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文 | 職業餐飲網 旖旎

半年新增1500家,小火鍋的狂潮還在繼續。

而在南城香、吉野家、巴奴等企業紮堆下場之後。

近日又一快餐大佬“永和大王”加入“牌局”,在北京、上海等7個城市300家門店,推出29元一鍋的“一人食小火鍋”。

一邊是黑馬企業努力搏出品類“王者”;一邊是快餐企業争相加碼這道“新菜”;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已經淡出視野很久的“黃焖雞”,它當時的發展之路,似乎與今天的小火鍋如出一轍。

那究竟小火鍋的未來走向如何?終局又會是什麼?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起勢:

物美、價廉、易複制,門店遍布大街小巷

小火鍋能在全國蔓延開來,成為各地顧客都喜愛的品類,自然有它的閃光之處。

而當我們對比黃焖雞米飯和小火鍋的起勢,不難看出它們都憑借着“物美”“價廉”兩個優點俘獲客群。

黃焖雞追溯其曆史,源于上世紀30年代濟南老字号餐廳“福泉居”的一道招牌菜,憑借獨特的魯菜風味和廣泛的雞肉接受度,以及“有肉有菜有飯”的均衡搭配,迅速走紅。

而搭乘理性消費的快車,“29.9元一位小火鍋”“人均不超過40元吃到撐”的一批平價小火鍋,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如今餐飲賽道的主角,以迅猛之勢在全國遍地開花。

有肉有菜有飯,讓吃到黃焖雞米飯的顧客覺得一餐很滿足;

有肉有菜有主食,品類豐富,價格還低廉,讓小火鍋一下子成為很多人的首選。

而二者的品類,口味普适性強,出餐快,标準化高,易複制,入局門檻低,開店成本低,這也就惹得一大批創業者争相入局。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出路:

走向兩套“劇本”:品牌化or菜品化

起勢于相似的品類、優點和市場需求,黃焖雞和小火鍋也走向了相似的“出路”。

無論是黃焖雞,還是小火鍋,或被品牌化,跑出一批連鎖餐企;或被大衆快餐“收編”,成為一道菜品。

1、一脈“品牌化”

奔向“第一把交椅”,締造規模100億餐飲巨頭

慢慢随着品類的發展,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走向連鎖化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大家都盯上“第一”的寶座,你追我趕,甯當雞頭不做鳳尾。

回望黃焖雞,作為一道魯菜,山東幾乎家家會做,但在起勢之時,卻沒有跑出多少有影響力的“品牌”。

但總有人想先人一步,2011年,“福泉居”後人楊曉路改良了黃焖雞,擺脫了正餐的局限,融入了快餐文化,催生了快餐品牌“楊銘宇黃焖雞米飯”。

在他的帶動下,也有很多品牌争相跑馬圈地。

像是,膳當家黃焖雞巅峰時期開出592家,潤仟祥有427家,其餘的彭德楷、食必思、楊記、榮福居、三人衆等諸多品牌的門店數量都在100家到300家之間。

據2020年統計資料顯示,楊銘宇黃焖雞米飯在全國在營快餐類門店中位居第一,數量為3293家。到了2021年,它的門店翻倍增長到了6000多家,加盟城市超過500個,其一天的銷售額在3000萬,締造出一個百億規模的餐飲巨頭。

而回過頭看如今的小火鍋賽道,也頗有黃焖雞當時“群雄亂鬥”的場面,隻不過還未跑出一個像楊銘宇一樣的巨頭。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新增“小火鍋”相關企業已達到1500餘家。

全國各地也湧現出一批小火鍋品牌:河南的“圍辣”、沈陽的“喜家”、長沙的“盛香亭轉轉熱鹵”和專做直營的“一圍肥牛小火鍋”、山東的“龍歌”、西安的“串士多”、北京的“農小鍋”……甚至有很多品牌的門店超過百家、千家。

而且它們已經不局限于做地域王者,很多已經鋪向全國,有遍地開花和搶奪頭牌交椅的架勢。

未來或許真的會跑出小火鍋界的“海底撈”也說不定。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2、一脈被快餐“收編”

“落腳”快餐店,成為店裡标配的“招牌菜”

在黃焖雞的巅峰時期,粗略估計全國專營店門店數量達到數萬家,頭部品牌更是走向了全球其他國家。

但随着品類紅利期退散,黃焖雞米飯遭遇了大洗牌,甚至說是滑鐵盧。

品類相關門店關店數不斷增加,排頭兵門店規模也大幅縮減,慢慢由盛轉衰。

頭部品牌聲量越來越小,即使還有專營店存在,産品的口味、品質也與任何一家快餐店的并無太大差別和差異化。

像是現在的砂鍋米線店、麻辣燙店、拉面店、甚至是沙縣小吃等快餐店也将黃焖雞作為替補菜品,納入菜單,供顧客選擇。

随着這類入局者的增多,黃焖雞的客流被逐漸分流,慢慢淪為快餐店裡的“配角”。

而當今重新翻紅的小火鍋,從起勢就拿了兩套“劇本”。

一脈是群雄并起勢如破竹的準備起千店、萬店品牌,一脈則是被快餐大佬們盯上,用這道菜來打造門店的新增量。

像是南城香的晚餐倍增計劃,就用小火鍋這道菜來提升晚餐客流和營收。

還有永和大王,推出29元的鮮牛肉一人食火鍋,用“主食+豆漿+配菜”點牛肉豆花鍋,來加碼全時段經營。

它不再是“主角”,而成為快餐店的“标配”,一道菜品,在全國快餐店生根發芽。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困局:

都陷入“低質、食安、同質”等亂象

風口過後,無論是當時的黃焖雞米飯,還是如今的小火鍋,都遇到了相似的“難題”。

為了加快開店步伐,提升效率,很多黃焖雞創業者開始采取多種措施降低出餐難度和食材成本。

拼低價、拼效率,導緻利潤空間被擠壓。

為了守住利潤,部分企業開始用充滿“科技與狠活”的低質産品,亂象頻發,失去特色,同質化嚴重,紅利褪去,黃焖雞米飯也黯然失色。

而如今的小火鍋,也困于低價、低質、食安、服務等亂象。

職餐在前一段時間報道過,無序的低價競争讓小火鍋迎來了鋪天蓋地的“差評”。

在大衆點評平台上,多家旋轉小火鍋的評分在4分左右,連4.5分以上的店鋪都少見;在小紅書上,關于“旋轉小火鍋髒不髒”的話題下有高達408萬+篇筆記,“小火鍋踩雷菜品”“小火鍋合成肉”的話題下有近2萬篇筆記。

為了迅速起勢,用“低價”來吸引客流,低價之下,無法保證品質,形成惡性循環,也影響了整個品類的口碑。

小火鍋,正在重走“黃焖雞”的老路……

職業餐飲網總結:

小火鍋似乎在重走“黃焖雞”之路。

一脈奔向萬店品牌,一脈走入快餐店成為“标配”。

但二者又有着不同的命運走向。

較之于黃焖雞,如今的小火鍋賽道的入局者有所不同。

不僅有創業小白,更暗藏有硬實力的品牌軍,他們有強大成熟的供應鍊,營運團隊,能夠經得起風浪考驗。

而作為餐飲企業,也希望小火鍋不會重蹈黃焖雞的覆轍,真正作為一個長遠發展的品類慢慢深耕下去。

你覺得小火鍋在重走黃焖雞之路嗎?歡迎評論分享您的觀點。

-END-

主編丨陳青 統籌 | 楊陽 編輯 | 楊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