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營經濟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寫在《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公布時

民營經濟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寫在《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公布時

​陳永傑/文 10月10日,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門戶網站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下稱“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從草案看,這部法律有兩點比較突出的進步。

一是草案對過去若幹年,不同政策法規中涉及保護民營經濟公平權益、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條款進行了歸納和彙總,使其具有了系統化的特征。一些政策條款也具有了更強的法律效力。

二是草案首次對于民營經濟是什麼,下了定義。第七十六條提到:本法所稱民營經濟組織,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依法設立的由中國公民控股或者實際控制的營利法人、非法人組織和個體工商戶,以及前述組織控股或者實際控制的營利法人、非法人組織。

我曾在國務院法制局(國務院法制辦)工作過5年,參加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等涉及所有權條例的制定。應該說,在當時民營經濟是什麼始終沒有一個定論。大體上,按照内涵大小可以分為兩類:大概念是除了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外資企業和外資控股企業外的所有市場主體都是民營經濟,小概念就是在大概念裡排除了集體合作經濟,即全部私人和私人控股的經濟。

從草案表述看,更接近于第三種定義。當然,草案的定義也有可以完善的空間,這些年民營經濟在股權構成上作出了很大突破。比如華為這樣員工持股的公司,是否符合上述草案的定義,都還有讨論空間。

但下定義也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草案從制定到公布的時間非常緊湊,說明了目前中央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草案中提到“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大陸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力量。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品質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

改革開放改變了民營經濟的命運,進而解放了蘊藏在千百萬創業者身上的無限潛力,激發了蘊藏在億萬群眾内心的無限活力。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主體。四十多年來,民營經濟既為民、又富民,既興國、又裕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與面貌。大緻概括,民營經濟發展給大陸經濟帶來十五個方面的根本改變,給大陸社會帶來四個方面的深刻改變。

民營經濟給中國經濟帶來十五個根本改變

1.根本改變了中國市場主體結構:私營控股企業法人占全國企業法人的85%以上,全部民營企業法人占全國的95%以上。

國家經濟的微觀基礎是企業,市場經濟的運作主體是企業。改革開放催生了千千萬萬的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創業建企,從個體戶到小企業,從小企業到中企業和大企業,到中國500強企業,再到世界500強企業。其資金與資本不斷增長。1978年,中國個體工商戶才15萬家,沒有一家私營企業,到2020年,個體工商戶超過1.3億家。1989年,中國私營企業才9萬多家,到2020年,中國私營控股法人企業2390萬家,占全國的95.4%;全部民營法人企業占全國的97.9%。現在,私營企業投資者人數超過5000萬人,加上1億多的個體工商戶,近2億人成為創業建企者,他們是中國經濟微觀基礎的最大群體。

2.根本改變了中國城鎮就業格局:民營企業占城鎮就業存量的80%、增量的100%以上。

就業是民生的根本保障,推動就業是政府的基本職能,充分就業是國家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民營經濟提供就業,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從小比重到大比重,現已成為中國就業的最大主體。1978年,中國9514萬城鎮就業人員中,國有機關就業 7451萬人,占78.3%;集體機關就業2048萬人,占21.5%。2019年,城鎮就業人員45249萬人,國有機關5473萬人,占12.1%;外資機關2360萬人,占5.2%;私營企業14567萬人,個體11692萬人,二者占58%;全部民營經濟占全國城鎮就業的82%。近十年來,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一千多萬人,其中國有機關和外資機關的就業人數基本上是年年在減少,個體私營就業每年增加總數明顯超過全國城鎮就業增加總數,這就是說,民營經濟提供了10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這還不包括農村中的私營企業與個體戶就業的一億多人中的新增就業。

3.根本改變了中國投資增長格局:民間投資占全國投資的近60%。

投資增長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中國四十多年,特别是在近二十多年投資的高速增長,各類型經濟均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貢獻最大的是民間投資、民營企業投資。長期以來,民營企業投資增速在多數年份明顯高于全國平均速度并成倍高于國有企業。1980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中的國有機關投資占80%以上,個體私營投資(含農村個體投資)僅占13%多。2012年民間投資占全國投資的54.6%,到2021年和2023年分别占56.5%和50.5%。在二十多個大類行業中,多數行業民間投資占比超過50%,其中農林牧漁業、制造業等超過70%。民營企業投資、民間投資成為中國投資的最大主體,最大推動力。

