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作者:新民网

2021年9月10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海派油画大师陈燕德——艺术文学专展"开幕。在1号馆的墙上,一幅大大小小的两幅风格钢笔作品非常相似,大一幅是陈彦德1977年的《复兴公园斯诺登》,一件小的一幅是刘海粟先生的家人捐赠的,没有付钱,久久以来,一直静静地躺在画廊仓库里。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复兴公园斯诺登,1977年,布面油画)

在漫长的时间之河对岸,刘海粟先生的女儿、画家刘薇女士回忆起1977年的雪,一切还是像昨天一样清澈。"六十多年前,我遇到了我的兄弟,他跟着我父亲,称我为'小鸡'。

他们是性格相似的老师和学生

20世纪60年代初,刘家住在复兴路重庆南路的一栋法式小平房里,地下室有车库和厨房,一楼有饭厅和客厅,二楼有书房和主卧室,三楼有一间卧室,四楼有一间母亲工作室和几间儿童房。父母会把新画的作品放在走廊里,整个房子都充满了特殊的松树香味。年轻的画家经常敲父亲的门,在客厅里传递珍贵的外国画作,或者谈论艺术。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上海早晨,1978年,布面油画)

十几岁的刘伟还没有开始学习画画,有时在客厅里练习钢琴,有时坐在角落里看着父亲和学生们说话。"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她从父亲陈丽君那里学习画画,陈丽君的妹妹。记得客厅里有一个大大卫石膏头,有一天,陈立军站在那里画素描,父亲赞许地对妈妈说,画得好,笔触结实,不像个女孩子画。"正是基于她姐姐的关系,陈和刘相遇了。

当时,陈玉德已被派往上海警区战警部队工艺美术兵团,担任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美容系的高素质学生。在那些日子里,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水所困,为时已晚,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在"红色与特殊"岗位上扮演螺丝钉的角色时,陈燕德并没有放下对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的渴求和热爱。陈玉德对艺术的纯洁温暖的感情,就像黑夜里的蜡烛,寒冷的冬天温暖着刘海粟。他很高兴与那个毛茸茸的年轻人分享他的见解,他有时会看照片,邮票或书籍,而老绅士经常在画画,年轻人在看。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梦之诗》,1986年,布面油画)

夏一町喜欢鲜花,很多去海边家的学生都不会忘记台阶、客厅、走廊的鲜花盛开。屋外,"黑蓝灰"与屋内五颜六色的形成奇妙对比,每一步走进复兴的中路512号大门,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神秘花园,鸟语花香。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柠檬花,2007年,布面油画)

刘伟还记得父亲当时对陈玉德的评价,"非常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性格像"热水瓶",言语不思索,闷闷不乐,激动不已,手舞。渐渐地,父母双方都把这个年轻人当成了"自家"。在那些年里,一些女孩被介绍给她们的母亲Shaycho学习画画。其中,有个叫罗兆莲的女孩,固定每个星期天都会来。罗兆莲出身名门,祖父罗家恒是近代著名法学家,她不同于平凡少女的气质吸引了陈燕德,而处于命运底层的少女也注意到了身穿军装的大哥哥,深受刘海粟和妻子的喜爱。

当爱的花朵在屋子里慢慢绽放时,在屋外,暴风雨已经不可抗拒地来了。一夜之间,年迈的刘海粟被赶出平房,与妻子和女儿一起搬到了瑞金路一间光线昏暗的小屋。当别人回避时,夫妻俩经常悄悄地来看老師和媽媽,「這給了父母很大的安慰。特别是细心的赵莲还去淮海百里香店给父亲买了一盏七盏灯,这样他就可以在晚上画画了。他一直牢记在心,以后经常提起。"

对艺术的信仰是一盏明灯

在陈的艺术道路上,闫文轩、闫锡文、林风眠、关亮等诸多名师都是他的向导,但在他心中,刘海粟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多年后,在与作家丁玉林的一次谈话中,陈说:"刘海粟不是我的正式绘画老师,但比以前任何一位导师都多。他是我在灰色时代追求绘画的精神支柱。他一直顽强的人生,顽强的绘画,她的态度和精神,真是震撼着我,激励着我的力量。"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梦》,2011年,布面油画)

