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作者:思廬哲學

蘇聯有一種冷酷的幽默感:在一次會議上,斯大林問道:"集體農莊制度科學嗎?一位官員站起來回答說:"這絕對不科學,如果這是科學的,你應該先用猴子做實驗,就像科學家一樣。"

這位官員的回答是"科學的",首先對猴子進行實驗,然後将其傳播到人類社會。但這顯然是對科學方法的濫用,人怎麼能和猴子說同一種語言呢?

然而,這種荒謬隻是20世紀人類集體瘋狂的一個縮影。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試圖用「科學方法」來控制人類的進化道路——隻有基因良好的人才能生孩子,而那些基因較差的人應該被完全淘汰。"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它們已經滅絕了,但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人類已經進化了,"他們宣稱。"

災難接踵而至:歐美都通過了"絕育法案",納粹以"劣等人"的名義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吉普車、斯拉夫人......20世紀20年代,蘇聯的伊萬諾夫教授在蘇呼米猿類繁殖基地進行了一次駭人聽聞的"猿類雜交實驗",試圖創造出一個孜孜不倦的刀槍超級戰士。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烏托邦主義者在蘇聯、東歐等地用"科學方法"來運作經濟——用"計劃經濟"代替"市場經濟"進行生産和配置設定,妄想地建立一個沒有危機、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天堂。最終,是經濟崩潰、政治動蕩、人類毀滅和文明倒退。

......

人類相信科學和理性會帶來繁榮的天堂,但這是一個血腥的地獄。哈耶克在他的《科學的反革命》一書中寫道,真正帶來本世紀災難的方法論是"在研究人類社會時濫用科學方法"。

雖然"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計劃經濟"等實驗已經破産,但"經驗"經濟學等一些剩餘的毒藥尚未被消除。

20世紀最偉大的預言

1920年,米塞斯發表了一篇破石文章,其中他預測烏托邦的實驗注定要陷入混亂,剝奪和奴役。這篇文章後來被擴充成一本長期出版的書,"Sozialismus",即始于1928年的蘇聯計劃經濟。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196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缪爾森在世界流行的經濟學中預測,"蘇聯經濟将在1997年超過美國。然而,在1991年,蘇聯解體了。

沖突的是,薩缪爾森繼續研究蘇聯經濟,并擁有大量資料。米塞斯從未去過蘇聯,即使那時蘇聯的計劃經濟還沒有開始,他僅憑邏輯推理就可以在研究中得出這個預言性的結論。

可見,資訊量、資料量并不意味着越接近真相,如果思維架構是錯誤的,那麼謬誤就會搶占人們的思想。

以薩缪爾森為代表的"實證"經濟學廣泛應用實體學的方法論,"假設、觀察、分析、驗證",試圖用歸納法對理論進行總結。

結果,蘇聯扭傷的經濟增長資料讓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幻覺取代了真相。

以米塞斯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經濟學是對人類學習的研究,經濟學必須植根于對人性的研究。米塞斯對"計劃經濟"的推理,是從"主觀價值論""人行為論"等他認為不容反感的公理出發,一步一步推理推導:

我們有必要首先澄清兩個概念:

(1)主觀價值論:人類的主觀感受無法準确衡量

古典經濟學認為,商品具有客觀的"價值",這些"價值"不是由人類意志轉移的,價格是一種圍繞"價值"波動的現象。

奧帕的祖先門格勒提出了與"主觀價值論"相反的觀點:商品的"價值"是人給的,它隻能分為高,不能衡量價值的具體大小。

例如,當你餓了,你甯願吃炒飯而不是面條,你知道炒飯比面條更值錢。但炒飯的價值是面條的很多倍,你無法計算。因為沒有一個量表這樣的東西可以真正衡量主觀感受,比如滿意度。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2)外在實體世界可以精确測量

例如,一瓶水的體積可以用毫升來衡量,價格可以用人民币來衡量,等等。

其次,隻需一個簡短的故事就可以觸及問題的重點:

即使有一個無所不能的組織能夠掌握整個社會的生産要素,如鋼鐵、勞動力等,它也可以計劃生産任何商品和服務,以滿足人民的需求。當它詢問人們的需求時,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對商品和服務的重要性進行分類 - 有人想要面包,有人想要住房,有人隐藏他們真正的想法,等等。

當經濟活動結束時,由于缺乏價格信号,它隻能計算多少噸鋼,多少勞動力等等,但不能計算總成本。

因為每個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可知論者,是以它無法知道每個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經濟活動的總收益無法計算。當成本和收益無法計算時,就不可能确定稀缺資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最終,整個社會陷入了匮乏和混亂,從洋芋,面包和卷心菜開始,然後隻有洋芋和卷心菜,然後隻有洋芋,最後,什麼都沒有......