4.根本改變了中國工業發展格局:民營企業占制造業投資的3/4、占工業營業收入的2/3。

制造業是一國的主要經濟基礎,振興制造業是振興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和制成品出口國。四十多年來,民營制造業從零起步,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最大主力軍。2016年,全國制造業投資,國有占7.7%,外資占4.3%,私營占77.2%,全部民營占85%以上;制造業31個行業,大半行業的民間投資占比均在50%以上至80%。2023年,民營工業資産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産的47%,營業總收入占52%,利潤總額占47%。如果加上300多萬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民營工業各項名額的比重更高。就制造業看,民營制造業各行業名額的占比大約在50%—80%之間。加上規模以下民營制造業,比重更高。民營企業在輕紡、食品、電子、普通機械等普通制造及制成品出口方面,基本上已占絕對優勢;在重大裝備、高技術等高端制造及制成品出口等方面,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甚至是半壁江山。

5.根本改變了中國消費品供給格局:民營企業提供了全國90%左右的日用消費品、70%左右的中高檔消費品。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特别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從根本上解決了商品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商品總體過剩國家。這主要歸功于廣泛而快速發展的民營經濟。中國紡織輕工各行業中的私營工業企業的投資占80%以上,銷售收入占70%以上。民營企業大約生産和銷售了全國90%的日用消費品、大約70%的中高檔消費品和70%以上的出口消費商品,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作出了巨大貢獻。

6.根本改變了中國商業服務格局:民營企業提供了3/4以上的生活消費服務。

服務業的發展是衡量國家與人民富裕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國服務業已占經濟總量的55%左右。服務業中民營企業的數量、從業人員與銷售總額超過一半。特别是生活消費服務業,民營經濟占3/4以上。特别是根本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質的通信與網際網路服務,其增值服務大多數由民營企業提供,特别是智能産品的創新及日常消費模式的創新,基本都是源自民營企業。

7.根本改變了中國房産供給結構:民營企業承建了城鎮3/4的建築與房屋。

居者有其屋,是人類長期的夢想。但億萬中國人過去長期難以實作。改革開放進入21世紀後,中國住房建設飛速發展,居者有其屋的人類夢想在中國得以基本實作。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978年為3平方米多,2000年為15平方米,2020年超過40平方米。目前城鎮90%以上的家庭擁有住房。中國城鎮居民住房的普遍解決,既得益于住房制度改革,也得益于房地産企業建房造屋、日益擴大住房供給。中國建築企業與房地産企業中以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2023年,民營建築企業産值占全國的近60%,民營房地産企業數量占全國的90%以上,從業人員數量全國的70%以上。民營企業是中國城鎮住房建設的最大提供者,為中國人居者有其屋夢想的總體實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8.根本改變了中國對外經貿格局:民營企業占全國出口的60%以上,占中國海外投資存量的1/3。

外經外貿是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進出口大國,世界第二對外投資大國。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民營企業逐漸取得了直接進出口權和對外投資權,民營企業外貿與對外投資得以迅速發展,現已成為最大主力軍。

過去,除鄉鎮企業出口外,幾乎沒有其他民營企業出口。2023年,中國出口總額為21455億美元,其中國企占8%、外資占28.6%、民企占63.5%,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最大出口主力;進口總額為25568億美元,其中國企占26.6%、外資占32.4%、民企占41%。民企已占中國外貿順差100%以上,進而成為國家外匯存底的最大貢獻者。在海外投資上,2016年以來,中國海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中,非公有經濟平均都占50%以上,非公有經濟中民營企業占到了絕大多數。目前,中國各類價廉物美的商品遍布全世界,中國各類投資者與商人走向了全世界,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貢獻國,其中民營企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9.根本改變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格局:民營企業提供了中國發明專利的60%、新産品的60%。

