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作者:新民網

2021年9月10日,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海派油畫大師陳燕德——藝術文學專展"開幕。在1号館的牆上,一幅大大小小的兩幅風格鋼筆作品非常相似,大一幅是陳彥德1977年的《複興公園斯諾登》,一件小的一幅是劉海粟先生的家人捐贈的,沒有付錢,久久以來,一直靜靜地躺在畫廊倉庫裡。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複興公園斯諾登,1977年,布面油畫)

在漫長的時間之河對岸,劉海粟先生的女兒、畫家劉薇女士回憶起1977年的雪,一切還是像昨天一樣清澈。"六十多年前,我遇到了我的兄弟,他跟着我父親,稱我為'小雞'。

他們是性格相似的老師和學生

20世紀60年代初,劉家住在複興路重慶南路的一棟法式小平房裡,地下室有車庫和廚房,一樓有飯廳和客廳,二樓有書房和主卧室,三樓有一間卧室,四樓有一間母親工作室和幾間兒童房。父母會把新畫的作品放在走廊裡,整個房子都充滿了特殊的松樹香味。年輕的畫家經常敲父親的門,在客廳裡傳遞珍貴的外國畫作,或者談論藝術。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上海早晨,1978年,布面油畫)

十幾歲的劉偉還沒有開始學習畫畫,有時在客廳裡練習鋼琴,有時坐在角落裡看着父親和學生們說話。"還有一個年輕女孩,她從父親陳麗君那裡學習畫畫,陳麗君的妹妹。記得客廳裡有一個大大衛石膏頭,有一天,陳立軍站在那裡畫素描,父親贊許地對媽媽說,畫得好,筆觸結實,不像個女孩子畫。"正是基于她姐姐的關系,陳和劉相遇了。

當時,陳玉德已被派往上海警區戰警部隊工藝美術兵團,擔任上海戲劇學院舞蹈美容系的高素質學生。在那些日子裡,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洪水所困,為時已晚,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在"紅色與特殊"崗位上扮演螺絲釘的角色時,陳燕德并沒有放下對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的渴求和熱愛。陳玉德對藝術的純潔溫暖的感情,就像黑夜裡的蠟燭,寒冷的冬天溫暖着劉海粟。他很高興與那個毛茸茸的年輕人分享他的見解,他有時會看照片,郵票或書籍,而老紳士經常在畫畫,年輕人在看。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夢之詩》,1986年,布面油畫)

夏一町喜歡鮮花,很多去海邊家的學生都不會忘記台階、客廳、走廊的鮮花盛開。屋外,"黑藍灰"與屋内五顔六色的形成奇妙對比,每一步走進複興的中路512号大門,仿佛置身于一個藝術的神秘花園,鳥語花香。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檸檬花,2007年,布面油畫)

劉偉還記得父親當時對陳玉德的評價,"非常有個性,有自己的想法",性格像"熱水瓶",言語不思索,悶悶不樂,激動不已,手舞。漸漸地,父母雙方都把這個年輕人當成了"自家"。在那些年裡,一些女孩被介紹給她們的母親Shaycho學習畫畫。其中,有個叫羅兆蓮的女孩,固定每個星期天都會來。羅兆蓮出身名門,祖父羅家恒是近代著名法學家,她不同于平凡少女的氣質吸引了陳燕德,而處于命運底層的少女也注意到了身穿軍裝的大哥哥,深受劉海粟和妻子的喜愛。

當愛的花朵在屋子裡慢慢綻放時,在屋外,暴風雨已經不可抗拒地來了。一夜之間,年邁的劉海粟被趕出平房,與妻子和女兒一起搬到了瑞金路一間光線昏暗的小屋。當别人回避時,夫妻倆經常悄悄地來看老師和媽媽,「這給了父母很大的安慰。特别是細心的趙蓮還去淮海百裡香店給父親買了一盞七盞燈,這樣他就可以在晚上畫畫了。他一直牢記在心,以後經常提起。"

對藝術的信仰是一盞明燈

在陳的藝術道路上,闫文軒、闫錫文、林風眠、關亮等諸多名師都是他的向導,但在他心中,劉海粟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多年後,在與作家丁玉林的一次談話中,陳說:"劉海粟不是我的正式繪畫老師,但比以前任何一位導師都多。他是我在灰色時代追求繪畫的精神支柱。他一直頑強的人生,頑強的繪畫,她的态度和精神,真是震撼着我,激勵着我的力量。"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夢》,2011年,布面油畫)

