開設"玉蘭電影語"和"紫長影語"欄目, 發表了140多篇影評,然後,以林歡、姚玉蘭、林子昌、于等筆名,在《長城畫報》上發表了70多篇關于這部電影的讨論文章。作為編劇,他寫了20多個劇本,其中七個被拍成電影。作為電影導演,他與老導演程斯特高聯合執導了《有個女人的外春》,胡曉峰聯合執導了越南劇情片《王虎搶奪》。作為一名電影作詞家,他創作并出版了十幾首電影歌曲,如《門邊的樹》。

金庸的故事之是以如此引人入勝,簡單來說,是因為他有講故事的天賦,有坎坷而豐富的生活經曆,對人性的敏感和深刻洞察。還有一些因素不容忽視,即撰寫時事評論所産生的對人類現實的深刻關注,翻譯外國作品所帶來的廣闊的全球文化視野,以及他在戲劇和電影研究中的故事叙事技巧。

由陳墨老師的主講,《陳墨說金庸》在熱播FM,帶你回看金庸94年的傳奇人生,享受廣闊而深刻的金庸武功宇宙......更多精彩内容,請通路FM搜尋"陳默說金庸"。

陳默,□(中國國術會副會長)

新京報編輯吳龍珍校對于永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