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激發和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激發和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國研要論(9)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為建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第一項任務提出來,目的是要更好激發全社會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對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一方面要着眼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争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另一方面要着眼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緻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激發和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一、深刻領會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兩個毫不動搖”是在改革實踐中形成的正确方針。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困境,黨中央果斷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勞工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非公有制經濟随之發展起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面對姓“資”姓“社”的争論,黨中央作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重大論斷,創造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架構下,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壯大,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需要同公有制經濟一樣,鼓勵發展、公平對待,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六大高屋建瓴地提出“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既強調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又顯示了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堅定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特别是将“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為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事實表明,“兩個毫不動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精髓,是成功推動大陸取得經濟發展奇迹的正确方針。

“兩個毫不動搖”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内,将非公有制經濟融于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内容。大陸憲法明确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就是要發揮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和基礎作用,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靈活和創新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抵消”。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大陸推動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依托各自優勢,通過在不同領域有側重地布局,初步形成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以國有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經濟主要布局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着戰略支撐、産業引導、調節穩定等作用;以民營經濟為代表的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分布在市場化程度高的一般競争領域,發揮着推動增長、促進創新、保障就業、改善民生、開拓國際市場等作用。

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架構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取長補短、互相促進,發揮各自優勢,實作有機統一,共同支撐大陸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客觀要求。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前,大陸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作高品質發展,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就是要更加充分地調動各方積極性,推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更加充分地發揮優勢,形成更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應對國内外複雜挑戰的基礎,必須進一步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推動國有資本有序進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多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中,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争力。非公有制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進一步破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支援非公有制經濟更多在競争性領域充分釋放活力和創造力,加快引導其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規範内部治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建設形成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二、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的優勢和主要作用

民營經濟具有“天然”适應市場經濟的優勢,能夠廣泛滲透和融入國民經濟各領域。企業是市場機制運作的微觀基礎,民營企業自籌資金、産權明晰、權責明确,在市場競争中能夠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限制和自我發展,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争規律等市場機制在民營經濟中展現得最為充分。憑借同市場經濟“天然”适應的優勢,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持續拓展,已經廣泛滲透和融入到了國民經濟各領域。以工業領域各細分行業市場佔有率為例,在大陸約40個工業領域細分行業中,民營經濟在食品制造、紡織、造紙和娛樂用品制造、家具制造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裝置制造等14個行業中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90%;在醫藥制造、汽車制造、儀器儀表制造、化學原料和制品制造等16個行業中的市場佔有率均超過50%;在煤炭開采和洗選、瓦斯生産和供應以及金屬制品等細分行業中也占有較大份額。可以說,改革開放為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迸發提供了“大舞台”,民營經濟充分發揮出了機制靈活、開拓進取、敢于冒險等優勢和特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

民營經濟具有“量大面廣”的優勢,在推動增長、保障就業、改善民生、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0多年來,大陸不斷推進完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斷拓展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民營經濟“量大面廣”的優勢和特征逐漸凸顯。目前,民營經濟創造了約60%的國内生産總值和稅收,是大陸經濟最具活力的部分。民營企業數量占比超過九成,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磅礴力量。民營經濟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是大陸社會就業特别是新增就業的主管道,為人民收入水準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民營經濟是大陸進出口貿易中的最大主力,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大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是大陸積極參與全球競争的突出代表。民營經濟早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補充,也早已不再是“弱小散”的代表,很大一部分企業已經在技術、管理、市場經營等方面走到了世界前沿,在推動增長、保障就業、改善民生、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發揮着重要支撐作用。

民營經濟創新動力足、變革精神強,是大陸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力量。以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是取得更大規模、更加堅實物質技術基礎的根本保障。民營經濟市場導向鮮明、風險意識高,要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開發新産品、引入新技術、開拓新市場等途徑不斷創新,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主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重視研發創新,持續強化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撐。據全國工商聯統計,大陸民營企業1000強2022年研發費用高達1.24萬億元,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51.75%,民營企業創新主力軍地位不斷鞏固。從創新效益看,國家知識産權局《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大陸民營企業2023年發明專利産業化平均收益金額相對更高,較其他内資企業高22.7%。民營經濟依托創新動力足、變革精神強、對市場敏感度高的優勢和特征,大量布局在戰略前沿新興領域,截至2024年6月,在創業闆、科創闆和北交所上市的2165家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了80%,是大陸培育發展新動能、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主要力量。

三、激發和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必須深化改革

激發和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平等保護、要素配置、市場準入、監管執法等多領域的政策舉措,必須始終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通過深化改革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根據《決定》的戰略部署,重點應在以下四個方面深化改革。

改革完善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保護民營經濟産權事關民營企業家能否安心、定心、放心謀發展。大陸一直積極推進以公平為核心的産權保護制度建設,完善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産權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民營經濟産權的司法保護,但實踐中仍有不少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情況,必須按照《決定》要求堅決予以糾正,加快完善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一是健全民營經濟權益立法保護,加快推動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立法形式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二是加強産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幹預經濟糾紛,健全依法甄别糾正涉企冤錯案件機制。三是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和拖欠企業賬款清償法律法規體系,保障企業的合法收入。四是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産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

優化平等使用要素資源和放寬準入的市場環境。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平等擷取和使用要素資源是充分釋放市場潛力、促進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手段。《決定》對此作了很多創新性安排,一是完善市場準入體系,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争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二是建構開放型科研體系,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三是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援政策制度,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四是加強公平競争審查剛性限制,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争的規定和做法,創造一個各類企業平等擷取使用要素資源、公平參與競争的市場環境。

健全規範、專業的行政執法體系。行政執法直接關乎企業正常經營運轉,是企業最能感受政策穩定性和法治水準的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嚴格執法,讓違法者敬法畏法,但絕不是暴力執法、過激執法,要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決定》為此特别強調要規範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并作出了針對性的部署。一是持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推進“雙随機、一公開”和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全覆寫。二是完善行政處罰等領域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推動行政執法标準跨區域銜接,嚴格停産整頓、集中整治的條件。三是健全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強化對基層行政監管執法人員行為的監督,堅決防止釣魚執法、逐利執法等現象發生,堅決杜絕“過罰不當”“類案不同罰”等問題出現。

支援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在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一些大企業也暴露出經營行為不規範、公司治理水準不高等情況,對社會造成不少負面影響。《決定》特别強調支援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合規建設和廉潔風險防控。為此,一是要全面建構親清政商關系,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工作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确了解黨中央關于“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健康”的方針政策。二是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對控股股東的監督與制衡,強化利益相關者監督,依法建立健全内部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制度,切實提升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水準。三是要支援民營企業加快向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轉變,鼓勵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不斷提高企業技術水準和經營管理水準,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