那一年因为对刘海粟的崇拜,熟悉老海的技艺,陈燕德曾经和海老画非常喜欢,为了突破,在那局限在窒息的时代,陈燕德每天一个包,几个最简单的油漆,一个水壶,骑着自行车走出画面, 就像魔术一般,沉浸在自然的创造中,塞尚等现代主义大师的经典,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在艺术上漂浮的夜轮游人,期待另一边的出现。

每一朵乌云都落在金边,那些心中有光明的人会等到日出。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1977年,陈先生与刘海粟先生一起出生在复兴公园。这幅图显示陈玉德间歇性地画画,这对夫妇看着刘海粟画画)

1977年冬天,陈先生和陈太太照常去看老师。那时,陈光诚已经从工厂调回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刘海粟一家被允许搬回复兴路512号。那天海老兴趣很好,说要去复兴公园素描,于是大家一起出去,扛着画架,抱着老先生,说话笑着走出门外。"我记得父亲画了这样的东西,像一幅中国画一样落下了很远的路,提到那天陈玉德和他的妻子,小鸡等人去复兴公园看雪云。第二年,同样的大雪,老海和陈玉德、李和白的陪伴,再到复兴公园做了一幅《复兴公园雪景》,画题:"1978年1月9日下雪,在零下10度向复兴公园画素描,手脚僵硬,无所畏惧。"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刘海粟《复兴公园的雪景》,1978年1月)

猜想是他们聚在一起回家的时候,陈玉德画了《复兴公园斯诺登》。绿色和锆石群勾勒出复兴公园的鹌鹑,石椅和法式花园,浅蓝色,灰色和白色的雪堆,天空和树木描绘了印象派的殿下和梦想。两年后,这幅画与1978年在刘海粟上海官邸工作室的画作《上海晨报》和《普希金青铜街》《街心花园》等作品出现在"十二人展"中,本次展览在"文革"之后,首次集体展出了上海画家不走潮流、不跟风, 不屈不挠的绘画实践,在上海艺术史上留下了相当一部分。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1992年陈燕德写给刘海粟的信,刘伟提供)

70年代末,陈燕德去北京出差,刘海粟两次写信,介绍陈燕德咨询许邦达、张伯川,帮助他开拓视野,欣赏一代大师的远见和品格,培养陈玉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因此,当"八五新潮流"在中国兴起时,陈玉德已经在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工作多年,然后又在八山人深处折返,石涛、扬州八奇、黄秉红、王伟等作品或著作,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创作中又融入了中国画的意义。

1980年,"刘海粟、关亮、颜文轩、陈燕德绘画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这三位都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前辈,而展览的策划者陈延德刚刚过中年,渴望将自己作为勤劳的僧人蒙着眼睛创作的二十年成果拿出来接受社会考验。刘海粟当时不在上海,接到陈玉德的邀请,立即回信,指着陈玉德借画展出,帮助陈玉德完成这个愿望。在这场难得的师生展中,人们在艺术语境中看到了海派油画两代的继承、相互融合、新生活。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自画像,1963年,布面油画)

陈玉德有写日记的习惯,写得流畅,充满激情,总能看到思考。有一天,他写道:"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欢乐,但更加艰难和危险。但我总是充满激情,因为我选择的道路是自我的心。对于距离的另一边,我有足够的准备,在挣扎中享受孤独和寂寞......人们确实因为理想而存在。虽然陈的艺术成就自1990年代以来在艺术圈和海外市场得到了广泛认可,但面对世俗主义和金钱,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调和一个艺术家的固执、真实和纯洁,主动选择了一条"隐士"的道路,从而获得了心灵和笔的自由。灿烂的阳光,自然生活的美在色彩的碰撞中呈现,正如刘海粟的题词:"玉德袖底的海洋",刚好蕴含着月神,优雅而悠扬。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尖沙咀堂,香港,1991年,布面油画)

站在《香港尖沙咀教会》这幅画前,刘说:"1991年,陈玉德和罗兆莲来看我,他还在四处画素描,我站着和赵莲聊天。时间过得太快了,他一定有了自己的艺术抱负没有实现,可惜了。"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记陈钧德与刘海粟的师生情

(不要忘记我,2019年,布面油画)

在画家生命的最后一幅画《不要忘记我》的背后,陈写道:"......是的,我真诚地对待生命,用艺术燃烧生命,直到生命的火焰枯萎......"人民走了,灵的火没有熄灭。(吴南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