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本文首發于“單仁行”公号,訂閱“單仁行”公号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前天,晶片裝置制造商阿斯麥因為“技術故障”錯誤地提前釋出了财報,第三季度訂單資料隻有市場預期的一半,導緻股價當天下跌超過16%。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阿斯麥的下跌直接影響到了衆多晶片公司,像英偉達本來在前一天市值剛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結果也被影響下跌4.5%,市值蒸發了1580億美元,又回到了第二的位置。

其他的AMD、英特爾、Arm、美光科技都跟着下跌,把連創新高的納斯達克指數也打了下去,同時,中國的晶片公司也出現了回調,以半導體為主的科創50震蕩下滑。

很多人搞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上遊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竟然能影響到整個半導體産業?

同樣,觀察分工程度最深、技術要求最高的半導體産業,也能對我們了解周期和經營邏輯帶來一點思考。

02

每個産業都有周期,周期背後就是市場供給和需求的變化。

在TO B領域中,它要靠一個個終端商和中間層來傳遞資料,進行預測,很容易出現牛鞭效應。

什麼叫“牛鞭效應”?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在産業鍊條當中,零售商直接面對終端使用者,他們會根據曆史銷量以及現實銷售情況的資料進行分析,然後确定一個預期的訂貨量,比如說銷量持續上升了,那我就要把預期擡高一點。

而且,為了保證這個訂貨量是及時可得的,并且能夠适應終端使用者需求增量的變化,通常會把預期訂貨量放大一點向批發商訂貨。

批發商出于同樣的考慮,也會在彙總零售商訂貨量的基礎上,再做一定的放大向品牌商訂貨。

品牌商一看訂單漲幅不錯,就會提升産能,向裝置制造商購買更多的裝置。

這樣一來,雖然使用者的需求量可能沒有太大的波動,但是經過終端商、批發商放大後,訂貨量就一級一級地放大了。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我們舉個例子,假如過去一個季度,零售商看到手機賣的行情很不錯,持續增長了5%,下個季度要訂更多的貨,報給品牌商的時候,訂貨量就可能比預期增長了10%。

品牌商要生産手機,就要提前去預定晶片,報給晶片廠商的時候,這個數字就可能是15%。

等到晶片廠商再去報給裝置制造商的時候,這個數字可能就是30%了。

這種需求的微小變化,随着層次越來越多,逐漸放大,到了産業鍊上遊的企業,偏離的幅度就達到了最大。

這就像我們揮揮鞭子,手腕隻是那麼輕輕一抖,看不出太大的變化,但鞭子的末尾會大幅度抖動。

阿斯麥就是如此,它是晶片上遊的龍頭裝置制造商,并且基本上壟斷了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用于制造先進晶片的關鍵工具。

相當于這些生産商得到下遊零售商的資料,要增長産能的時候,都要向阿斯麥去采購新裝置。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當然,大家也會擔心“牛鞭效應”,阿斯麥的财報資料就成為了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風向标。

當他業績和訂單量微漲的時候,大家知道市場供需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态。

當他業績大漲,大幅上調未來預期的時候,大家就知道,制造商已經開始追加投資,增長産能了,下遊的晶片市場一片火熱。

但他開始出現訂單量變化的時候,就像阿斯麥的三季度資料其實非常好看,淨銷售74.7億歐元,環比增長20%,淨利潤20.8億歐元,環比增長32%,毛利率達到了50.8%。

但問題就在于訂單量,三季度訂單環比下降了53%,這就意味着公司接下來的訂單數量會減少。

那麼,當阿斯麥的訂單量出現大幅跳水的時候,那就意味着晶片産能過剩了,制造商已經在縮減投資了,全球的晶片需求就可能迎來,甚至正在經曆衰退了。

是以,對于半導體産業來說,對于周期的一個直接觀察視窗就是阿斯麥的财報資料。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對于其他行業來說,觀察周期變化并不一定是同行的資料,因為它反映的是過去的業績表現,觀察行業上遊的龍頭裝置制造商,特别是訂單量的變化更加精準。

03

我們再把行業資料結合阿斯麥的财報預期,還能看到細分領域的變化。

根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釋出的資料,8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531.2億美元,同比增加20.6%,連續10個月超過上年,金額創出8月單月資料的曆史最高。

按區域來看,美洲的銷售額165.6億美元,同比增長43.9%,拉動整體增長,歐洲的銷售額是42.6億美元,同比下降9%,中國達到154.8億美元,同比增長19.2%。

這是支援中美半導體闆塊從8月開始上漲的邏輯。

但阿斯麥的财報裡提到,關于人工智能的晶片才是增長的主力,半導體市場的其他細分領域其實都處于疲軟狀态。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比如生産邏輯晶片的公司推遲訂單,生産存儲晶片的公司隻是有限增加産能,隻有人工智能相關的公司在大幅追加投資。

我們再從裝置制造商轉移到下一級的晶片制造商,像台積電預計三季度淨利潤将會增長40%。

因為主流科技公司已經圍繞3nm制定了未來的AI産品組合,越來越多的公司向台積電下達晶片訂單,希望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占據優勢,

是以,并不是産業在上漲的時候,所有企業和細分領域都在上漲,相反,有些公司和應用領域的需求是在下降的,特别是傳統晶片應用領域。

隻有那些率先切換到AI這個領域,把應用場景和服務對象轉移到AI上的企業才有了增長的大機會。

當然,在AI這個細分領域裡,現在的情況是賣鏟子的業績表現最好,但挖金子的還沒掙到錢。

不管是台積電、英偉達,還是阿斯麥,他們都不是直接面向終端市場,服務對象也不是最末端的使用者。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英偉達向那些終端公司賣AI晶片的解決方案,然後給台積電下訂單,因為台積電才能制造尖端的晶片,同樣,台積電又得向阿斯麥下訂單,因為阿斯麥才能生産用于制造先進晶片的關鍵裝置。

他們已經早早把錢掙到手了,但那些終端廠商、品牌商還在摩拳擦掌準備自己的AI産品,等待真正的市場爆發和競争。

是以,有時候,我們并不用羨慕這些在C端市場上風風光光的品牌商,真正持續賺錢的都是這些藏在水下的上遊企業。

他們在後面提供彈藥、裝備,看着前面的人打生打死,不管誰赢了,都還得向他們繼續采購。

當然,想成為他們的前提,是在一個領域中不斷地做精做深,讓自己牢牢卡在關鍵生态位上,變得不可替代。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圖檔均來源于網絡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産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一個裝置制造商的财報,為什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産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