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
戴“智能手表”了嗎?
為友善與孩子聯絡
許多家長會為孩子購買
兒童智能手表
“根據中國産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兒童智能手表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目前中國5歲至12歲的兒童數量約為1.7億人,兒童智能手表的市場普及率約為30%,基本上3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孩子有智能手表。”
然而近年來
兒童智能手表發展中
伴随的“隐患”備受關注
回答問題“離譜”
播放不适宜未成年人觀看内容
誘導學生充值“遊戲”
……
作為不少學生
“标配”的兒童智能手表
被頻頻發現存在問題
令家長們擔憂
兒童智能手表等于兒童手機?
兒童智能手表,滿足了家長育兒的哪些需求呢?有的家長覺得“實時定位”很重要,帶孩子出門更安全;有的家長覺得“雙向通話”可以跟孩子及時通信;有的家長認為“對手表中的應用随時進行過濾,可防止孩子沉迷”……
給孩子買智能手表的初衷是為了便于聯系、實時定位、保障安全,卻沒想到買了個“小手機”,一些手表功能甚至和成人穿戴裝置相差無幾。
不少家長發現,兒童智能手表功能正在不斷更新。從過去基礎的打電話、實時定位功能,到“搖一搖加好友”、語音微聊,再到AI問答、“小小零錢包”。
過去,很多家長看中兒童智能手表的定位功能可為孩子提供安全守護,因在校期間不能帶手機,就用智能手表代替。但随着兒童智能手表功能愈發豐富,部分學校也開始原則上不允許将其帶入學校。
北京的學生家長肖女士表示,“但孩子離校後,通過智能手表加群聊天、玩遊戲,卻一個不落。假期隻要有時間,就在房間裡玩手表。孩子們有群聊,經常用手表聊天。”
“安全神器”真的安全嗎?
随着兒童智能手表功能的不斷延伸,其豐富的功能容易讓孩子沉迷其中,導緻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視力降低、睡眠不足等健康問題;還可能暗藏誘導消費、暴露隐私和被不法利用的風險。
——“孩子的陌生群聊裡有人飙髒話”。有家長質疑,部分智能手表“拉群”功能設定過于随意,導緻孩子可以被輕松拉入陌生群聊,但家長對于群聊内容的監管卻很難。
上海家長蘇女士發現,智能手表的群聊功能可以把不認識的小朋友拉到一個群裡,但家長卻看不到群聊内容。“女兒告訴我,教育訓練班認識的小朋友把她拉到陌生群裡,有人在群裡‘飙髒話’。”蘇女士雖然幫孩子退了群,卻幾經嘗試都無法關閉“拉群功能”。
——“未經家長允許充值上百元成為會員”。智能手表上一些“知識遊戲”軟體,青少年不需要通過家長賬号許可就能點選下載下傳。一些“知識遊戲”中還包含“氪金”元素,如“金币”機制、VIP模式等。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不乏智能手表應用誘導未成年人消費的投訴。有投訴者稱,智能手表上一款遊戲誘導孩子在未經家長允許的情況下充值了299元的會員。多位受訪家長認為智能手表功能過度開發易造成學生沉迷。北京學生家長曹女士說,如“紅包積分”設定,讓不少學生熱衷于賺積分、搶紅包,極易上瘾。
——“不受控的答案”存風險。兒童智能手表裡的應用市場App,可直接下載下傳AI問答助手。此前,已經有智能手表的AI問答助手出現不當回答。
不少家長擔心,雖然兒童智能手表上一些敏感詞彙或者不文明用語都會被禁發,但AI問答“不受控”的内容,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正确價值導向。此外,問答可能提供的虛假或誤導性資訊也引發家長擔憂。
——兒童面臨着隐私洩露風險。實時定位、高清雙攝、人臉識别、視訊通話……借助兒童智能手表這些功能,家長可以友善地與孩子溝通、掌握孩子行蹤。殊不知,孩子的地理位置、圖檔視訊、通話錄音等隐私也面臨洩露風險。
3·15資訊安全實驗室對此展開了專門的測試。一位技術研發者将監測程式寫入某銷售量較高的智能手表中,通過這款程式,研發者可以遠距離操控手表,擷取兒童的活動資料與實時位置,甚至可以知悉孩子的通勤距離,看到孩子與父母、同伴的聊天記錄。
(圖檔來源:光明日報)
多方合力守護孩子的“腕上安全”
實際上,針對兒童智能裝置存在的隐患,相關部門已經重視起來:
中國網絡安全産業聯盟組織制定的《兒童智能手表個人資訊和權益保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今年3月起正式實施。《指南》提出,兒童手表制造者需要考慮在監護人控制應用程式中設定足夠的功能,以確定監護人能夠對兒童智能手表的特定操作進行适當控制,如交友功能、應用内付費、内容發送等操作。
7月,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明确要求重點整治兒童智能裝置。其中指出,兒童智能裝置存在自帶App包含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以及以積分排行、功能解鎖、背景更新等為名,誘導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的問題。
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也明确規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體以及專門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終端産品應當具有保護未成年人個人資訊權益、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功能。
對于學校和家長而言,讓兒童形成正确的技術觀、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也尤為重要。是以,提升兒童媒介素養應當被納入家庭與校園的教育範圍。
在家庭層面,建議家長可以轉變強硬的幹預方式,主動和孩子一起使用兒童智能手表等電子産品,幫助孩子辨識内容。學校層面,應考慮加入蘊含批判性、反思性的媒介素質教育課程,幫助兒童建立正确的媒介觀。
除此之外,兒童智能手表的家庭管控應該“疏堵結合”。把握好尺度,同時也不完全剝奪孩子接觸和使用的機會。給予孩子适當的自主權。
一方面,家長可以設定合理的使用時間,避免孩子過度沉迷于兒童智能手表、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并確定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戶外運動、閱讀、社交等其他有益的活動。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看到兒童的能動性與積極性。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适合他們年齡和興趣的内容;還可以鼓勵孩子參與一些活動,如制作短視訊、參與線上讨論、更新網絡作品等,以培養他們的媒介内容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你家孩子有兒童智能手表嗎?
你會幹預孩子使用嗎?
歡迎評論區
交流讨論
來源:首都教育、光明日報、新華網、法制日報、國家應急廣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