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銘聞(執筆人:薄潔萍 王琎 齊芳 詹媛 劉文嘉)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一聲巨響聲震寰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依靠自己的力量,大陸實作國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成為“有重要影響的大國”。
60年後的今天,已經跻身全球創新版圖重要一極的中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步伐邁得更加堅實,迎來又一個關鍵時刻:
黨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握籌布畫。
知來路,啟新程。
為未來中國之宏圖,我們流星趕月、隻争朝夕!
一、曆史之路:科學是曆史的有力杠杆
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近代科學?
“李約瑟之問”不隻是一個學術話題,更記錄着近代中國一段屈辱的曆史。彼時,“洋”字遍地,洋槍洋炮、洋車洋船、洋火洋藥……落後就要挨打,根子就在科技不強。
硝煙中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75年來,在黨的上司下,大陸科技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探索之路。
1.國營二二一廠:萬仞之山由此始
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城——原子城。它建于1958年,是大陸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過去被稱為“國營二二一廠”。
漫步小城,走過外牆斑駁的辦公樓、廠房,看着已經褪色的紅色智語,依然還能觸摸到那段激蕩人心的曆史。
就是在那簡陋的辦公室、試驗場,王淦昌和年輕的科研人員找到雷管突然爆炸的原因,解決爆轟試驗中的關鍵問題;
就是用那老舊的球面機床,廠裡最有經驗的老師傅,車出第一顆氫彈彈頭,核心部件制造邁出關鍵一步;
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一大批科學家、技術人員和解放軍官兵,在這裡“做隐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震碎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
“兩彈一星”為什麼能成功?
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這樣總結:“我們有黨的堅強上司,有中央的正确方針、政策,我們靠的是一批從國外回來的有高度愛國心的科學家,又靠他們帶出一批年輕的科學家……”
中國共産黨曆來重視科技事業發展。
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成立僅一個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它的使命宏偉而樸素:有計劃地利用近現代科學成就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組織并指導全國的科學研究,以提高中國的科學研究水準。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黨中央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号召。此後,“十二年科技規劃”“十年科技規劃”等相繼出台,“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标探索形成。
那是物質上一窮二白的歲月,卻擋不住海外學子的赤子之心:錢學森、趙忠堯等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回來了,他們枕戈待旦、廢寝忘食!
1952年,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通車;
1958年,大陸第一部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問世;
1973年,陳景潤發表(1+2)的詳細證明,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新中國的科技事業,敢教日月換新天!
2.春天交響曲: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
“科學技術是生産力”“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鄧小平同志的講話為科技事業發展掃去陰霾,奮鬥的豪情洋溢在科學的春天裡。
蔣新松,大陸培養的第一代自動化專業大學生。1979年8月帶隊在日本東京參加首屆國際人工智能研讨會時,他想購買一台機器人,卻遭日本企業拒絕,理由是:“即使賣給你們,你們也不會用。”
打定主意自己幹!蔣新松帶領團隊向前沿進軍。研制“海人一号”水下機器人、潛深1000米的“探索者”号無纜水下機器人,參與制定大陸智能機器人、工業自動化等戰略規劃……他一直拼搏到生命最後一刻。
在蔣新松開創的事業基礎上,“蛟龍”号載人潛水器、“潛龍一号”6000米級無人無纜深潛器等相繼研發成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松公司”,成為機器人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
回望曆史,在跟蹤、趕超世界先進水準的每一關鍵節點,黨中央都為科技發展定向領航——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确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2012年7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自主創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波才動萬波随。
納米科技專家白春禮、量子實體專家潘建偉、粒子實體專家王贻芳、系統與控制科學專家郭雷、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追随前輩足迹,年輕有為的科技工作者紛紛回國,投身創新型國家建設。
從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到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從第一台每秒鐘運算1億次以上的“銀河”巨型機研發成功,到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投入使用;從中國科考船首次開啟環球大洋科考,到中國航天員第一次進入太空……
愛因斯坦曾把科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比作“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春天裡的中國科技,譜就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3.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向着科學光輝的頂點
2024年7月19日,微軟“藍屏故障”波及全球,多國航空、鐵路、金融等行業無法正常運轉。在網際網路領域自主布局的中國,卻未被這場“全球性災難”影響。香港《大公報》評論:“在大國競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隻有将關鍵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受制于人。”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新時代中國科技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人類首次!
2021年的一天,一向穩重的蔡韬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走廊裡跑了起來。實驗室通知他:“出藍色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成功了!這證明了“技術造物”新路線的可行性,為建立新功能的生物系統提供了科學基礎。
全球首個!
