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美國總統大選落下帷幕,特朗普重返白宮,官宣其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獲勝。
這離不開支援他的榜一大哥馬斯克,于是坊間關于馬斯克的讨論也很熱烈。
提起馬斯克,不得不提他的12個孩子,其中第一胎自然懷孕,出生不久夭折,2020年自然孕育一男孩,其餘10個孩子都是試管嬰兒。
是以現在很多讨論認為,他之是以反複試管孕育寶寶,是因為試管寶寶比自然懷孕的孩子品質好,智商高,這是真的嗎?
01試管子代真的智商更高嗎?
評價一個孩子的智商,成績很顯然是一個更容易測量的名額,雖然成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智商絕對不可忽略。
有研究統計了丹麥出生隊列,統計了1995-1998年所有試管出生的4766個青少年,其中2836個單胎,1930名雙胎,把他們與自然懷孕的對照隊列進行比較。
自然隊列包括随機選擇的單胎人口5660人,和1995-1998年在丹麥出生的所有雙胞胎7064人。
結果發現,
相比之下,
這表明與傳統預測因素相比,
在調整後的分析中,
總之,這篇研究基于國家資料,是以調查結果可以反映一般人群特征,是以适用于對所有人群的預測。
本文的發現表明,
通過這個研究,我們可以說馬斯克試管嬰兒絕對不能讓孩子有更高的智商。
還有人說,馬斯克有自閉症基因,是以他試管嬰兒是為了規避孩子自閉症!這是真的嗎?
02試管真的能規避自閉症基因嗎?
這個我們不用查文獻就知道,根據公開報道,馬斯克與他的第一任妻子賈斯汀共同孕育的五個孩子中,Saxon從小便被診斷為自閉症。
而據媒體報道,馬斯克現有的11個孩子中,
馬斯克毫不避諱地公開承認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
這種綜合征賦予他在工程學領域的敏銳洞察力和嚴謹思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2014年對200多萬瑞典家庭的調查研究顯示,
是以很顯然,
相反,
比如JAMA的這篇研究,針對從1978年到2010年間的500萬試管嬰兒人口的觀察。
研究發現,
與沒有ICSI的體外受精相比,
但是這些疾病的流行率很低,
當然,也有研究認為,試管嬰兒之是以增加了自閉症的發病率,
是以,馬斯克也不是因為要規避自閉症才去做試管嬰兒。
我們知道試管嬰兒其實有很多未知的風險,無論是對于子代,還是對于女性,那麼他為什麼不采取更自然的懷孕方式呢?
圈姐大膽猜測一波,我想下面這個因素才是馬斯克采取試管嬰兒的真正原因!
03精子品質問題不得不試管
我們從很多報道中可以知道,馬斯克是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人,每周工作時間120小時以上,有報道他生日當天24小時待在特斯拉工廠。
如果你仔細算下來,他每天都要工作14小時以上,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對精子品質的影響可想而知。
高強度工作必然伴随久坐,
按照他的工作強度,熬夜非常常見,
馬斯克的多個孩子都是20年以後出生,馬斯克的年齡已經50歲,
雖然馬斯克不差錢,但我也絕對不相信他會無緣無故選擇試管,一定是有不能講出來的理由。
大膽猜一波,他的精子品質可能并不足以使女伴自然懷孕,是以不得不采取試管嬰兒。
總之,試管是滿足不孕夫妻生育的一種技術手段,從現有研究來看,雖然試管子代與自然子代健康狀況大緻相似,但也有很多研究發現了風險因素,這絕對不是生育的第一選擇。
再次呼籲,能自然懷孕,請大家一定自然懷孕,加油哈!
鄭重聲明
本賬号發表的内容僅作為資訊分享,本賬号不做任何形式的營銷推廣,文章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幹預建議。在采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溝通。
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不做隻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公衆号
永遠在意真實資料和文獻論證
抱娃路上,我願意陪你一起走過最無助的歲月
——THE END——
參考文獻
[1]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dolescents born after ART-a nationwide registry-based cohort study. Hum Reprod. 2017 Feb;32(2):447-456. doi: 10.1093/humrep/dew334. Epub 2017 Jan 5.
[2]Autism and mental retardation among offspring born afte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JAMA. 2013 Jul 3;310(1):75-84. doi: 10.1001/jama.2013.7222.
[3]Infertility treatments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offspring.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18 Aug 30;86:175-179. doi: 10.1016/j.pnpbp.2018.05.022. Epub 2018 Ju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