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央視網消息:随着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深入應用,大陸糧食的豐收開始和“仰望星空”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跟随總台記者去實地探訪,北鬥技術是如何助力科技種糧。

更新無人機 “鐵牛”自動避障忙調試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眼下,全國的秋糧收獲正在火熱進行,在北鬥大廈也有一群年輕人,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秋收。為什麼說它特殊?這台拖拉機上沒有人,這就是北鬥的無人駕駛技術正在進行現場調試。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現在看到的黃色“鐵牛”是一款可以自動避障的北鬥無人農機車,所謂自動避障就是無人農機可以自動避開障礙物,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風險,保障田間勞作的安全。記者注意到,這次是真人參與避障測試,這個安全嗎?

武漢依迅北鬥現場測試人員徐丁表示,此款無人機安全性還是高的。從去年到今年在不同的農田環境下,進行8小時不間斷測試,包括它的安全性會更加精準、更加可靠。

“小餐車”加餐喂料作業更精準

記者:“加菜了、加菜了,大家來看,這個小車是不是像常見的小餐車,但它卻是給北鬥農用無人機“加料”的,但是它加的“料”可不一般。”

徐丁:“這套裝備是運用了北鬥的感覺終端,相當于是給北鬥無人農機車安裝上了“眼睛”和“耳朵”。運用了慣性導航、雷射、視覺等技術,類似于像是在農田附近安裝一個小的WiFi接收信号,在可控範圍之内更加精準。”

記者:“為什麼要摳得這麼細?”

徐丁:“糧食安全就是從每一寸土地,每一粒糧食摳出來的。”

“一張圖”排程農機服務全覆寫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一起來揭開無人農機車背後“智慧大腦”的支撐,大家來看,它們之是以能夠高效智能的運轉,都是靠眼前這個北鬥農業服務管理駕駛艙。通過這個系統裡面,湖北農機“一張網”可以實作應急排程。比如,在秋收的關鍵期如果某一個地方遭遇連續降雨,可以根據這一張圖看看農機集中的區域,及時地進行排程,避免秋收秋種沒有農機可用的情況,保障秋收秋種順利展開。

湖北赤壁:智慧農場裡的增産奧秘

湖北省3000多萬畝中稻收獲已經進入尾聲,油菜播種同步展開。在湖北鹹甯赤壁市,搭載北鬥終端的農機在田間穿梭。提升糧食單産,除了智慧田間管理系統還會有什麼新舉措?根據剛才看到的湖北農機“一張圖”,我們到實地去做個探訪。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記者來到湖北省赤壁市羊樓洞鎮的千畝智慧農場,身後的農田剛剛收完水稻,現在在播種油菜,田裡跑着的就是搭載了北鬥終端的農機。通過湖北省北鬥智慧農業管理與服務平台可以看到,這三台農機的運動軌迹以及作業的畝數。據了解,搭載北鬥終端後的農機作業精準度達到了厘米級,播種更加精準,可以節約種子和肥料。記者從當地農業農村部門了解到,今年這片示範田水稻單産達到1100多斤,相比去年增産200斤。對于山區的土地來說,這個增産幅度是來之不易的。

“變形記”上演小田并大田

增産的“密碼”除了智慧管理,還有“小田并大田”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等一系列舉措。航拍視角裡的這片農田,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一幅田園美景,而過去不是這樣。記者手裡的這兩張圖檔,上面是“小田并大田”之前的樣子,可以看到一家一戶的田塊極不規則,有三角形,還有很多不規則的形狀。而經過“小田并大田”舉措,把不規則的田塊拼成了規則的田塊。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集中連片種植,有利于機械化作業。當地農戶告訴記者說,過去這裡的田塊一畝地一年隻能租180—200元,而現在租金最高可以達到440元,提高了土地的租金,增加了收益。

“輪作模式”效益高小流域綜合治理是關鍵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這次也是當地第一次收完水稻後,再播種油菜,實作了一年種一季水稻、一季油菜的輪作模式,這也得益于這兩年“羊樓洞港”小流域綜合治理。過去,這裡的農田由于水利設施老舊,旱不能澆,澇不能排,隻能種一季水稻,到冬季就成閑田了。而如今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溝渠相連,灌溉水源充足,這裡如今也達到了一年種兩季農作物的條件。

大陸作物育種正式邁入智慧育種階段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了解到,日前,大陸首個智能化田間植物表型精準鑒定平台在海南落成,标志着大陸作物育種正式邁入智慧育種階段。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植物表型”簡單來說就是植物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包括植物的外形樣子,也包括一些内在的生理特性,比如對幹旱、疾病的抵抗能力等。眼前正在試驗田中穿梭的大型裝置就是田間植物表型精準鑒定平台,可以按照預設軌道遠端遙控進行移動。它有6隻像“眼睛”一樣的傳感器同時給植物掃描,相當于植物的“CT儀”。

從育種到收割 科技無處不在 “大國糧倉”裝滿科技“密碼”

雖然外觀架構看起來簡單,但内部包含了多光譜、熱紅外、葉綠素熒光等六種高精度的圖像采集裝置,根據實驗需求可以定時定點進行資料采集,30秒内就可以完成一個種質材料的采集工作。

通過這個平台采集的資料被傳輸到資料分析中心後,科研人員就能夠更快速、更準确地篩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種質資源,為後續的作物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來源:央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