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PTS創始人張佳辰:把資料治理權還給個人

作者:酒死了

5月28日,張家忱參加了以"區塊鍊在社會治理場景中的落地與應用"為主題的圓桌論壇(博覽會區塊鍊部分由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主辦,人民網、Tel Info、钛傳媒協辦)。

張佳晨是區塊鍊項目PTS的創始人,建立PTS的初衷是通過區塊鍊技術啟動生态系統,建構更完整的信用資料庫,幫助沒有過往信用記錄的人建立信用畫像,同時也幫助有良好信用記錄的人獲得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務。

2014年,張嘉忱開始研究區塊鍊技術應用,為比特币投資者蒂姆·德雷珀(Tim Draper)的公司工作。當時辦公室裡有很多比特币ATM機,還有很多關于區塊連接配接技術的早期資訊,比如除了比特币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應用。最早的應用是從支付領域,實作成本降低和提速。

除了哈佛商學院的MBA學位外,她還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公共政策碩士,由于她的學術和商業背景,張對宏觀經濟學,政策和社群治理有着獨特的見解。

她談到了區塊鍊背後的邏輯:将企業或項目等小型經濟體的治理原則付諸實踐,使經濟行為和價值傳播本身在整個經濟中減少摩擦,然後使許多規則透明化和自動化。

我國現有的信用報告覆寫面不足,目前國内三分之二的人口未被覆寫,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同時,各種資訊資料是一種去中心化狀态,"數字鴻溝""資訊孤島"等現象同時存在。一半以上的人口無法獲得正規的金融服務和"适當的利率",這可能是高風險、高收益産品擴散的原因之一。

"資料整合采用區塊鍊技術進行分布式計費方式,一方面,使資料不易被篡改,確定相關資料能夠真正可用,保護個人資訊。其次,滿足行業場景所需的性能要求,同時保持吞吐量、延遲和安全性。"PTS網絡現在可以實作每秒超過10,000 TPS次數,并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内傳回評分結果,同時確定安全性。

關于PTS與傳統信貸行業,張佳辰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我覺得它們一定有一些相關性,差別在于PTS解決了幾個問題。首先,PTS是一種更加自動化的資料調用機制,因為它對市場結構有一定程度的改進和優化,這展現在區塊鍊機制上解決了金融機構之間一些互不信任的問題,有了這樣的一些架構設計,在很多環節都不需要暴露原始資料, 讓每個願意參與的人的意志都會更堅強。第二是分享激勵機制的利益,允許擁有使用者授權資料但傳統上不是金融機構的個人和機構參與。

除了貸款,張家忱認為保險也會有一些場景。例如,理論上經常鍛煉的人應該擁有與間歇性鍛煉的人不同的保險計劃,是以重要的是要知道該人是否真的在持續鍛煉。目前,有一些APP和物聯網裝置可以用于資訊資料共享,以便它們能夠更好地擷取真實資料。此外,保險本身與信用評分直接相關,美國保險協會的研究表明,信用評分最低的10%的成本是信用評分最高的10%的三倍。

"将資料治理返還給個人的過程将具有巨大的價值,因為為您提供資料的人也将是未來需要各種金融服務的人。她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