米塞斯認為,問題的症結在于"無法衡量的主觀人類情感"和"可衡量的客觀物質世界"之間缺乏橋梁,而市場交易的"真實價格"恰恰是基于貨币的經濟計算。在烏托邦主義所描繪的世界的天堂,沒有自由貿易,因為沒有私有産權,是以不可能産生"價格"和經濟計算,從長遠來看,經濟将不可避免地崩潰。

實證主義的邏輯:不是理論錯了,而是現實世界

這兩種方法的優缺點不僅展現在對具體問題的判斷上,也展現在對基礎經濟學規律的證明上。

1845年,英國人吉芬在愛爾蘭發現,由于持續的饑荒,馬鈴薯的價格飙升,但對馬鈴薯的需求仍然很高。這顯然與經濟建設的基礎"需求定理"背道而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這就是著名的"吉芬商品問題"。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面對這個動搖經濟學基礎的難題,"實證主義"經濟學和奧地利學派立即開始行動——我們可以通過對這一難題的研究和論證,看到兩種方法論之間的顯著差異。

實證經濟學家傑森·米勒(Jason Miller)去湖南做了一個實驗:随機向當地窮人發放大米購物券,卻發現"吉芬商品問題"确實存在——補貼導緻大米價格下降,窮人需求減少,補貼取消後人們開始緊急購買大米。

然後他們陷入混亂狀态:"需求定理"是錯誤的嗎?

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這個問題僅通過對人性的推理來解決。他們認為,"人類行為是基于對自己欲望的某種重要性。"人們首先必須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其他欲望相比,吃暖和穿暖是次要的。一般情況下,在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其餘商品将如"需求定理"所示為"價格較高,需求少"。在愛爾蘭,因為饑荒,"活着"成了人類的第一需求,隻要有錢,買的第一件事就是洋芋,而人們對洋芋的需求勢必會減少——過去一頓飽飯需要三個洋芋,但現在隻有半個洋芋可以吃到滿足。是以"需求定理"仍然存在。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獲成功的奧斯派經濟學的神奇現實,不斷被邊緣化,甚至"與現實脫節",簡直是可笑的。

除了預言"計劃經濟将失敗"外,米塞斯還成功預言了1929年的大蕭條,不僅挽救了他的财富,還成功地拯救了奧地利經濟。

"宏觀經濟之父"凱恩斯和"第一代貨币主義者"歐文·費舍爾繼續研究美國經濟和股市,結果他們在大蕭條中損失了大量資金,歐文·費舍爾不僅失去了所有财富,還欠了很多債務,死于貧困。

不僅 20 世紀的大蕭條證明了蛋白石的可預測性,而且我們十年前經曆的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也不例外:華爾街投資者彼得·希夫(Peter Schiff)根據奧派理論推導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國會議員兼O.P.經濟學家羅恩·保羅(Ron Paul)早在2001年就警告說,房地産泡沫可能引發大衰退。面對女王對"你為什麼不預測金融危機?"的指責,另一方面,"經驗主義"經濟學說:"不是我們的理論錯了,而是現實世界。"

在他的著作《科學的反革命》中,哈耶克感歎,将人視為沒有生命的原子的"經驗主義"經濟學試圖用變幻莫測的數學模型來描述它們。"這是對科學方法的經典濫用。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不透明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相反:

(3)牢牢把握"人"的核心問題。

奧派認為,經濟學的基礎必須是完全的"個人主義"——任何抽象的"國家、社會、民族"都是由一個具體而活生生的人民組成的,抛棄具體的"人民"而研究抽象的"國家",無異于倒置的終結。

遵循康德的哲學哲學哲學"先驗知識"的教義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人類的知識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個來源,那就是人類的理性。人類的思維具有獨特的結構,通過這種結構,所衍生的知識被稱為"先驗知識"或"形式科學",例如數學和幾何學。

康德認為,人類依靠"先驗知識"來了解外部世界。先驗知識是人類的基本作業系統,而"經驗知識"隻是輸入作業系統的資料。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米塞斯為康德的先驗理論增加了一個新的分支,即通過人類行為經濟學和羅斯巴德通過人,經濟和國家。在這兩本偉大的書中,他們從幾個不言而喻的公理出發,一步一步地重建經濟建設。

在奧派經濟學的思維架構中,我們不需要背誦複雜的定理,也不需要高等數學的複雜變化。憑借邏輯清晰的大腦和了解人性的同理心,經濟學建築将像魔術一樣神奇地站在你的腦海中。這就是蛋白石經濟學的迷人魔力。

權利不能計算和交易

"經驗主義"經濟學與奧地利經濟學在人類倫理道德領域的較量同樣激烈。

2016年,中國樂山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3萬隻蜜蜂蟄了三頭牛,所有蜜蜂都因為失去了蜜蜂針而死亡。是以養蜂人和養牛戶把書公之于衆——養牛戶指責養蜂人蜇牛,并給予賠償,而養蜂人指責養牛者殺死自己的蜜蜂,也要求賠償。

熟悉主流經濟學的人一定要想到"科斯定律":誰是受害者取決于社會的總成本,法官應該根據社會總收益的水準來安排财産權的界限。例如,如果牛肉的市場價格高于蜂蜜的價格,養蜂人将補償養牛戶。

主流經濟學認為,科斯定理強調"稀缺資源配置的效率",使"社會總成本"降低,對國家和人民都有好處。

但奧地利學派不同意,霍普在《私有财産經濟學與倫理學》一書中認為,"科斯定理"嚴重侵犯了私有财産權,如果它按照科斯定理運作,法官的裁決将在一夜之間改變,模糊了财産權的界限。原因很簡單,商品成本和市場價格都在不斷變化,如今牛肉價格居高不下,牛被蟄死,是養蜂人的責任。但是,如果明天蜂蜜比牛肉貴呢?這是否意味着法官的決定将随時随市場價格而變化?

