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現場(中國網财經李春晖/攝)
中國網财經10月19日訊(記者 李春晖)一年一度的中國糧食交易大會是促進全國性糧食供需對接、實作跨區域資源整合的重要平台,也是糧食産業最具影響力的行業盛會。
10月18日,為期三天的第六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在湖北武漢開幕。與往屆相比,本屆大會除了展示豐富多樣的糧油産品,還向大衆展出了糧油機械裝置、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糧食生産、加工、儲藏、物流等全産業鍊的最新成果。
“大會落實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成為引領糧食産業技術進步的橋梁紐帶。”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煥鑫在大會緻辭中表示。
糧食“黑科技”亮相交易大會
在本屆大會占地6萬平方米展覽區域中,由遼甯、浙江、安徽、福建、湖北等12個省組成的糧機裝置展區人頭攢動。吸糧機、提升機、幹燥機、倉儲專用空調……這些“大塊頭”吸引着觀衆們的目光。
今年的糧機展區較上屆增加2000平方米,而且内容更加豐富,一系列前沿成果競相亮相,助力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實作産業高品質發展。
一個标準集裝箱大小的“大米移動加工中心”(中國網财經李春晖/攝)
湖北糧機展區的“大米移動加工中心”吸引不少觀衆駐足咨詢。“它具備日處理稻谷100噸的加工能力,可以保障15萬人口成品糧供應,同時具備跨區移動應急能力。”湖北天和機械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張志林對中國網财經記者講解,“全套裝置隻有一個标準集裝箱的大小,重量僅17噸,吊車吊起來就能運走,到了目的地接上電就能工作。”
據介紹,這套裝置的設計理念是“以産能儲備替代實物儲備”。“幹稻谷的儲存時間比較長,放個兩三年都沒有問題。但是大米的儲存時間比較短,最多放半年可能就會生蟲或者發黴,需要放在冷庫儲存。有了這套裝置之後,物資儲備部門可以随時随地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既節省了成本,又能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張志林稱。
在浙江糧機展區,杭州糧泰智能科技公司展示了智能扡樣裝置:運糧車停到指定區域後,這套裝置通過圖像識别技術選取扡樣點位置,并通過機械臂實作全自動扡樣,過程中無需人員幹預。
“這樣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情糧’,還能大幅提高扡樣效率。”該公司總經理李宏典對中國網财經表示,一車糧的扡插取樣,人工操作通常需要10分鐘,而智能扡樣機3分鐘就能完成,在收購高峰期時可以大幅縮短售糧農民排隊等待的時間。
“(大會)宣傳推介糧食精深加工、綠色儲糧、節糧減損等新技術新裝備,引領糧油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劉煥鑫表示。
全谷物食品嶄露頭角
糧科院展台的各類全谷物食品(中國網财經李春晖/攝)
在本屆大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糧科院)展區,品種多樣、口味豐富的全谷物食品吸引了許多觀衆駐足品嘗。
“同時擁有胚乳、胚和種皮三部分,才能稱之為全谷物食品。”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斌在接受中國網财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全谷物食品更大程度保留了谷物中富含的天然膳食纖維、微量營養素及生物活性物質,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發病幾率,但由于口感粗糙、容易哈敗等原因,全谷物産業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發展緩慢。
“現在這些痛點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解決。”譚斌表示。糧科院研發的擠壓實體改性、生物發酵等新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全谷物食品的貨架期、改善口感。在大會現場,糧科院展出了全谷物制成的饅頭、面條、蛋糕、燒麥、零食脆餅等多種品類,來往試吃的觀衆贊不絕口。
與此同時,發展全谷物産業還是提高糧食可食化使用率的重要途徑。“精制加工下,大陸稻谷的平均出米率大約65%,小麥粉的平均出品率約為75%,而全谷物模式下,全麥粉的出粉率是98%,如同增加了一塊‘無形良田’。”譚斌表示。
本屆大會參展的全谷物食品(中國網财經李春晖/攝)
通過這些年的科技支撐、标準引領、産業示範與消費科普,全谷物食品的普及度不斷提升。“本屆大會中參展的全谷物原料類和主食類産品都多了起來,全麥面條、全青稞點心、糙米自熱米飯等等,很多新品,這是去年大會沒看到過的。”譚斌感歎。
今年10月1日,《全谷物分類與标示要求》等5項行業标準正式釋出,并将于2025年4月1日起實施。這對全谷物産業發展來說具有标志性意義。
譚斌透露,大陸正抓緊推動實施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全谷物産業将按下“快進鍵”。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