2023年10月,北京大學研究團隊研制出電光帶寬達110GHz的純矽調制器,在國際上首次把純矽調制器帶寬提高到100GHz以上。這一突破為高速、短距離資料中心和光通信的應用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對發展下一代資料中心意義重大。
世界首套!
2024年4月,地表最強“空氣充電寶”在山東肥城并網發電成功。這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電站,能将不穩定的電能轉換成空氣壓力能和一部分熱能存儲,在國際上同類産品中規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優、成本最低。
一份份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描繪出科技自立自強的足迹——2019年度的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海上大型攪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産業化等項目;2020年度的納米限域催化、超高清視訊多态基元編解碼關鍵技術等項目;2023年度的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複興号高速列車等項目……
一項項大國重器,支撐起科技自立自強的底氣——嫦娥六号成功在月背着陸,帶回月球背面樣品1935.3克;世界上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捕捉到最亮的伽馬射線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正平穩運作……
一組組亮眼資料,鼓舞着科技自立自強的豪氣——截至2023年,大陸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叢集數量世界排名第一,國際專利申請世界排名第一,國内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世界排名第一……
新時代的中國科技工作者,正向着科學光輝的頂點不斷攀登!
二、思想之力:以徹底的理論開創科技新境
新時代的中國,重器鑄成、賽道肇創、産業開辟,離不開背後高瞻遠矚的戰略構想和理論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大陸和世界發展的曆史新方位,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大陸科技發展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方法進行系統總結,指引新時代大陸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堅持黨的全面上司,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
2024年6月24日,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概括了新時代大陸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八個堅持”,字字千鈞。
1.萬山磅礴看主峰:前進的政黨必然把握着前進的科學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中國共産黨;讀懂中國的科技事業,必須讀懂中國共産黨。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上司,確定科技事業始終沿着正确方向前進。
——屹立時代潮頭觀大勢。
我們黨從曆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科技革命演變機理,提出“科技實力決定着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着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作高品質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
——完善頂層設計謀全局。
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研究審議國家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政策,統籌解決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加強其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鍊條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職能。
——深化規律認識抓根本。
深刻總結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明确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内涵、戰略路徑和重點任務,不斷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黨的上司,是確定科技事業發展始終沿着正确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将科技創新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必由之路。
從“舉國體制”到“新型舉國體制”,從“科技自立自強”到“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協同發力,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統籌推進,闊步行進在自主創新道路上,制度優勢加速向科技競争勝勢轉化。
2.奮楫逐浪天地寬:在實踐中證明思維的真理性
一組世界知識産權組織釋出的資料令人眼前一亮:在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位列第12名,相較2010年上升了18位;在“創新投入”次級指數上排名第25位,在“創新産出”次級指數上排名第8位。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持續提升,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正逐漸被克服。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大陸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一個是科技創新的輪子,一個是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兩個輪子共同轉動,才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道出了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辯證統一,闡明了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的深刻道理。
每一個奠基之舉落子堅定,每一項長遠之策意蘊深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從8個方面30個領域謀劃思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明确的時間表、路線圖部署任務……科技管理體制實作重塑,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非對稱”政策在前沿領域加快“換道超車”;面向經濟主戰場,布局“補短闆”和“建長闆”并重的創新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更多“卡脖子”技術瓶頸;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資源環境、人口健康等民生領域科技投入和研發攻關……堅持“四個面向”,科技創新全鍊條部署、全領域布局。
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底層邏輯被打通。
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探索“破四唯”與“立新标”并舉的機制、設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崇尚科學、追求創新的氛圍愈發濃厚。來華工作并擁有“中國綠卡”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評價:中國的科研環境越來越好,選擇的天平不斷向這裡傾斜!
3.站在曆史正确一邊: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放眼寰宇,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互相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應惠及全球,而不應成為埋在山洞裡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一語指明科技創新發展的人間正道。
與一些國家搞“小院高牆”“脫鈎斷鍊”迥然有别,國際環境越複雜,中國越是敞開胸懷、打開大門:
天宮空間站為國際空間科學合作提供新平台;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科技園區;積極參與地球觀測組織、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新征程上,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挑戰,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前沿領域打造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在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重大科學領域建設新賽場、共謀新未來。
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世界之中國!
三、未來之途:提供一幅正确的世界圖景
建設科技強國,我們身處怎樣的時代?
極宏觀、極微觀、極綜合——科學研究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互相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争主戰場和最前沿。
建成科技強國,我們應當向何處發力?