那一年因為對劉海粟的崇拜,熟悉老海的技藝,陳燕德曾經和海老畫非常喜歡,為了突破,在那局限在窒息的時代,陳燕德每天一個包,幾個最簡單的油漆,一個水壺,騎着自行車走出畫面, 就像魔術一般,沉浸在自然的創造中,塞尚等現代主義大師的經典,就像一個無所畏懼的在藝術上漂浮的夜輪遊人,期待另一邊的出現。

每一朵烏雲都落在金邊,那些心中有光明的人會等到日出。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1977年,陳先生與劉海粟先生一起出生在複興公園。這幅圖顯示陳玉德間歇性地畫畫,這對夫婦看着劉海粟畫畫)

1977年冬天,陳先生和陳太太照常去看老師。那時,陳光誠已經從工廠調回上海戲劇學院任教,劉海粟一家被允許搬回複興路512号。那天海老興趣很好,說要去複興公園素描,于是大家一起出去,扛着畫架,抱着老先生,說話笑着走出門外。"我記得父親畫了這樣的東西,像一幅中國畫一樣落下了很遠的路,提到那天陳玉德和他的妻子,小雞等人去複興公園看雪雲。第二年,同樣的大雪,老海和陳玉德、李和白的陪伴,再到複興公園做了一幅《複興公園雪景》,畫題:"1978年1月9日下雪,在零下10度向複興公園畫素描,手腳僵硬,無所畏懼。"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劉海粟《複興公園的雪景》,1978年1月)

猜想是他們聚在一起回家的時候,陳玉德畫了《複興公園斯諾登》。綠色和锆石群勾勒出複興公園的鹌鹑,石椅和法式花園,淺藍色,灰色和白色的雪堆,天空和樹木描繪了印象派的殿下和夢想。兩年後,這幅畫與1978年在劉海粟上海官邸工作室的畫作《上海晨報》和《普希金青銅街》《街心花園》等作品出現在"十二人展"中,本次展覽在"文革"之後,首次集體展出了上海畫家不走潮流、不跟風, 不屈不撓的繪畫實踐,在上海藝術史上留下了相當一部分。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1992年陳燕德寫給劉海粟的信,劉偉提供)

70年代末,陳燕德去北京出差,劉海粟兩次寫信,介紹陳燕德咨詢許邦達、張伯川,幫助他開拓視野,欣賞一代大師的遠見和品格,培養陳玉德,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用心。是以,當"八五新潮流"在中國興起時,陳玉德已經在現代主義繪畫領域工作多年,然後又在八山人深處折返,石濤、揚州八奇、黃秉紅、王偉等作品或著作,在自己的現代主義創作中又融入了中國畫的意義。

1980年,"劉海粟、關亮、顔文軒、陳燕德繪畫展"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這三位都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重要前輩,而展覽的策劃者陳延德剛剛過中年,渴望将自己作為勤勞的僧人蒙着眼睛創作的二十年成果拿出來接受社會考驗。劉海粟當時不在上海,接到陳玉德的邀請,立即回信,指着陳玉德借畫展出,幫助陳玉德完成這個願望。在這場難得的師生展中,人們在藝術語境中看到了海派油畫兩代的繼承、互相融合、新生活。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自畫像,1963年,布面油畫)

陳玉德有寫日記的習慣,寫得流暢,充滿激情,總能看到思考。有一天,他寫道:"生活充滿了陽光和歡樂,但更加艱難和危險。但我總是充滿激情,因為我選擇的道路是自我的心。對于距離的另一邊,我有足夠的準備,在掙紮中享受孤獨和寂寞......人們确實因為理想而存在。雖然陳的藝術成就自1990年代以來在藝術圈和海外市場得到了廣泛認可,但面對世俗主義和金錢,他意識到自己無法調和一個藝術家的固執、真實和純潔,主動選擇了一條"隐士"的道路,進而獲得了心靈和筆的自由。燦爛的陽光,自然生活的美在色彩的碰撞中呈現,正如劉海粟的題詞:"玉德袖底的海洋",剛好蘊含着月神,優雅而悠揚。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尖沙咀堂,香港,1991年,布面油畫)

站在《香港尖沙咀教會》這幅畫前,劉說:"1991年,陳玉德和羅兆蓮來看我,他還在四處畫素描,我站着和趙蓮聊天。時間過得太快了,他一定有了自己的藝術抱負沒有實作,可惜了。"

他們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記陳鈞德與劉海粟的師生情

(不要忘記我,2019年,布面油畫)

在畫家生命的最後一幅畫《不要忘記我》的背後,陳寫道:"......是的,我真誠地對待生命,用藝術燃燒生命,直到生命的火焰枯萎......"人民走了,靈的火沒有熄滅。(吳南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