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前後,A股市場上演連續上漲的“逼空”式行情,造成諸多香港券商的多家交易對手方巨額虧損并無法追保,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
記者從投資者處求證到,目前暫時無法兌付的香港券商包括歐普國際(OPH)、東信證券、長遠證券、南方彙發、獅子集團、青石證券等等。
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悉,近日,多家券商已向客戶發送初步處理方案。通知顯示,一些券商正積極行動,通過向對手方追讨、借錢、引入投資方等方式全力籌措資金;部分券商稱,将于近期逐漸進行資金退還。
多家券商無法兌付
“9月30日是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我是在9月30日之前下的單子,當時行情特别好,9月30日當天券商還在收期權費。我是在9月30日下午4點多收到了歐普國際、南方彙發等多個券商陸續通知,說按照9月30日收盤價将我們的衍生品頭寸全部清倉了,強平後按照9月30日收盤價進行清算,之後再退權利金、收益。”投資者周先生(化名)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我們作為持倉人,一直在等這個事。按照正常計劃,他們應該在上周把期權費退給我們的,但是并沒有收到錢。”據周先生介紹,他所損失的期權費(權利金)近300萬元。
記者了解到,如同周先生一般在香港購買了個股期權但被券商被動清盤并且退金無門的投資者不在少數,目前已有數個近500人的維權群。另有個别投資者稱,于10月14日晚上收到退了20%的權利金。
“由于在内地,個人是無法參與個股期權的場外衍生品交易的。但是個股期權這個工具還是不錯的,香港允許個人投資者參與,沒有想到券商不講武德,我們期權費已經付了,虧錢的時候他收錢;賺錢的時候平台就跑路了。”該投資者稱。
一位資深衍生品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此次爆雷的都是一些香港小券商。據其介紹,香港個股衍生品需求比較大,由于境内監管嚴格以及香港客戶适當性要求低,比如個人滿足PI(professional investor)就可以交易。其次,這些内地機構或者個人到香港設立的證券公司,合規底線低、風控缺失,賣了個股、香草期權,也不對沖,這次市場大漲,導緻他們發生大額虧損,無力兌付。此外,過往幾年這些小券商有劣币驅逐良币态勢。
在前述人士看來,這次風險事件沖擊了投資者對于這些香港小券商的信任,未來,這種小券商會退出場外衍生品這個對資本金和專業度要求高的行業。
多家券商向客戶通知初步處理方案
券商中國記者從投資者處獲得幾家香港券商向客戶發送的通知。整體來看,由于近期金融市場遭遇極端行情,造成諸多香港券商的多家交易對手方巨額虧損并無法追保,導緻出現無法兌付的困境。多家券商稱,正在積極采取行動解決問題,将在近幾周陸續啟動退款流程。
(券商通知,投資者供圖)
例如歐普國際(OPH LPF)10月14日向投資者告知稱,“關于近期客戶關注的資金退還問題,我們了解您的關切,并已積極推動相關工作進展。由于交易資料的複雜性以及對期權費和收益差額的精确核算需要較長時間,是以我們計劃于2024年11月開始逐漸進行資金退還。”
據其介紹,退還範圍包括期權費的退還及收益差額的處理。退還的順序将根據客戶付款的時間先後進行,優先處理較早客戶。同時,該公司将根據清倉交易結果和實際收益狀況,分批處理收益差額部分,具體金額将在資料核算後通知客戶。目前該機構正在與多方資金提供者保持密切溝通,預計将于未來幾周内确定最終的退還比例及金額。
該機構還對投資者進行合法合規提醒,“我們了解部分客戶在等待過程中的焦慮,但再次提醒所有客戶,解決問題的方式應當合法合規。我們正在積極推進資金退還計劃,任何不當行為都可能影響整體進度,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長遠證券10月10日告知投資者,“我司作為香港持牌機構,一直以來合法合規展業。近期金融市場遭遇極端行情,造成我司多家交易對手方巨額虧損并無法追保,導緻出現無法兌付的困境。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為確定投資人的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我司積極行動,通過向對手方追讨、借錢、引入投資方等方式全力籌措資金,以償還投資人未兌付、未結算的合約期權費本金。”
長遠證券稱,将于10月11日開始啟動退款流程,安排分批預約退還期權費本金。同時,長遠證券也将深刻反思,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提升應對市場極端情況的能力。
南方彙發也于近日向投資者告知,“由于近期行情波動快速而劇烈,導緻公司對沖政策未能按預期執行,緻使您的期權合約交易無法正常完成。對您交易體驗和預期收益的影響我們深感歉意,經公司内部評估決定10月8日起期權業務暫緩接單營運,期權業務待内部調整完善後重新開機營運。後續我們将啟動TRS業務,并積極處理客戶問題。”
南方彙發稱,所有持倉合約9月30日截止,存續持倉将按照9月30日14:00-15:00的VWAP價格清倉。還未進行結算的客戶按照客戶實際支付到公司的期權費差額進行退還。公司計劃引進戰略投資方,預計20個工作日左右明确方案,待戰略投資方資金到位後,第一時間啟動退還流程并披露資訊。
南方彙發還表示,“此次極端行情的沖擊給公司帶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接下來的時間公司将積極重組調整經營政策後重新開機營運。”
内地場外期權參與門檻較高
記者了解到,在此次香港多家小券商個股期權爆雷事件中,不少受害者是内地的投資者。背後與中國内地、香港兩地參與場外個股期權門檻不同有關。
據悉,在中國内地投資者參與場外個股期權,需要滿足“532”資質,即5000萬元淨資産、2000萬元金融資産、3年以上投資經驗。同時,期權費和初始保證金不能超過産品規模的30%。
另一方面,即便達到參與門檻,所能參與的标的也有限。目前内地納入場外期權标的不到2000隻,多為兩融标的,而A股市場共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反觀香港,所有标的都可以做,資金門檻也較低。
“在境内,場外期權隻能以法人戶或者産品作為主體,跟券商進行交易。是以催生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個人把錢打給法人戶的控制人,然後法人戶去跟券商下單,賺了錢在由控制人打給個人,這種方式肯定不合規,而且法律風險很大。第二種是個人認購産品,由産品跟券商交易,那這個産品需要是個人定制的,而且規模和投資集中度要滿足一定的要求才行。”一位資深衍生品研究專家記者表示。
據前述研究專家介紹,在香港,個人隻需要直接跟券商開戶,很少的資金也能做;但是券商資質參差不齊,導緻很容易出現信用風險。
此次部分香港券商場外業務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是否會波及境内券商?一位受訪的内地券商衍生品業務人士稱,内地券商應該不會對他們授信,是以不會波及。另有業内人士向記者表示,内地券商都是對沖的,即便遇到暴漲的極端行情也虧損有限。
一位衍生品從業者向記者表示,2019年初以及2020年疫情後,随着一些個股暴漲,也出現過一些香港小機構爆雷的情況,但當時場外業務很小,影響範圍很小。該人士感慨道,“交易對手風險是最大風險。賺了錢拿不到,虧了錢認栽,那豈不是鐵定虧錢?”
責編:劉藝文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