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擁有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擁有強大的高水準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建成科技強國必須具備的5個基本要素。
列甯曾言:科學的目的是提供一幅正确的世界圖景。
未來之途,我們當鉚足幹勁再出發,以科技之光照亮世界!
1.從源頭和底層解決
基礎研究之重要,有一言恰如其分,那便是李政道的洞徹:“沒有今天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應用,這是不可違背的科學規律。”
回望曆史,當“比熱、潛熱”等“奇怪”的詞語從化學家布萊克口中蹦出,瓦特如獲至寶——熱力學基本理論取得突破,蒸汽機因之改良,第一次工業革命啟幕。
指針輕擺,法拉第心如擂鼓,10年沉寂終有回響,電磁感應定律被發現!發電機由之誕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
從外太空凝眸地球,得益于相對論;核電站提供清潔能源,脫胎自質能方程……基礎學科領域的突破,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窦賢康撰文直言:“大陸基礎研究總體水準有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重大原創成果偏少。”
數學,是基礎科學中的基礎。“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國家,數學必須名列前茅,而中國數學還未達‘獨創’之境界!”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如是判斷。
化學研究在開辟新方向、創立新學說、提出新理論等方面也較為缺乏。
天文大科學裝置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陸學者主導的論文影響力偏弱……
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未搞清楚,關鍵核心技術必然受制于人。
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未來網絡、深海空天……我們需要在更多基礎研究領域“無中生有”、實作“從0到1”;
內建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我們亟待打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補齊創新“短闆”。
“怎樣進行工作,才能對得起古代的前輩,建立起我們新時代的新數學,并在不遠的将來,使東方的數學超過西方的數學,不斷地出題目給西方做?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吳文俊院士當年的叩問,依然值得今日之基礎學科研究者共勉!
2.集聚要素和資源
一個比例,殊為關鍵——25%!
若一國之重大科學成果超過同期世界總數的25%,即為世界科學中心。
據日本學者統計,16至20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發生過5次轉移:自意大利移至英國,法國接棒後再轉至德國,此後的20世紀,美國産出的重要科技成果占世界60%以上。
是什麼決定了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
由是,我們可以如此描摹世界科學中心的樣貌:高水準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日增月益,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如日中天。
相形之下,中國還有哪些不足?
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釋出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大陸在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次元,與科技強國相比,差距雖在縮小,卻也不容小觑。
斯坦福大學團隊2022年10月釋出的資料顯示,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中,美國78014人,占近40%,中國7795人——高水準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領軍人才匮乏。
極目世界,審視自身,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我們必須增強創新要素集聚和創新資源整合能力。
——把創新人才培養和團聚得更多一些。
以需求為牽引,優化高校學科設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援保障機制,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虹吸”全球一流人才。
——将原始創新策源地打造得更實一些。
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成渝地區等重要區域,坐擁優越地理區位、良好産業基礎、優良創新環境,應瞄準科技創新的世界先進水準,打造全球創新創業高地。
——讓科技合作的朋友圈變得更大一些。
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準,鼓勵中國科學家發起群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向全球廣發“英雄帖”,讓創新思維向中國彙聚、智慧火花于中國迸發。
“我一直認為科學應為人類福利服務,在中國,我看到了這樣做的可能和現實……”70年前,李約瑟的老友、科學學創始者貝爾納到訪中國時曾預言,中國還會對科學發展作出與西方比肩的貢獻。這景象,已近在眼前!
3.以制度賦能創新
有研究者曾對20世紀科技論文趨勢進行資料統計,結論耐人尋味:百餘年間,單獨作者的論文比例由80%驟減到20%,更多的文章來自多個作者的合作努力。尤其是大型科研團隊興起後,論文作者的規模甚至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巨。
這一變化折射出一個現實:現代科技創新,需要有人才規模,需要有系統機制,需要長時間、成建制、有計劃的支援!
中國如何駕馭這個趨勢?
依靠制度改革,依靠創新生态托舉。
進入新時代,大陸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更加完善,但對标世界科技強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如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消除企業家投身創新事業的後顧之憂?
如何進一步優化科研人員的薪酬結構和績效評價,使創新者各得其所?
如何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不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科技體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指出。
——向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宣戰!
建設科技強國,需要鼓勵研究者突破正常,掙脫以往的研究範式、跳出傳統的思維習慣,需要容忍在科學問題上的“異端學說”,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
——向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藩籬亮劍!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船到中流浪更急,我們激流勇進!
