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工程”自長甯起步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曆程,對當下經濟社會發展有着怎樣的借鑒意義?如何讓“凝聚力工程”的“老概念”完全為新時代所用?近日,在最新一期的“甯聚慧”活動中,他們給出了這些答案……
背景
随着城市基層黨建向企業、樓宇、園區、街面商戶以及新就業群體延伸,長甯區持續對“凝聚力工程”創新發展,拓展至所有市場主體和各類群體,逐漸探索超大城市新興領域黨建在全網絡、全領域、全時空等各方面的新模式、新發展。如今,已成為上海社群黨建金字招牌的“凝聚力工程”,正被不斷賦予新的内涵……
緊密聯系街區,開拓新的思路
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在上海已經實踐30多年,對此,嘉賓們在交流中都表示,“凝聚力工程”的發展已經從最早關心百姓家裡困難,到現在嵌入公共服務裡,需要把居民生活和街區治理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體。對于未來,如何注重“凝聚力工程”的内涵提升、把握其本質精髓,更好地在全區域、全行業和全人群不斷推進?嘉賓們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上海市社群發展研究會會長黃曉春認為,推進提升黨建工作的覆寫面是一個思路轉變過程,不僅要建組織、建陣地,還要凝聚團結好各類群體,把黨建工作嵌入到公共服務和公共治理之中,這需要把組織工作嵌入到最活躍的網絡中去,真正把各種力量牽動起來。黃曉春還認為,如何發現并凝聚好新興行業裡的群體,社群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這個群體的很多需求還是落在社群。“未來的工作,一定是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緊密聯系他們。”
江蘇路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一級行政執法員萬黎明自從多了江蘇路街道“凝新”第四網格黨支部書記這一身份後,新的身份和要求,給了她治理工作新思路。“執法對象變成了服務對象,我以黨員身份更加關心他們的需求和經營狀況,有更多機會和不同行業領域裡的牽頭人聯系,慢慢引導他們成為街區的治理力量。”萬黎明表示,其實,街區裡很多機關和群體都很有潛能和創意,也很願意為社群服務,需要通過黨建工作的深入走訪去不斷挖掘。
萬黎明的想法得到了鍊家安化路門店店長闫志輝的認同。“店裡的年輕人也希望積極融入社群,在參與社群服務中找到成就感。”闫志輝介紹,今年門店剛和街道簽了共建協定,有更多機會跟社群幹部一同到社群服務,關心老人;同時,還能發揮中介熟悉街區、社群情況這一優勢,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闫志輝還希望,今後可以整合更多商業力量加入到打造美好社群的行動中來。
跟随時代發展,找到新的需求
交流中,嘉賓們還普遍認為,随着時代進步,今天的“凝聚力工程”要實作“新”探索,還要更多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變化,要沿着“凝聚力工程”寶貴經驗,針對不同群體,發揮長甯優勢,不斷開拓創新,創造更多新經驗和新法則。“城市以前主要依靠資源吸引人才和年輕人,現在城市軟實力的作用愈發重要,年輕人更看重的是規則、公平和認可,這些能讓城市更有魅力,也更容易彙聚、凝聚人才。”而時下的年輕群體和各類人才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的關注點又有哪些?嘉賓們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攜程計算機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後端開發工程師詹斌斌是一名海歸人才,現住在長甯的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他說:“我選擇留在上海長甯,主要是感受到這座城市帶來的效率、尊重和希望。”詹斌斌表示,來上海辦理住房相關手續時,政府線上辦事的高效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城市對規則的遵循以及長甯對人才的政策,也讓他真切感受到了尊重,而現在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更讓他看到了美好希望。
“自從帶貨主播被納入19個新興職業之一後,我們有了非常大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百秋尚美集團旗下上海容麼麼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主播吳澳涵表示,自己從前學的體育新聞專業,看似與目前工作沒有直接關系,但也能通過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做好主播工作,而且,當工作得到了社會認可、自己取得成績後,有了更大的動力學習、提升自己。
活動中,主辦機關還向“甯聚慧”智庫專家頒發了聘書。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白雪茹,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國力出席。
撰稿/攝影:陳容超
編輯:畢揚靜
責編:顔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甯”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甯甯”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