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給了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羅賓遜(James Robinson)。這三位名字可能不一定耳熟,但他們的研究讓你不得不重新思考:為什麼有些國家窮得叮當響,而有些國家富得冒油?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首先,别急着甩鍋給“資源少”、“運氣差”這些常見說法。他們告訴我們,真正讓國家經濟走上不同命運軌迹的,是“制度”!沒錯,就是那些聽起來很官僚、很抽象的制度。阿西莫格魯他們在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給了我們一個直覺的分類——包容性制度和掠奪性制度。前者鼓勵創新、保護産權、人人有機會參與經濟;後者則是強者更強、富者更富,别人隻能看着幹瞪眼。聽起來好像是現代版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掠奪性制度正是這麼個生存法則。

舉個例子,看看南韓和北韓,幾十年下來,差距大得讓人難以想象。為什麼?制度的不同。南韓有市場經濟,保護私人企業和創新者的權利,北韓呢?用掠奪性的權力控制一切。兩者結果如天壤之别。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阿西莫格魯他們的貢獻不僅僅是揭示制度的作用,而是從理論上剖析出這些制度如何形成、如何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還指出,制度和政治息息相關,換句話說,經濟制度不可能脫離政治環境而獨立存在。好的政治制度能帶來好的經濟制度,糟糕的政治制度會毀掉一切。這個觀點其實很反直覺,因為很多人總覺得經濟發展隻看GDP,誰管你政治啥樣。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現在回到一個更讓人撓頭的問題:既然大家都知道包容性制度好,為什麼這麼多國家還在用掠奪性制度呢?這就像是明知健康飲食有益,很多人卻還是偏偏喜歡吃炸雞一樣。原因其實很複雜,往往涉及權力的角逐、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還有社會文化的慣性。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輕松”做到制度轉型。

阿西莫格魯、約翰遜和羅賓遜的研究之是以重要,還因為它提供了了解貧富差距、全球不平等的新視角。不是資源匮乏導緻貧窮,而是糟糕的制度把一個國家的潛力給封死了。你讓普通人連個合法的小攤都擺不了,還指望他們發明出下一個iPhone嗎?

總的來說,這個獎項不僅是對這三位經濟學家的褒獎,更是對全球關注制度建設的一個提醒。我們總在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忽視了背後決定長期發展的核心——制度。如果一個國家不從根本上改善制度建設,GDP再怎麼增長,也可能是“掠奪”出來的繁榮泡沫,早晚會破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