目前,民營企業已經占中國專利申請的80%以上、發明專利的60%以上、新産品提供的60%以上,為科技興國作出了巨大貢獻。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19361億元,其中私營企業(不包括有限與股份公司中的私營控股公司,下同)7376億元,全部民營企業超過1萬億元,占全國的60%以上;有效發明專利198萬件,其中私營企業79.5萬件,全部民營企業超過120萬件,占比超過60%;新産品銷售收入32.8萬億元,其中私營企業12.54萬億元,全部民營企業超過18萬億元。

10.根本改變了中國稅收來源格局:民營企業提供了全國稅收的50%以上、稅收增量的65%以上。

稅收是國家财力的源泉,是國力的基礎,是國家機器運作的基本保障。而稅收的主要創造者是企業。經過四十多年發展,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稅收的最主要貢獻者。2021年,中國稅收總額為18.87萬億元,其中國有控股4.66萬億元,占24.7%,涉外企業2.97萬億元,占15.7%,全部民營經濟11.2萬億元,占59.6%。2021年,全國稅收增加額為2.27萬億元,其中民營經濟稅收增加額為1.34萬億元,占全國稅收增量的58.9%。也就是說,中國民營經濟為國家創造了近60%的稅收總量和稅收增量,已經成為國家财力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11.根本改變了中國勞動者收入來源管道:民營企業為城鎮3億多人發工資、增收入。

有了就業,就有了工資收入,就有了生活保障,部分人過上溫飽生活,多數人過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過上富裕生活。目前中國城鎮從業人員超過4億人,其中約3.5億勞動者在民營企業就業,在民營企業領工資,在民營企業獲得社會保障。1978年,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年工資615元;2022年全國城鎮非私營機關從業人員平均年工資114029元,名義工資增長了185倍,實際工資年均增長7%以上。中國私營機關從業人員平均工資,過去隻有城鎮非私營機關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一半左右,現在達到近60%。2023年,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年工資水準達到75858元,為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包括私營與非私營企業)平均工資98096元的77%。總體上看,中國民營企業普通員工,多半已經過上小康生活;技術勞工與中層管理人員,多半已經進入中産階層;規模以上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已經普遍進入富裕階層。

12.根本改變了中國企業産權格局:民營企業讓一億多老百姓擁有了企業産權或公司股權。

有恒産者有恒心。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的财産增長速度與增大規模為世界所僅有。銀行存款保險資産、自有房屋資産、股權股票基金,是居民的三大主要财産。中國人民家家有存款、大多數家庭擁有房産的同時,相當部分居民還擁有股票、股權、基金等财産。個體工商戶1億多人擁有小規模經營資産,私營企業5000多萬投資者擁有企業股權财産,私營企業上千萬中高層管理人員與技術骨幹擁有企業股權激勵資産,1億多個人股東擁有上市公司股票财産,而上市公司的60%為民營公司,其社會股東的持股比例遠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準。民營企業是産權多元化、分散化、公衆化與社會化的最主要推動者,他們為廣大人民群衆獲得産權分享提供了條件。中國的最大分享經濟是産權分享經濟,民營企業是産權分享經濟的主要推動者和最大提供者。

13.根本改變了中國财富積累結構:民營企業使中國富翁産生的速度與規模超過中外任何時期。

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積累與增長的願望,但實作巨額财富積累與增長願望者是極少數。改革開放初到上世紀末的二十多年,一些民營企業家的個人與家庭财富從萬元戶,變為百萬元戶、千萬元戶,極少人達上億元;進入新世紀後的近20年,部分民營企業家的财富變為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幾千億元。中國民營企業家财富積累速度之快、積累額度之大、富豪人數之多,為中國與世界曆史之僅有,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看,2023年,中國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35.76萬家,戶均資産1.33億元,戶均淨資産近0.53億元,戶均主營業務收入1.36億元,戶均利潤654萬元。從民營企業500強看,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進入門檻是276億元營業收入,戶均近800億元,戶均資産近926億元,戶均淨利潤328億元。

從中國富豪榜單看,2023年進入《胡潤中國富豪榜》的有1241人,企業家的人均财富為189億元,其中10億美元以上财富者895人,百億元人民币以上财富者628人,千億元以上的有30人。這隻是民營經濟中公開可查的富人情況,而無法公開、難以查詢或者來自其他領域的億萬富豪的人數,比公開上榜的富豪人數更多。

