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藝經濟:解碼城市魅力 點亮文旅之光

才告别了國慶假期的常州太湖灣音樂節、南京咪豆音樂節,以及前幾天的刀郎南京演唱會,陳奕迅演唱會蘇州站、2024無錫蕩YOUNG音樂節等音樂盛會又将接踵而至。如今,為心儀的演出“打卡”一座城,或者将看演出融入旅行計劃,已成為年輕人的文旅新選擇。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演出,點亮了大衆的美好生活。蓬勃發展的“演藝經濟”,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成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和經濟消費的新引擎。“音樂”對城市的魅力何在?市場繁榮的背後還存在哪些問題?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演藝經濟:解碼城市魅力 點亮文旅之光

周傑倫南京演唱會燃爆全場

強供給,多地青睐演藝經濟

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釋出《2024年三季度及國慶假期全國演出市場簡報》。報告指出,今年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同比增長16.27%,票房收入同比增長41.10%,觀衆人數同比增長17.51%,并呈現出觀演需求疊加出行和旅遊需求、演出消費與其他品類消費相結合的趨勢。在南京,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建邺區有南京漢堡節暨HOCH青年音樂節、江甯區有“焰遇園博園”大型沉浸式音樂焰火秀、溧水區有第12屆咪豆音樂節……用音樂換流量與收入,已成各地共識。“每年我們出來旅遊就是看哪裡有演唱會,今年來南京玩了很多次,因為有太多喜歡的歌手來南京了。”歌迷劉萍雁對記者說。幾天前,她剛在南京欣賞完刀郎演唱會,此前,她還和朋友來南京觀看過周傑倫等歌手的表演。

随着跨城觀演成為新風尚,“演出+旅遊”的融合模式催生出多姿多彩的文旅消費新畫卷,成為城市旅遊消費的重要“引流”密碼,演藝産業鍊輻射帶動效應凸顯。從今年各地情況來看,大型音樂節以在景區舉辦為主,音樂節已融入地方旅遊生态,如今年的常州太湖灣音樂節吸引觀衆13.5萬人,其中外地觀衆占比超過95%。

演出經濟的爆火,讓江蘇多地看到了機遇。如常州緊抓“音樂演出經濟”風口,加快發展“演出+旅遊”新業态,通過品牌内容引入、多項措施并舉,帶動常州文旅消費快速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常州高居全國音樂節城市票房第一,全市上半年音樂節票房占全國音樂節票房8.5%。蘇州日前出台《進一步促進文體旅關聯豐富産品供給的意見》,在演唱會方面,明确對每站次售票人數達到5萬人次的演唱會、音樂會,按照每人次15元對主辦機關予以獎勵,旨在鼓勵更多演藝機關挖掘更多資源。

歌聲中,文旅産業加速融合

舉辦音樂節對城市形象的影響何在?南京财經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孔群喜指出,城市對演唱會和音樂節的青睐,源于這些活動在經濟和社會層面帶來的多重積極效應。這些活動借助明星效應和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打卡體驗,能夠直接帶動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能極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此外,演出市場的快速發展還激活了“文化+創意”的良性循環,如夜間演唱會有效推動夜間經濟,豐富居民和遊客的夜間生活,進一步促進城市的繁榮與活力。

對于景區和城市而言,演唱會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固然喜人,其對城市長期綜合消費和品牌打造的積極影響更為誘人。對此,天生橋旅遊公司副總經理盧凱感觸頗深。“自2017年開始,天生橋景區就是咪豆音樂節的舉辦地,為咪豆音樂節提供技術保障、場地翻新維護等服務,當然也會有一些經濟收入,比如遊客消費和音樂節用品,但是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音樂節為我們帶來的最有價值的影響是長期的人氣和品牌形象的重塑。”盧凱說,之前溧水旅遊多以民宿和溫泉為人熟知,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有限,而咪豆音樂節為溧水的全域旅遊概念補充了缺失的品類,吸引了更多南京及周邊城市乃至全國各地的遊客,也促進天生橋景區以及溧水文旅業更快地從過去民宿農旅的傳統印象向年輕化、潮流化轉變。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第12屆咪豆音樂節吸引約6萬名樂迷燃情狂歡,其中外地樂迷占比98%以上,直接門票及其他收益近3000萬元,拉動周邊餐飲、住宿、采摘等消費約1.5億元。音樂節舉辦期間,溧水區各大酒店、民宿的訂單暴增,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

一場服務“到位”的演唱會,對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日前,在常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辦的時代少年團演唱會,吸引了場内6.4萬、場外8萬名歌迷,常州也一度成為微網誌詞條閱讀量突破2億次、抖音話題播放量高達800億次的“頂流”城市。除了極高的熱度,歌迷對常州的“暖心服務”給予了高度評價。“沒有買到票的粉絲太多了,以前很多地方的演唱會都沒人管,這一次常州開放了多處免費大屏,在文化廣場、恐龍園,甚至市政府門口都可以看直播。”從外地到常州看演出的郭芳婷說。記者了解到,為迎接各地樂迷奔赴常州,常州還開通青春樂都樂迷直通車,邀請樂迷免費遊景區,遊客還可享受全域免費公共交通。在常州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的曹格告訴記者,那次演唱會過後,自己收到了很多外地朋友對常州服務肯定與感謝的留言。

重體驗,将“流量”沉澱為“增量”

演藝市場在規模不斷發展的同時,長期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屢禁不止的黃牛票,不僅搶走了歌迷的入場機會,也滋生出詐騙等亂象。“傑迷”何愈告訴記者,自己為了能看周傑倫2024“嘉年華”世界巡回演唱會,和幾個朋友找黃牛提前幾個月買票,單張票價要一萬多元,結果幾個月後臨近開演,黃牛卻表示搶不到票,也不退款,直接“拉黑”跑路。據了解,不少歌迷都遭遇過類似騙局,一部分人通過報警追回了損失,但許多人還在打官司維權。

演藝經濟:解碼城市魅力 點亮文旅之光

刀郎南京演唱會引來全國“刀迷”彙聚

大型演出的舉辦,為舉辦地的住宿、交通、餐飲和購物等行業帶來了促進作用。這種深度結合當地文化的做法,不僅有助于打造差異化的城市形象,更能将短期的“流量”轉化為長期的“留量”,帶來持久的發展動力。當然,“流量”對城市管理而言也是把雙刃劍。近年來,歌迷物品遭當地人偷走等事件此起彼伏,“引流利器”反而砸了自家招牌的案例不在少數,因演唱會觀看體驗不佳引發的消費投訴量也在不斷上升。

“部分城市在舉辦音樂節後因服務不足而受到遊客的批評,甚至發生負面事件,損害了旅遊市場的形象。如何将音樂節的熱度轉化為實際的旅遊效益,成為城市必須面對的挑戰。”孔群喜建議,城市應注重提升“遊客體驗”,從基礎設施、服務标準到活動本身的設計,都要精益求精。讓遊客不僅為音樂而來,更因城市的細緻、溫暖和創新而駐足甚至複遊。城市應結合音樂節打造長期文化旅遊項目,将音樂節與當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獨特的旅遊名片,助力城市品牌塑造。通過深挖“文化+創意”産業鍊,将音樂節打造成城市“流量密碼”,讓遊客感受到獨特的文化氛圍,實作從熱度到口碑再到長久效益的良性循環,最終形成可持續的旅遊經濟效益。

江蘇經濟報記者 孫炜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