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悠悠古村落,濃濃鄉愁情。吉昌屯,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的一個屯堡文化極為豐富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典型屯堡村寨,全村900餘戶4000多人,實為貴州屯堡人居第一大寨。2012年該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吉昌村鳥瞰圖

金秋十月,走進吉昌村,沿途道路幹淨整潔,風景秀麗,一棟棟石木結構的老建築在歲月的沉澱下别具古韻味,身着傳統服飾的屯堡孃孃多才多藝、熱情好客。

“吉昌屯原名雞場屯,古名軍糧屯,是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調北填南,平定元遺梁王後,“戍邊屯田”所建立的戍守關隘。”談起吉昌村曆史,老支書胡維猛對記者侃侃而談。

據老支書介紹,初建吉昌時擇在今天距村東二公裡處的易守難攻的大山上為紮營地(現稱屯軍山),修築防禦工事,建造房屋,作為長期住所。經過幾十年以後,為了生産友善,于永樂年間,就下山到現在的鮑家樹林至馬家院一帶建寨,現存有水井,古牆苑院,土地廟。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老支書胡維猛講述吉昌村史村事

吉昌村較為有名的,還要數位于村西南面600多年前朱元璋“調北征南”時期留下的屯軍山遺址。

順着蜿蜒陡峭的山路登上屯軍山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青色石闆石塊堆砌而成的城牆。沿着城牆每隔幾米便有一個内寬外窄的方形石孔,據說是為了防禦敵人進攻和便于觀察城外情況而設定的軍事防禦設施。

走進城門,整個軍屯區域規劃清晰,地上都整齊的鋪着石闆。距城門不遠處有一塊開闊的場地,據同行的老支書說這裡就是整個軍屯的核心區域“議事大廳”,當年各種軍事會議便在此處召開,現在當地村民也會在這裡舉辦“六月六”等慶典活動。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屯軍山遺址

因為屯軍山遺址位于四周的最高處,從山頂放眼望去,周圍的情況盡收眼底,如果遇到突發情況便可通過烽火台迅速向周圍駐紮的部隊傳遞資訊。

數百年的歲月侵襲,屯軍山已經不複往日的風光,早已被雜草樹木青苔所包圍,但透過遺址殘存的建築和不時發現的盔甲、武器、炊具等的殘片,仍然能夠感受到當年軍屯的恢弘氣勢。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民俗活動“擡汪公”熱鬧非凡

在吉昌,還有一種沿襲600多年的民間習俗叫“擡亭子·迎汪公”。

“我們屯堡人六百年前從江南一帶來到這裡的時候,就把家鄉的民俗和信仰也一起帶來了黔地。”老支書胡維猛告訴記者,‘汪公’是屯堡人的信仰、保護神,為了懷念先祖,特地選在‘汪公’生辰這天(正月十八)舉行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擡“汪公”又稱“屯堡擡亭子”,這項習俗屯堡人已經保持了600多年,一直到現在沒有間斷。

據悉,擡亭子活動當天,人們在汪公廟前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後,擡着“汪公”像在屯中巡遊,道路兩旁,屯堡人家擺上供品、點燭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遊隊伍中,還有古裝花車、腰鼓隊、地戲隊等,充滿了濃郁的屯堡民俗風情。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吉昌村汪公廟

屯堡“擡亭子“活動将古代江淮地區的民俗活動完整地儲存了下來,如果說地戲是戲劇的活化石,那麼迎汪公便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

大西橋鎮組織委員朱柏菁告訴記者:“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一流傳數百年的民間習俗,每年政府都會補助一定的活動經費,這讓各村對于傳承屯堡擡汪公活動更是信心十足,努力把這一原生态的屯堡傳統民俗繼承發揚。”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鄉愁印迹 村史村事】大西橋鎮吉昌村:看600年軍屯變遷 品“國家級非遺”“擡亭子·迎汪公”

來源:安順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