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裝置更新換新需求是否迫切?空間有多大?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栅潔此前介紹,2023年大陸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裝置投資規模約4.9萬億元,随着高品質發展深入推進,裝置更新需求會不斷擴大,初步估算将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巨大市場。
本報記者 王小霞
在國家宏觀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引發企業和市場廣泛讨論。
本輪由國家層面主導推動的大規模裝置更新行動,覆寫範圍廣、涉及行業多,從智能制造到綠色環保,從基礎設施到日常消費,衆多領域均被納入其中,初步估算将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巨大市場,其影響力與帶動力不容小觑。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此輪政策相較于以往的需求刺激手段,展現出了更為鮮明的“從存量中挖掘增量”的新思維。這意味着,政策不僅着眼于短期的經濟增長刺激,更緻力于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産效率,實作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那麼,在目前的政策架構下,大規模裝置更新的實施進展如何?企業對此的響應程度與參與意願如何?在推進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難題、該如何應對?針對這一系列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近日進行了多方走訪。
通過與企業負責人及行業專家的深入交流,記者發現,盡管政策前景廣闊,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仍面臨着資金籌措、市場對接等多方面的挑戰。如何更好調動市場積極性,確定政策紅利充分釋放,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政策助力 裝置更新取得積極進展
在江西一家機械制造企業工廠中的房間内,機器轟鳴,一片繁忙的生産景象,新安裝的數控機床正高速運轉,精準地切割着一塊塊金屬闆材,而旁邊的自動化流水線則有序地将切割好的部件傳送到下一個工序,整個生産過程幾乎無需人工幹預,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
近日,該企業按計劃完成了一項重大的裝置更新項目,投資4500萬元,引入了先進的數控機床與自動化流水線,全面更新了原有的金屬加工生産線。
“這批新裝置的加入,讓我們的生産效率實作了質的飛躍。”該企業生産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這次更新不僅讓我們的産品品質有了質的飛躍,而且生産效率的大幅提升也讓我們有了更強的市場競争力。以前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訂單,現在四天就能傳遞,客戶的滿意度也随之提升。”
在政策支援下,河南神馬芳綸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近期更新了包括反應釜、精制塔及配套進料罐、氯仿分離器、凝固浴廢液冷卻器及配套高位槽、溶解機以及進口卷繞機等在内的主要工藝裝置約330台/套,主要進口裝置約169台/套。
“這些新裝置的更新引進,極大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對公司的工藝、效能等名額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的裝置更新申報材料已經送出了,目前正在審批中,如果能夠申請下來對企業發展肯定有很大的幫助。”陝西一家制造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此次裝置更新方向是自動化、智能化,以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提高企業的市場競争力。
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大陸的重大政策部署。今年3月,國務院釋出《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财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力支援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幹措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舉行專題釋出會介紹,目前,1500億元超長期特别國債資金,已分2批全部安排到項目,共支援了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用能裝置、能源電力、住宅老舊電梯、回收循環利用等領域的4600多個項目。
“大規模裝置更新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廣開首席産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短期内是擴大有效投資、推動技術進步和産業轉型更新、提高生産效率和增加先進産能、提升供給體系品質和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從中長期來看,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助力新型城鎮化高品質發展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保障。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崔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論是從短期還是中期看,政策對穩定大陸經濟增長将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陸裝置更新換新需求是否迫切?空間有多大?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栅潔此前介紹,2023年大陸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裝置投資規模約4.9萬億元,随着高品質發展深入推進,裝置更新需求會不斷擴大,初步估算将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巨大市場。
在目前的政策架構下,大規模裝置更新的實施進展如何?資料顯示,重點領域裝置更新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對穩增長、促轉型的作用不斷顯現。前8個月,裝置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6.8%,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高13.4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2%,比前7個月提高3.5個百分點,說明加力政策實施後,8月份的拉動效果更加明顯。
在不少地方,裝置更新也已取得積極進展。從資料來看,1—8月,江蘇省累計完成工業領域裝置更新21.9萬台(套),帶動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2.6%;浙江省工業領域完成裝置更新9.7萬台(套),拉動工業裝置工器具購置同比增長9.5%;湖北省裝置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22.2%,比全國增速高5.4個百分點……
缺意願缺資金如何調動市場積極性是關鍵
盡管裝置更新工作已取得初步積極成效,但目前國内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困難;民營企業遭受嚴重沖擊,恢複緩慢;中小銀行負債壓力較大,風控能力不足等。在此背景下,推進大規模裝置更新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裝置更新對企業而言,涉及高昂的成本,資金籌內建為首要難題。”廣東一家智能裝置制造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企業在考慮裝置更新時,需要權衡發展資金、原材料成本以及投資收益等多方面因素,是以,決策過程較為謹慎。
重慶一家主營環保裝置的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目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市場波動大且需求難以預測,這給裝置更新決策增添了投資風險。此外,裝置更新期間可能導緻的停産或減産,也将直接影響産品的生産和銷售,進而造成經濟損失。是以,很多企業不敢輕易投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到,為解決資金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旨在激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及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項目的貸款支援。“然而,盡管企業認識到大規模裝置更新的諸多益處,但由于投入大、周期長,自己身邊的企業目前更新改造積極性不是很高。”溫州一家制鞋企業負責人陳慶樂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裝置更新回本一般需要3—5年,期盼政府能有更大的資金支援力度。
對此,崔成分析指出,受内外部形勢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不少企業均選擇以穩為主,維持現狀成為很多企業的首選。
裝置更新的主體是企業,缺意願、缺資金、缺政策等成為制約企業開展裝置更新的主要原因。連平說,目前不少企業還處在從困難走向複蘇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以會存在裝置更新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等擔憂。相對于國有企業,民企還會面臨财稅、金融支援和其他解決大規模裝置更新資金來源的問題,更新改造積極性不是很高。
針對上述問題,連平認為,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增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另一方面,要切實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尤其是資金投入的掣肘。
與此同時,裝置更新不是簡單地更替先進裝置,不但需要具備相應技能的一線勞工來操作和維護,還需要既懂制造又懂新興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對生産線改造進行精準判斷,推動生産能力整體更新。多位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裝置更新關鍵在人,企業如何培養和引進人才,應對人才短缺的挑戰是裝置更新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難題。
在上述問題基礎上,裝置更新範圍也急需擴容。
國彪電源集團董事長孫毅彪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大規模裝置更新政策的覆寫面尚不夠廣泛,他呼籲相關更新政策能夠擴大範圍,更多關注IT行業,如傳統UPS系統的更新換代和系統重建,可根據更新規模、資金投入及更新後的性能名額,給予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援。他表示,這将極大激發IT行業的裝置更新積極性,促進資金鍊流動,并滿足大規模裝置更新的需求,不僅能推動關鍵領域裝置更新的綠色發展,還能有效避免UPS線上運作中的資訊安全風險。
對于裝置更新的舊裝置,如何回收再利用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廠商與企業回收積極性低,主要歸因于大陸回收體系不健全、政府補貼及激勵措施不足。回收企業盈利能力弱,阻礙了回收體系的發展。連平建議,應借鑒國際經驗,完善舊裝置回收體系。政府需增加财政補貼,建立激勵機制和法規,要求廠商設立回收部門,以應對大規模回收需求。
“工業裝置和城市裝置更新項目往往規模巨大,耗時長、耗資大、見效慢,單靠政府力量很難快速有效推動。”業内專家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應更多引入市場力量,調動更多資源,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地方政府與企業等市場資源協同發展的多方合力,真正讓好政策發揮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