這将導緻社會缺乏穩定的産權期望。私有财産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在一個産權預期不穩定的國家,不會有繁榮。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科斯定理認為,誰是低成本的,誰負責。但這裡的成本隻是"貨币成本",但如果存在非貨币形式的心理成本,該如何計算呢?例如,一頭被蜜蜂蜇傷的牛,由農民和他的妻子撫養長大,見證了一對夫婦的愛情,這對他們來說是"無價的"。

就是所謂的"風能,雨可以進入,王者不能進入"。"國王不能侵犯我的私有财産權,為什麼他能以社會普遍利益的名義為侵權行為辯護?"

科斯定理将每個人的财産權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真的合理嗎?舉個小例子,小王和小明的工資是1萬元。現在小王和老闆談判,小明的工資變成了5000元,他自己的工資變成了2萬元,兩人的總收入從2萬元增加到了2.5萬元,整體利息也提高了。小明會同意嗎?

不同人之間的價值不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财産權"的概念深深植根于西方,為什麼以"社會總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名義侵犯個人私有财産的荒謬,如"科斯定理",還能被主流經濟圈所追捧?後果是什麼?

哈耶克在《科學的反革命》一書中的回答震耳欲聾:"自從科學方法論統治了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以來,緻命的自負者已經癡迷于抽象的概念——社會'國家'階級,他們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描述為一個'沒有生命的自由原子',他們解散了倫理,追求價值中立,驅逐了價值判斷,并最終導緻人類社會成為奴隸。"

識别錯誤的想法相對容易

根除錯誤的方法極其困難。"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是,他們沒有從中吸取任何教訓,"黑格爾說。20世紀,盲目崇拜先進技術、濫用科學方法,造成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人類災難,至今仍令人擔憂。不幸的是,這場災難并沒有帶來一場大覺醒——區塊鍊、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人類看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但人類再次陷入了緻命的自負:無論是在東亞還是歐美,仍有科技精英提出用"大資料和人工智能"來重振"計劃經濟"。

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給了人類治愈癌症等絕症的新希望,但"社會達爾文主義"也重新出現:通過技術,我們可以擺脫遺傳束縛,随心所欲地設計自己,世界上不會再有疾病,人類智力将增加數百倍, 既要消除貧困和不公正,又要加速人類進化。

"實證主義"經濟學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深,無法将精靈從其緻命的自負中解脫出來,仍然幻想着用幾個抽象的功能模型來恢複複雜的人類社會。

為什麼曆史未能喚醒人類?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隻是在認知上抛棄了"納粹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錯誤思想,但這些思想的真正推動者——科學主義方法論,仍然處于匆忙之中。用錯誤的方法批判錯誤的想法,結果,那些錯誤的想法被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然後又回來了。

識别錯誤的思想相對容易,但根除錯誤的方法論卻極其困難,這是哈耶克寫作《科學的反革命:理性的濫用》的初衷。在書中,哈耶克把那些試圖用科學方法發現被極少數精英直接控制和應用的永恒的"社會法則"的人稱為"科學家"。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卷土重來?

這些人沒有意識到,或者故意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具有明确,特定屬性的對象,例如地球,月球,鐵等。在一定的觀測條件下,它們的屬性和性質不會改變,這是科學的基本前提。

然而,社會科學的世界是人類的主觀世界,研究的對象基本上是人的心靈,人性是複雜多變的,人類行為受到不同觀念的影響随時都會發生變化,人類社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新興現象",從根本上是不可預測的。

"科學家"所建構的微妙模式,忽視了科學的基本前提,恰恰是科學的"反革命"。

"隻要科學進步的榮耀還在繼續,人類用'科學與工程思維'組織人類合作秩序的理性自負,永遠是必然的,是以哈耶克的著作《科學的反革命》将具有永恒的價值,"劉說。

有些人誤以為"科學的反革命"表面上關心的是"經濟學應該走哪條路",但實際上卻對"理性的濫用"持謹慎态度,真正關心的是人類在自由和奴役之間會走哪條路這一重要問題。

這本書曾經絕版,在網上的售價高達300-500。先知書店深知這本書的價值,與翻譯林出版社和國内一流翻譯家馮克利教授一起,有幸複活了這本書,識别了二維碼下方的數字,可以獨家收藏。(其他哈耶克作品也可用,以及米塞斯,霍普和羅斯巴德的"經典",在本文中多次推薦))

來源:溫家:于佳 編輯:先知書店店長,帕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