14.根本改變了中國大企業在國内國際的競争結構:中國的民營大公司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具有競争力的新銳。

民營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的數量從過去沒有一家,到目前已占到了近50%。2023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民營企業為244家,占49%;戶均資産總額2645億元、營業收入1372億元、淨利潤51億元、員工3.8萬人。2023年《财富》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包括港台企業)上榜企業142家(其中大陸132家),數量已超過美國。其中45家是民營企業。

15.根本改變了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格局:民營企業及企業家已成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最大主體。

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最大貢獻者。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當地的公益慈善活動,從光彩事業到希望工程,從扶危濟困到抗震救災,從支援社群建設到投身精準扶貧等,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都是主要支援者和參與者。與中國富豪榜相并行,慈善榜已經成為民營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風向标。2022年,《胡潤中國慈善榜》進入門檻為捐贈1億元以上,有49位企業家進入慈善榜,平均捐贈額為14.8億元,最大捐贈額為149億元。

民營經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改變

1.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私營企業主及高管、外資企業中方高管、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等構成的近2億人士,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

改革開放以來,以私營經濟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群體。按照2015年頒發的《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的表述,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主要包括四大群體: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指受聘于私企和外企,掌握企業核心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專門知識者)、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包括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稅務師、專利代理人等提供知識性産品服務的社會專業人士,以及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機關從業者)、自由職業人員(指不供職于任何經濟組織、事業機關或政府部門,在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允許的範圍内,憑借自己的知識、技能與專長,為社會提供某種服務并擷取報酬者)、新媒體從業人員(指以新媒體為平台或對象,從事或代表特定機構從事投融資、技術研發、内容生産釋出以及經營管理活動者)。這些人集中分布在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新經濟組織和民間組織機構等新社會組織中。他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促進共同富裕、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據統戰部早期的估計,21世紀初的新社會階層人數大約有5000萬,但加上在相關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總人數約為1.5億,他們掌握或管理着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使用着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并直接或間接貢獻着全國近1/3的稅收,每年吸納了半數以上新增就業人員。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上述各項名額資料大約都增長了一倍。目前,中國個體工商戶有1億多,私營法人企業3150萬家,港澳台和外資法人企業25萬多家,各類民辦與民間社會組織50萬—60萬,自由職業者上千萬人,幾類人群總數可能已達2億人。

2.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組織結構:民營民辦民間社會組織已經成為中國各類社會組織的最大主體。

中國的各類社會組織以民營民辦為主。據民政部統計,2023年,全國共有88.2萬個社會組織,其中社會團體37.3萬個,各類基金會9617個,各類民辦非企業機關49.9萬個。這些社會組織的絕大多數都是民營民辦的。

2022年,全國共有各類法人機關數為3717萬個,除了企業法人與機關法人外,事業法人機關有74.4萬個,社會團體有35萬個,其他法人組織有302萬個,這400多萬個法人機關中,多半都是民辦民間社會組織法人機關,他們廣泛分布于服務業中的各個行業,為中國的一、二、三産業發展提供廣泛的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社會服務。

3.深刻改變了中國的主要政治社會組織人員成分結構:一大批民營企業家與民間社會組織負責人進入中國各類各級重要政治與社會組織,有的還擔任重要職務。

全國各級黨政工團青婦等組織中都有不同數量的民營企業家代表。一些民營企業家和管理人員,作為非公經濟代表人士,有的進入了各級黨代會黨代表,有的進入各級人大成為人大代表,有的進入各級政協成為政協委員,還有不少的民營企業家進入了各級共青團、婦聯組織,有的民營企業家進入了八大民主黨派的各級組織。特别是各級工商聯及其所屬的各類商會,更是以民營企業家為主的社會團體組織。

4.深刻改變了社會文化事業發展格局:中國社會文化事業的大多數機構組織,都是民辦機構組織。

民營企業機構機關已經成為中國電影、電視、戲劇、工藝美術、休閑娛樂等各類文化産品與服務的主要提供者。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7.3萬家,資産19.6萬億元,營業收入12.95萬億元,利潤總額1.15萬億元。其中,民營文化和相關産業企業及機構占大半,營業收入占近一半,從業人員占絕大多數。

(作者系大成企業研究院副院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