四、創新之基:用文化托舉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沉思曆史之跌宕、前瞻世界之競逐,科技創新必生成于思想理念的飛躍,科技強國必立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堅定有力。
培育創新文化,需要溯源中華民族“亘古亘今”的曆程,傳承中華民族“日新又新”的精神;
培育創新文化,需要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性,在中國式現代化程序中積聚力量;
培育創新文化,需要以文化澤潤制度,讓創新源泉充分奔流,讓無數創新創業者向着科技強國的目标并驅争先!
1.有根可尋:讓文化傳統滋養創新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綿延至今,雖履險而能如夷、經百折而猶向前,強韌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惟系一個“新”字:“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創新基因蘊藉于我們的思想成果。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勾勒出中華文明在赓續中變革、在傳承中創新的宏大意象;格物緻知、天人合一、取象類比、巧傳求故,是哲學思想,也是科學方法。
創新基因貫穿于我們的知識體系。《齊民要術》開中國農學之先河,《本草綱目》集傳統藥學之大成,《天工開物》彙生産技術之精華……傳統農、醫、天、算系統化知識的形成,無不是持續創新的結果。
創新基因凝結于我們的技術發明。造紙術創造了人類文明新載體,印刷術肇始了文化傳播新路徑,火藥在歐洲“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促成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推動了“曆史成為世界曆史”之程序!
觀文化創造,河漢燦爛;看技術創新,物象萬千。
百餘年來,我們黨将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注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的創新基因越發鮮明展現在當代中國的科技創新中——
“革弊創新”的思路,内化于科技體制改革的設計;“生生之謂易”的精神,激勵着科技攻關的實踐;“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的智慧,涵養優良學風……科技的狂飙突進,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人文精神的灌注、倫理道德的規範。
源頭既清、波瀾自闊,新時代的創新文化必将成為亘古連今的一江活水!
2.有本可立:讓時代精神指引創新
成就偉業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國共産黨,是“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的先進政治力量;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随着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的科學真理。
建成科技強國何以壯志可圖?
從根本上說,正是因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用不斷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為創新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力量支撐、開辟了高遠的思想空間。
當一個時代的思想與實踐抵達新境,創新勢成必然!
——中國理念,新!
從“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準而奮鬥”等号召深入人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等命題破解思想之困,再到“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等論斷解答發展之問……有中國理念正本清源,才有創新活力充分湧流。
——中國方案,優!
當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國,正實作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當資源危機成為人類最大威脅,秉持新發展理念的中國,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引領者;當世界經濟複蘇乏力,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中國,新興産業萬木葳蕤,未來産業竹吐新梢……這是創新文化落實于實踐的生動寫照。
——中國力量,強!
人是曆史的“劇作者”,又是曆史的“劇中人”。世界上最長的橋梁、最快的鐵路、最繁忙的港口,有多少勇于挑戰也勇于應戰、敢于有夢也敢于圓夢的時代新人;科技發展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曆程中,有多少破解“卡脖子”的勇士……掌握新知識、新方法、新理念的中國人彙流成海!
立根鑄魂、蔥蔚洇潤,新時代的創新文化勢必為激活科技潛能提供無盡滋養!
3.有章可循:讓文化浸潤制度激勵創新
文化浸潤,令制度有力。
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胸襟格局、計利當計天下利的義利選擇,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積澱,助力科技創新合作成為“一帶一路”的閃亮名片;
中國社會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集體主義精神,為新型舉國體制注入價值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愈益彰顯;
“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曆久彌新、代代相傳,中國人走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勇氣更加堅定,為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注入澎湃動能……
制度規範,助理念落地。
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機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相輝映;
對重大科研任務實行“揭榜挂帥”和“賽馬”制,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排程權,萬千求索者的創新精神被激發;
針對青少年、農民、産業勞工等群體的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紮實開展,科普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全社會“科學的精神氣質”氤氲濃郁……
以文化制、以制促治,新時代的創新文化定能讓我們的制度優勢開華結實!
站在今天看曆史,很難想象中國是從近代的落後中走來。
回到曆史看今天,誰能想到這是古老民族的光輝未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清朝官僚正在洋洋自得于“甯可求全關不開”;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中國有識之士正在痛哭“羞甚蒼生四百兆”;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湧,新中國正好經曆了站起來、富起來的曆程。今天,第四次科技革命開啟,英國《經濟學人》刊文稱:從植物生物學、人工智能到超導實體學等領域,中國均處于研究前沿,“已經成為科學超級大國”。
是的,這個“其命維新”的民族,正處于創新時代!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16日 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