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揚:預防地方财政風險和金融風險互相“傳染”,加速中國金融業改革

作者:王琦 785

"中國銀行業應改變60%利率差異的經營格局,防止地方金融風險和金融風險互相'傳染',"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國家财政與發展實驗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李陽說。 5月2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長江資本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武漢金融博覽會上。機會也很多,中國和武漢的金融改革基礎很深,建議加快中國金融業的改革。

<h4>"百年巨變"</h4>

在李洋看來,中國正面臨着一個世紀未曾發生過的變化。

在經濟方面,目前始于上世紀末的全球經濟緩慢下行趨勢尚未觸底,中國目前的經濟新常态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一部分,此外還有可能對經濟産生巨大影響的人口問題。

從金融層面看,全球超低利率、長期負利率、非正常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副作用正在顯現,"目前,全球金融資産負利率占總資産的1/3以上,并且還在不斷擴大,"李洋表示,全球高負債仍繼續呈上升趨勢, 雖然這些問題在中國還沒有出現,但也是目前中國需要考慮的問題。自2001年以來,世界進入了非正常的貨币和财政政策狀态,這些政策将如何處理,未來将不定。中美貿易摩擦的制度化已經深深地影響到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新冠肺炎的爆發進一步撕裂了世界,中國取得了良好的抗疫成就,但未來終将融入全球貿易,"也就是說,要探索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經濟、金融、國際治理和新冠肺炎疫情是未來四大時代恐怕無法回避的前提。"

<h4>中國新金融改革</h4>

在李洋看來,應對全球和中國新形勢的金融改革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

"首先,我們應該從金融機構制度的改革開始,"李洋說。目前,我國約60%的銀行業經營機構仍依賴利率差,産品主要圍繞貸款和存款,加快銀行業向服務業轉型,減少對各種措施的依賴,促進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此外,要突出發展保險和養老金,發展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三是繼續履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健全商業金融、發展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分工合理互補金融體系"的任務。

第二,調整債券市場結構。2019年,中國債券市場提升金融服務功能的總資産占比已降至不到三分之一。"風險資産在過去十年中增長迅速,"李先生說。這與世界潮流和發達國家潮流不同。首先,我國債券大部分由金融機構購買和持有,使債券市場更難發揮直接融資、提高市場化水準的作用,扭曲市場資金供求關系。其次,債券市場的風險和商業銀行的風險可能會互相蔓延。"地方政府債務是目前中國風險最高的債務,絕大多數是由地方金融機構購買的,是以債券市場問題可能會蔓延到地方金融機構,金融風險可能與金融風險挂鈎,是以我們需要監管調整。

同樣,這是股票市場。李洋表示,美國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反映了資訊技術和後工業化的特點,而中國工業的分布反映了傳統工業化時代的特點。具體來看,美國前三大上市公司是資訊技術、消費者和醫療保健,但在中國,資訊技術公司僅占主機闆的6%。"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李建議,并補充說,加大促進注冊的努力是絕對必要的,是高科技公司上市的重要途徑。此外,針對資産管理市場,李洋提出,發展資産管理是降低間接融資占比的有效機制,而公共房地産投資信托基金的發展也是解決問題的新工具。

它還強調,推動人民币國際化也是中國作為世界強國地位的正當含義,人民币仍處于國際貨币的邊緣,人民币國際化的關鍵是允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金融資産的價值。此外,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容忽視。"武漢幾乎有一切工作要做來發展其金融業,"李說,并指出許多公司做得很好,特别是在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目前,中國金融改革迎來了巨大挑戰,也迎來了巨大機遇。

詳情請下載下傳21金融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